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重刊〈遊民凍斃 你看得下去嗎〉 (蘋果日報 論壇 2005.3.4)

重刊〈遊民凍斃 你看得下去嗎〉 (蘋果日報 論壇 2005.3.4)



 




















遊民凍斃 你看得下去嗎
2005年03月04日
















入冬以來最強的冷氣團正在進入台灣,在缺乏暖氣設施的台灣,別說老弱婦孺難以抵擋這種攝氏五到十度間的刺骨寒氣,就連青壯年也是直打哆嗦、全身「皮皮挫」!可以預見的是,像往例一般,一定會有一些受不了酷冷的人在寒流中凍斃往生。



















   
   
 強烈大陸冷氣團再度來襲,街上處處可見沒有禦寒衣物的遊民,老百姓看見了,但政府呢?資料照片 
政府社會救助年年降
然而,在號稱人情味濃厚、並且「錢淹腳目」的社會中,在富麗堂皇的豪宅附近,在設施現代化的公園裡頭,陸續有不少衣著難以蔽體、三餐難以為繼、身軀氣若游絲的遊民們在寒流中辭世。而這竟然也只能成為媒體報導的花絮之一,難以激起政府單位、宗教機構、慈善團體的積極行動,你難道不覺得這是另一項諷刺而尷尬的「台灣奇蹟」嗎?
如果是一個低度開發的地區,像印度的加爾各達等地,這種現象也許還難以苛責;但是在這個以號稱「人權立國」、「追求均富」的政府下,能夠坐令事態發展,就算再有「主權尊嚴」,也難以洗刷「服務有錢人的政府」的諷刺。諸多幾乎是富可敵國、澤披四海的宗教團體和福利機構,能夠在寒流中對這些危在旦夕的流浪者不聞不問、將其生命賦予上天,也不禁令人感慨萬千,並深感疑惑!

我宗教團體不如國外
一個天天將「人權」掛在嘴上的政府,上台之後是如何對待弱勢族群的呢?讓數字說話吧:新政府上台前一年(八十八年)的「社會救助」支出淨額為兩百三十六億元新台幣,到了民國九十二年居然降到了一百六十五億元;「國民就業」的支出在失業高漲之下居然也由三十六億元降到二十九億元。
預算和支出下降了,低收入戶的補助標準只有越來越嚴苛,更別說這些「不會投票」的遊民了!然而政府卻三不五時地告訴大家,它非常重視「社會福利」!沒錯,社會福利的支出是在增加中,只不過都拿去花在全民健保、老人年金、老農年金等花大錢的「社會保險」去了。為什麼?因為那裡「有選票」,就算是富有的王永慶先生,手上拿到三千、五千元後,投票時仍然感到窩心不已,不是嗎?
宗教、慈善團體呢?你會看到它們在攝影機齊聚的災難現場展現出超高的效率,因為那正是效果最好的免費宣傳,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大量捐款!它們不像國外的宗教團體深入不毛設立醫院、學校,卻相當世俗地到都會區和其他醫院「搶錢」,你能夠期待它們到沒有攝影機的公園去關照那些不會在事後說出「感恩故事」的遊民嗎?

東南亞仍有「善堂」
清末民初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善堂」,供遊民、乞丐免費吃住,現在的東南亞華埠都還保有這種遺風,可是我們寒冬中的善堂何在?如果這些富裕的宗教和慈善團體拿出它們照顧海外災民資源的一小部分來照顧這些孤苦無依的遊民們,相信台灣的寒冬會溫暖許多!
上屆國民大會雖然負面新聞頗多,但至少通過了「社會救助保障條款」的憲法增修條文:「國家應重視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國民就業、社會保險及醫療保健等社會福利工作,對於社會救助和國民就業等救濟性支出應優先編列。」為的就是要由憲法的層次來積極、強烈地矯正這種缺失,然則在怠惰的政府和立法功能之下,這個憲法條文竟然形同具文!
又有遊民要凍斃了,你看得下去嗎?


