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台灣有些縣市愈來愈窮



















台灣有些縣市愈來愈窮
2006年10月02日














媒體報導,根據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統計,五年來台灣區域差距擴大,最高的台北市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123.6萬元台幣,超過居末的台東縣(59.7萬元)達63.9萬元,這兩縣市差距在五年前只有59.6萬元。而在23個縣市中,竟有13縣市家庭可支配所得下滑,其中以花蓮縣平均下滑8萬元,成為66.3萬元最嚴重。台東縣政府為三千名小學生向開發金控公司爭取每周能喝兩次牛奶機會,而台北市許多父母則為子女們不願意吃進口的起司球而煩惱!
雖然一般都認為在「全球化」之下,「擁有」資訊者和「缺乏」資訊者的所得差距會擴大,但是絕對的貧窮人口數在最近十幾年來,全球各地幾乎顯著減少;台灣這種「貧窮」明顯增加的現象,相當令人矚目。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全球人口中每天平均只有不到一美元為生的「赤貧」者,由1981年的14.8億人降到2002年的10.2億人,減少4.6億人;若由1990年算起,也少了2億人。其中的中東及北非、南亞是少量減少,東亞及太平洋則大量減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持平,歐洲及中亞、次撒哈拉非洲則是增加。
表面上,全球貧窮人口減少和中國幾乎完全同步(中國由1981年6.3億人降到1990年3.8億人,乃至於2002年1.8億人);亦即若無中國赤貧人數減少,全球赤貧人數幾乎沒變。其實世界(或中國)人口是在增加中,以比率來看,全球赤貧人口比率在顯著下降的:由1981年的40.4%降到1990年的27.9%,乃至於2002年的19.4%,可說是「績效卓著」!

低收戶逐年增加
雖全球「滅貧」績效良好,遺憾的是次撒哈拉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卻無明顯變化,像獅子山、盧安達、蒲隆地、中非、甘比亞、馬達加斯家、馬利、尼日、奈及利亞、尚比亞、辛巴威等非洲國家都有過半人口屬於這種赤貧狀態,美洲的海地也一樣。
沒能減少赤貧人口的國家或地區,當然和它們國內或區域內發生的貪污、腐化、戰爭有關。但台灣沒有這些特別嚴重的現象,而近年來「低收入戶」卻逐年增加,13縣市家庭可支配所得下降,令人憂慮。正好,世界銀行在9月中發布全球213處國家和地區的「治理指標」,台灣相當難得地被列入該項評估。只是,台灣的「治理」表現令人憂慮:在2005年,台灣在全球排名由1998年的31名快速滑落至60名。在六種被評估的類別中,台灣的「貪腐控制」、「政治穩定╱無暴力」和「政府效能」都大幅滑落,而「法律統治」和「管制品質」則小幅滑落,只有「發言和可信賴度」持平!
有人懷疑台灣受到全球化影響讓所得分配逐漸不均,但在全球(除最低度開發國家以外)消除貧窮的大趨勢中,我們卻有過半縣市可支配所得下降,令人懷疑這是整個國家「治理品質」下降結果。許多縣市資源使用不當卻無人聞問,加上「走馬燈」式內閣,台灣似乎正在製造另一個「台灣奇蹟」!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