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好人如何做出好事 (經濟日報 社論 2012.6.2)





好人如何做出好事?



 



















【經濟日報社論】



2012.06.02



 



總統大選之後,馬政府狀況連連:從油電價調漲、美牛是否開放進口、國營事業管理無方、證所稅版本一變再變,到12年國教被高度質疑等,每次推出的「新政」似乎都不夠周延;一旦受到質疑,立刻又變成「朝令有錯,夕改何妨」。主事者但憑上意,無力、無意為政策辯護,弄到最後成了四不像,到處被譏為「天龍人治國」。


 


這一切顯示,政府在推出新政之前,沒有周全地研究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包括經濟面、政治面和社會面,以及推出新政的模式、時程規劃等全套評估。否則,在經過詳細評估下,理當有「最佳政策」及「次佳政策」,並應秉持「執最善而固執」的態度,不該經常出現「內容有彈性」、「看立法院而定」、「先求有再說」的模糊性政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政府可以參考美國政府對新管制政策的評估要求,減少這種有損政府形象、降低政府支持度,甚至可能因民意強烈反彈而失去政權的「新政」。行政院可責成研考會以美國制度為藍本,依我國國情調整後再採行,讓未來的政府施政更加精緻且圓融,不會老像一群沒有社會經驗的好人意圖做些好事,但卻狀況連連,甚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美國在第一次能源危機時,福特總統要求聯邦政府在推出新管制前,必須進行通貨膨脹的影響評估。到今天,這種對於新管制的影響評估持續擴大範圍,已成為美國政府施政的必要基礎。卡特總統創立了「管制分析審查團」,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領導,每年審查一、二十個政府新管制,要求其在數學分析下的效益必須超過成本。其後,雷根總統和柯林頓總統都要求新管制必須有數量化的成本效益評估,並透過白宮的「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強力監督,政府機構被要求依照「成本效益」或「成本有效性」做出決策。


 


所有的新管制都必須在送交聯邦登記書(登錄所有的政府管制措施)出版前至少兩個月,送交「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審查。當經濟影響達到每年1億美元時,就屬於重大政策,必須將管制影響評估送交「管理與預算辦公室」,該辦公室可要求提出顯示效益和成本的證明。


 


布希總統進一步要求,每一種風險評估必須是「一項客觀的、實在的及科學的平衡分析」,並建議各機構將其這些分析和技術文件交付「獨立的同業」審核。政府機構甚至被警告,交給「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審核的計畫管制,在下列情況下會被駁回:一、分析是不適當的;二、管制標準的設定不被分析報告認可;三、管制和總統對管制審查的行政命令不一致。布希政府(屬不偏好政府介入的共和黨)的第一年就駁回了17件新管制計畫,柯林頓政府(屬偏好政府介入的民主黨)也在8年內駁回16件。


 


我國目前的各種「新政」,大概都是由各部會各自研究後擬出初案,送交行政院討論後定案。如果要求各部會在提出將有重大影響的新政之時,仿效美國須同時附上數量化的成本效益、模式、時程的詳細比較分析,並責成主計處或研考會或其他智庫迅速提出「專業審查意見」,供行政院討論時參考,也許不少負面發展就可以大幅減少。例如,證所稅課徵對證交稅的衝擊,似乎沒有被財政部充分考慮,如果納入成本效益分析考量,也許提出的模式和時程都會和現在不同,也不致被譏為「變形蟲」,影響政府威信,顯示美國這種新政事前評估的模式非常值得參考。當然,數量評估也有極限,但有會比沒有要好,否則美國不會持續擴大其應用範圍。


一群好人要做出好事,沒那麼簡單,何妨善用他人的經驗與智慧!


 


2012/06/02 經濟日報】



1 則留言:

  1. 一群好人做不出好事??擇善不必固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