杜震華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沒有資訊力 何來三萬美元 (蘋果日報 論壇 2007.12.28)





沒有資訊力 何來三萬美元


 



 國民黨正副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和蕭萬長,最近提出了「愛台灣十二項計畫」,目標是讓台灣的人均國內生產快速提升,在執政8年後達到3萬美元。其實,前陣子行政院提出「大投資 大溫暖」計畫的目標,也是要在2015年達到3萬美元的目標。「3萬美元」人均生產值儼然成為朝野追求中期經濟成長目標的共識;然而是否真能達成目標,還是令人擔憂的。





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資訊的掌握和運用已成為創造財富的主要能力。沒有能力使用各種資訊的,將喪失國際競爭力。而要能掌握資訊,目前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電腦和網路的使用。因此,各國無不卯足全力,提供網路基礎設施來打造資訊社會。2005年,網路的普及度為全球每千人有137位網路使用者,其中高所得國家高達527位,中所得國家為115位,低所得國家僅有44位。至於更有效率的寬頻網路普及度,全球為每千人42位,而高所得國家為163位,中所得國家為23位,低所得國家更只有1位,差異相當巨大。

 


 未低於高所得國家
國內的「資訊力」是否能和這麼高的經濟生產相互「配套」呢?世界行資料顯示,2006年人均生產在3萬美元以上的國家有挪威、盧森堡、瑞士、冰島等19國。依照「國際通訊聯盟」的資料計算,19國平均網路普及度為每千人297個訂戶,寬頻訂戶則為209戶。台灣同年網路訂戶為每千人308戶,稍高於這個平均;但寬頻訂戶為198戶,稍低於平均數。從數字看來,我國資訊掌握能力並未低於高所得國家。若和其他三小龍比較,網路訂戶以新加坡最高(528戶)、香港次之(385戶)、韓國殿後(293戶),台灣(308戶)稍高於韓國。但寬頻訂戶則以韓國居首(293戶)、香港次之(252戶)、新加坡居末(182戶),還低於台灣(198戶)。


 


 


英文資訊掌握有限
如果網路普及度可以反映經濟體創造財富的能力,那麼如何解釋台灣網路普及度不低於高所得國家,但人均生產卻只有它們一半呢?原因可能出於國際間網路資訊主要是以英文呈現的,而國人對英文資訊的掌握能力當然是有限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均生產(2.8萬美元)遠高於台灣和韓國,接近了高所得國家。
因此,不管是「愛台灣十二項計畫」,或是「大投資 大溫暖」計畫,提出興建寬頻網路的方向都相當正確。但建立資訊基礎設施容易,如何讓許多對電腦和網路畏懼的國人熟悉其使用,才是真正的挑戰。筆者在台大的教授同事中,竟然還有無法使用電腦的!台灣社會中,還有幾百萬年紀在五、六十歲的壯年就業者需要學習使用電腦和網路。之前想要達到3萬美元的人均生產應該是不可能的。而在朝野的經濟計畫中,都還沒有見到解決之道,朝野策士都要加油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建構產銷資訊平台才能解決菜價下跌問題 (台灣時報 社論 2007.12.28)

建構產銷資訊平台才能解決菜價下跌問題


 


    只不過在兩個多月前,民眾都在為狂漲到每公斤百元以上的菜價叫苦連天,這兩天的菜價竟然已經在產地狂跌到每公斤四元以下;農民怨聲載道之下,只能將青菜剷平變成肥料,令人觸目驚心。我們要求政府要真正重視這個問題,以有效的方案徹底解決問題,不要年復一年地讓農民煎熬在這種輪迴之中!


 


    農業生產有一個著名的價格現象,叫做「蛛網理論」。由於農產品的生產和工業產品不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生產之下,當期農產品價格只能影響到下一期的農品生產。因此,如果當期的價格偏高,就會引導下一期的生產大量增加。而在農產品不耐久藏之下,就造成了下一期的農產品價格大跌。大跌的農品價格又讓下下期的生產量大減,再度造成價格的大幅上揚,開始了另一個價格的輪迴。這種價格隨著產量波動而一上一下的現象,劃在經濟學的供給和需求圖形上,有如一個蜘蛛網一般,因而被稱為「蛛網理論」。但是,對於農民來說,一種一上一下的價格波動狀態,其實讓農民難以規劃生產,在價格飆漲的時期沒有更多的生產可以掌握「佳期」,在價格慘跌的時候又無能逃避,只能成為這種輪迴的俘虜和社會的弱勢族群,心裡的辛酸和不平,豈是一般白領階級所能體會萬分之一二者!


 


    然而,令人納悶的是,現在已經是一個「資訊社會」,也就是發出和獲得各種資訊的能力已經大大地超越了過去。在這種社會之中,要讓農民瞭解各種農產品種植的狀況,是否會超過市場的需求,乃至於造成價格的崩跌,大體上應該是不成問題才對。只要每一家農戶在耕種之後向農會登記一下,農會匯總之後立刻以電腦向農政單位會報,政府應該能夠隨時掌握各種蔬菜或農產的供給狀況。如果有農產品可能產生「供過於求」的狀況,立刻透過「電子郵件」發出預警、通知農戶,不要繼續種植某種農產。如此一來,應該可以精密地調節產量才是。即使真的超種,也可以早日謀求解決之道,不必等到農民「哭聲震天」,才來進行危機處理。也許政府只要協助每一家農戶擁有電腦和網路,確保農民或子女有人能夠使用電腦,來接收農政單位的通知或自行上網參閱「警訊」。這看起來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重大計畫」,但詭異的是,從舊政府到「新政府」,卻都沒有能夠推動實施,放任「菜土菜金」的現象周而復始地年年上演,令人感到難以置信!


 


    最令人難過的是,台灣並不是一個資訊科技落後的國家。台灣生產的電腦,全世界都在用。「世界經濟論壇」評估二○○五-二○○六年的「網路整備率」中,台灣在全球一一五國中名列第七,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顯著超越香港和韓國。另外,我國「政府資訊應用度」也被該論壇評估為世界第四,甚至「政府網路服務」還被美國布朗大學在不同年度評比為世界第一和第二。面對這種高度優異的資訊設備和高度脫節的產銷狀況,沒有人能相信政府已經盡了為農民和農業疏通產銷關節、穩定農產物價的責任!


 


    當然,實際的狀況可能要複雜一些,因為在通路的環結上還有各種「中間商剝削」的問題,甚至部分農會已經淪為地方惡勢力勾結牟利的場所。然而,如果農民本身都能夠上網獲得通路資訊,甚至建立獨立的銷售網頁,當起通路商進行宅配的話,那些想要剝削農民的中間商根本就無能為力。只是,要農民家家戶戶都能使用電腦、網路、建立網頁,的確是需要一些投資和人力訓練,這就是一個政府有沒有效能的最佳考驗了。迄今為止,我們看不出政府有何計畫要突破這種困境;同樣的,我們也看不出在野黨的候選人將它當一回事。朝野天天爭執著「一階段」或「兩階段」投票才對,卻沒有人去關心農民如何擺脫這種困局,實在令人不解和遺憾!


 


    奉勸兩大黨,再怎麼口水戰,至少也要為了農民的選票,提出有效的辦法,徹底解決「菜土菜金」的問題吧!


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大學評鑑和退場必須考量學生權益 (台灣時報 社論 2007.12.26)

大學評鑑和退場必須考量學生權益


-廣設大學的政策應徹底檢討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日前公布了受教育部委託進行的九十六年度大學系所評鑑結果。在受評的十校二四二個系所中,計有一五九個系所「通過」,比例為百分之六五點七;五十五個系所「待觀察」,佔百分之二二點七;有二十七個系所「未通過」,佔百分之十一點二。評鑑結果受到各方矚目,也對評鑑不佳的學校帶來極大之壓力。我們贊成教育部施加鐵腕要求各校改善教育品質,但也呼籲教育部早日規劃合理的配套,以免應受到評鑑效益的大學生反而成為大學評鑑的犧牲者!


 


    這二十七個「未通過」的系所,按教育部之規定,必須在九十八學年度減招一半的名額;如果第二次評鑑(九十八年一月起)也未能通過,就會直接以「停招」來處分。另外,這些系所九十七學年度的學雜費也至少必須減收百分之一;而教育部對這些學校的補助款,也會因為評鑑表現不佳而受影響。受評為「待觀察」的系所,在九十八學年度的招生名額也不能擴增。教育部歸納有問題的系所所面臨的狀況不外乎:設立目標不明確或不符合專業發展趨勢、自我改善機制不健全或無法有效運作、課程規劃與設計未能充分反映設立目標、教師質量與教學未能達成設立目標。報載某校「應用英文系」的受訪學生多未能通過檢定高中英文程度的「中級英檢複試」而判定「不通過」,如果評鑑真的重視這種標準的話,大概新設立的私校都要關門大吉了,因為它們大部分的學生都過不了關!


 


    許多評鑑不佳的學校都強烈反彈,認為教育部不應該用相同的標準來評鑑所有的學校,因為新成立的校系,當然是立於較差的比較地位。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有其道理,因為才成立一年的系所和四年的系所,其師資的要求當然不同-新成立的系所也許四位專任教師就可以應付,但如果已經成立四年的科系還是四位教師當然就顯得離譜;強行用一種標準來要求新舊系所的確有其不公之處。


 


追根究底,教育部在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帶領的教育改革小組「廣設大學」的建議之下,彷彿拿到了「尚方寶劍」,十年內開放了大量的大學和學院,設立校系門檻之鬆,可說已達到「嚴重放水」的程度,造成諸多新校誤認為創立大學和辦理中學一樣「輕鬆愉快」、「有利可圖」;乃至於許多私校到目前為止,還是以經營中學的態度在辦理大學和學院。之所以形成這種亂象,難道教育部不需要有人負責?或至少向社會道個歉嗎?


 


然而,如果這些系所下次評鑑還是不能通過的話,這些系所的學生和教師將何去何從?教育部可以輕鬆以對,認為可以轉校、併校、轉型為社區學院、被他校接管,最壞就是被教育部轉給公義董事會經營。然而,經營一家大學豈是如此容易?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之下,沒有充裕的資金和人力全心投入,除了「製造失業」,哪能造就出什麼可用之才?前述那些「解決之道」,如果仔細研究,都會發現各有各的問題,難以稱得上是解決問題。特別是,無辜的學生繳交了昂貴的學雜費用,耗用了四年的光陰,迎向的卻是黯淡無光的未來。而現在,極可能還要蒙上一層「未通過評鑑」校系畢業生的陰影來面對社會,真是情何以堪!如果這種校系,一開始就拒絕其「上市」,學生再努力一年之後,考上像樣的校系,應該都比這種尷尬難堪、不上不下的狀況要好!


 


如何讓這批陷在泥沼中的學生獲得較好的對待,教育部應該多多思考,而非擺出一副「踩到地雷算你活該」的應付心態。最後,在目前已經被提出的「配套」以外,教育部應該慎重考慮「由政府接手」的可行性,增加政府的教育投資,徹底解決問題!


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私校法需有完整配套才能培育優秀人才 (台灣時報 社論 2007.12.24)

私校法需有完整配套才能培育優秀人才


日前,「私立學校法」修正案已經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大幅鬆綁了教育部對私立學校的限制。凡是經由教育部評鑑完善的私校,將可以自訂學費、招生人數、系所、遴聘校長、教師年齡、辦理實驗教育。我們認為在適當的配套之下,這種改變是應該支持的;也期盼台灣的私校在逐步鬆綁之下,早日出現類似美國哈佛大學這樣的著名私校,為台灣、亞洲,乃至於全球,孕育出最傑出的人才!                                    


 


事實上,對於私立學校的管理,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一是完全放任不管,由市場競爭來決定學校的存廢和未來;二是完全的管制,將學校所有的事務完全納入教育主管機關的管制範圍之內。兩種體制各有優劣,放任的制度適合一個成熟發展、資訊發達的社會,由各種公正客觀的客體提供充裕的資訊,讓消費者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適當的學校來接受教育服務。至於完全的管制,適合一個資訊較為封閉、人民智能水準較低的社會;人民信賴政府機構的嚴密監督,可以提供適當的教育服務,來滿足人民的需求。過去的台灣,當然是屬於後者;而美國,可以視為前者的代表。


 


然而,在一個變動快速的社會中,由教育管制機構對學校進行嚴密的管制,其實是力有未逮的。因為,社會越來越複雜,教育需求的變化經常不是教育管制機構所能夠掌握,並進行精密管制的。這些教育需求,包括課程的型態、課程的內涵、師資的優劣、學校的設備、學費的高低、學制的彈性等等,其實都不再是管制機構單一或呆板的規範所能夠勝任的。因此,「教育鬆綁」就像一般經濟產業一樣,成為所有進入已開發國家的社會最新趨勢。台灣,自然無法免俗,必須接受這種社會轉變的挑戰。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美國,有許多學費高昂、設備和師資優異的「文理學院」,提供較為小班、傳統、啟發性的優質教育,這些學院甚至擁有跑馬場和高爾夫球場,廣茂的草地和樹林搭配城堡般的校舍,有如世外桃源般地優美。其學生通常來自於富裕且重視教育的保守家庭,子女經常相當優秀,畢業之後往往繼續到哈佛、耶魯等名校深造。但是,其學費當然必須高昂,才可能提供這些設備和教育。但是否有「市場需求」,就完全看入學申請的狀況了。而成熟的美國社會,學生和家長通常會先去仔細地看過有意申請的學校,再決定是否要申請這所學校。但是,如果有人或團體想在台灣提供這種精緻的教育服務,在目前的嚴密管制之下,學費這關就不可能通過;就算社會上有此需求,也難以獲得供給!


 


如何從一個嚴密管制、事事需要「核准」的體制,逐漸轉化到美國這種充滿彈性和選擇的教育環境,的確是目前台灣教育的重大挑戰。台灣的各級學校已經夠多,足以形成「競爭性的市場」。「私立學校法」目前採取的策略,是由教育部經過篩選,讓辦學優異的私校首先鬆綁,擁有學費、招生、設置系所的自由。這是一個穩健的轉變,因為辦學優異的私校比較不會在一獲得自由後,馬上「濫用」這種自由。但是,為了防杜原來辦學優異的私校,因為獲得了這些自由之後,受不了誘惑「鋌而走險」,教育主管機關仍然有必要建立配套,提供各校豐富多元的資訊,並且不定期的查核其真實性,讓消費者可以輕易、確實地瞭解各校各系的情況,以免受騙上當。特別是,美國學費昂貴的著名私校,都採取各種方法,讓真正優異的學生不用擔心無力入學。例如哈大學就提出了「只要你有資格進如哈佛,我們保證讓你進來」的招生口號,在財務上免除清寒子弟的負擔。這種人性化的配套措施,是我國在教育鬆綁時,必須被要求的配套,以免除部分人士的憂慮。


 


總之,「私立學校法」的修正,若能有適當的配套,將是我國孕育「哈佛大學」的開始,我們樂觀其成!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由全球看台灣所得分配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7.12.24)





由全球看台灣所得分配



 


 最近所謂「M型社會」的發展趨勢造成國人關注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官方每每發布資料,顯示我國的情況和幾個競爭對手國比較之下,所得分配「尚屬平均」。真實情況如何,可以從全球主要經濟國家的比較,來看出較為客觀的圖像。國際間所得分配的衡量指標,有所謂的「吉尼係數」,或者是五等分或十等分家庭所得比重。前者較具有學術上的嚴謹意義,但衡量複雜、意義難解。我們可以簡單地用最低、最高五等分家庭的總所得比重來進行觀察,而最低等分的所得比重更為重要,因為它才是所得政策上最大的挑戰。
依照世界銀行最近的資料,最低收入百分之二十家庭所得的比重,在先進國家中以日本最高,達到10.6%,其次依序為:芬蘭9.6%、挪威9.6%、瑞典9.1%、奧地利8.6%、比利時8.5%、德國8.5%、丹麥8.3%、瑞士7.6%、荷蘭7.6%、冰島7.4%、加拿大7.2%、法國7.2%、義大利6.5%、紐西蘭6.4%、英國6.1%、澳大利亞5.9%、美國5.4%。
台灣的狀況如何呢?最低收入百分之二十家庭的所得比重由1980年時的8.8%逐漸下滑到1990年的7.5%、2000年的7.1%乃至於近年來的6.7%。比起全球最差的獅子山國(1.1%)或先進國家較差的美國(5.4%)都還算可以,但比起全球最好的日本,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如果和亞洲的主要競爭對手比較:香港5.3%、新加坡5.0%、韓國7.9%(98年資料)、中國4.3%,台灣似乎也落到韓國之後,但優於星、港。日本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國家,因為它的所得重分配制度沒有歐洲國家那麼顯著,卻還能夠讓低所得者有全球最高的所得配額,實在不容易。這表示其弱勢國民競爭力的相對差異,比起其他國家都來得小!


 


津貼非長遠之計
在全球化造成「世界是平的」情況下,無技術的國民越來越難獲得足以適當生活的工作機會,對公共政策造成嚴厲的挑戰。政府對於這個問題有兩個途徑可以努力,一是強化「所得重分配」的效能,也就是學習歐洲國家,多課徵富人的所得和消費稅,移轉給低收入家庭。另一個是努力強化弱勢家庭的競爭力,讓他們有能力找到適當的工作機會,而這必須從繁榮經濟和強化工作技能雙管齊下才能。目前,我們看不到政府在這些方面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可以顯著解決問題的政策。近幾年來大概只是以增加負債的方式,直接增加各種弱勢族群的「津貼」,並非長遠之計。
如果有一天,每一個農民家庭都能夠用網路來找到國內外買主銷售農產,每一個擁有技術的年輕人都可以在東亞地區,利用發達的電子和交通網絡找到自己的適當工作,每一個體力勞工都可以上網找到適當的長短期就業機會,而政府也利用各種方式讓低所得的家庭獲得更多的移轉所得,那麼所得分配當然可以大幅改善,社會的怨懟不平之氣也將大幅減少,「祥和社會」也可以存在。只是,這需要台灣和周邊的國家、地區擁有綿密的聯繫網絡、產業連結,國民都受到足夠的教育,我們的政府效能做得到這種境界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不當的育嬰假法案將使勞、資雙方兩敗俱傷 (台灣時報 社論 2007.12.14)

不當的育嬰假法案將使勞、資雙方兩敗俱傷


 


    立法院初審通過「兩性工作平等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原來的「兩性工作平等法」改稱「性別工作平等法」。主要內容是刪除得申請育嬰假的受雇公司規模限制,讓所有的企業都必須允許雇員在任職滿一年後,有權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時間不得超過兩年;同時放寬陪產假日數,由兩日增為三日。修正案也提出了罰則,違反該法規定的雇主將可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鍰。至於留職停薪的津貼發放額度與方式,由於還沒有共識,將保留另外審理。由於本案關係到九十萬家以上的中小企業,引起了各方的重視。我們呼籲朝野立委,應該更審慎地瞭解法案對各方的影響,慎重地做出決定,以免影響過大而得不償失,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


    在現代國家之中,大概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不想多照顧勞工的。只是「徒法不足以自行」,照顧員工的經濟和社會條件各國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規範。向來被各國勞工欽羨的西北歐各國,其勞工的保障規範最為完整、養育子女的誘因最大,然而這些國家的經濟條件也相當堅強,政府課徵的稅收相當充裕,足以負擔這種保障。許多經濟落後的國家,對於勞工福利保障不落人後,以法規要求企業負擔大量的勞工福利,但其結果經常是讓企業紛紛外逃,讓大量的勞工「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尤以非洲國家為甚。我國經濟發展的程度確實已經接近先進國家,有資格談論提升勞工的福利保障和生育誘因;但是實施這些保障的「配套措施」和「推動時機」也很重要,如果無法審慎斟酌,極可能加速企業外逃,或造成企業避免進用女性員工的後果,反而和立法者的原意背道而馳,不可不慎。


    目前,全台灣大約有一二四萬家的中小企業,就業人數約為七七○萬人,平均每家企業雇用了六點二人。在這幾年來,景氣狀況都不太好的情況下,幾乎都在裁員精簡,維持最基本的人力。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位員工的「留職停薪」都意味著公司其他員工難以勝任額外的工作。尋求臨時的「派遣」員工,除了少數不需要技術的工作以外,其實都難以迅速進入狀況,和其他雇員良好搭配。因此,將育嬰留職停薪制度由原來適用於三十人以上的企業驟然擴張到所有的企業,其實是非常劇烈的擴張,對小型企業的影響極大,乃至於中小企業協會認為「影響比實施週休二日還要大上數倍」!其結果極可能是未來的企業在雇用員工時,盡可能避免剛剛結婚,可能生產的女性;以及已經懷孕的女性員工會受到各種不公平的待遇,希望她們自動離職,以免造成公司的不便。


    但如果這項修正沒有這麼巨大,例如階段性地先適用到十五人以上的企業,可能情況就好了很多。因為十五人以上的企業基本上已經具備某種規模,公司各方面都比較上軌道,比較能夠忍受這種調配。這也是在勞委會的調查中,還有四成二表示贊成育嬰留職停薪制度的擴張,這些大概都是較有規模,能夠承受這種變動的企業。易言之,對於規模太小的企業,這種勞工福利的擴張基本上難以執行,就算有罰則,在行政成本頗高的情況下,其實有和沒有幾乎是一樣的。這就像目前育嬰假可以長達兩年,但卻幾乎沒有員工敢請這麼長的假期,以免慘遭替換一樣!事實上,北歐的社會福利制度完善,是有極佳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來搭配的;沒有這些條件的國家太早強求的話,製造的問題可能多於被解決的問題!


    至於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發放額度和期間,引起立委間的爭執,乃至於沒有結論。行政院版本是津貼為被保險人平均月投保薪資五成,時間最長為六個月;但有人堅持應發放八成薪資,時間長達兩年。我們支持行政院版本,因為生育誘因的推動應該採取漸進、穩健的方式,以免驟下猛藥可能造成財政破產,難以收拾殘局。如果原案實施後成效不彰,配合其他財源的擴張,再進行加碼不遲。


    總之,我們絕對支持鼓勵生育、保障勞工的修法方向,但祈望立委諸公務實、漸進,才能真正造福國家社會!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教育投資 不如衣索比亞 (聯合報 民意論壇 2003.11.26)












教育投資 不如衣索比亞
 (應阿山哥之請 重貼三四年前的本文 給大家參考)
杜震華/台大國發所副教授(台北市)




在行政院新公佈的「新十大建設計畫」中,列出了五百億台幣發展重點大學的規劃,希望在十年內有一所大學躋身世界前一百大,五年內有十所研究所名列亞洲一流的地位,這可以說是對向下沉淪中的台灣高等教育下了一場及時雨。然而如果因此認為我國政府比起其他國家重視教育投資,可就是錯誤的直覺!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資料,台灣政府在西元二千年時的教育支出佔國內生產(GDP)的比率百分之三點六,在有資料的大約一百四十個國家中,落後了一百一十個國家!有沒有搞錯?不管是舊政府或新政府,口口聲聲都非常重視教育,但花費在教育的支出比率在世界各國中大約名列倒數五分之一以內?沒錯,這就是真相!

根據統計,北歐國家的政府最為支持教育,教育支出佔國內生產的比率達到百分之七以上,如瑞典百分之八點三、挪威百分之七點四、芬蘭百分之七點五、丹麥百分之八點一,難怪這些國家的政府效能老是在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名列前茅,而國民所得也高居世界前列。歐美的先進國家百分比也都不低:美國五點四、加拿大六點九、英國五點三、法國六、德國四點八、愛爾蘭六、紐西蘭七點三、澳洲五點四、瑞士五點四、荷蘭五點一。

怪怪,那我們應該至少比非洲國家高吧?然而這只對了一半,半數非洲國家的比率高於我國:如那密比亞九點一、賴索托八點四、辛巴威八點三、南非七點九、莫三比克六點二、賴比瑞亞五點七、史瓦濟蘭五點七、馬拉威五點四、安哥拉四點九,連過去飢荒、戰亂連連的衣索比亞都有百分之四!

其實,從民國八十五年開始,教育預算就是在四千億台幣左右,現在還是在原地踏步,而教育預算佔國民生產的比率在民國八十二年之後就節節下滑,這就是政府「重視」教育的行動表現!憲法保障中央政府的教育預算百分之十五的條文已經被國、民兩黨聯手廢除,明年教育預算的比率還要下降,你認為台灣教育品質會上升嗎?

也許十年之後台灣真的有一家世界前百大的大學,但如果和她搭配的是一堆世界前百爛的大學,這對台灣而言有多大的意義呢?何況五年五百億元就是一年一百億元,就算是龍頭大學台大,一年頂多拿個三十億元,彌補過去幾年教育部刪減的預算就差不多了,可能躍進到世界百大嗎?你真的相信政府重視教育嗎?沒有草,馬兒真的能跑嗎?




【2003-11-26/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台灣數學第一又怎樣 (蘋果日報 論壇 2007.12.6)





台灣數學第一又怎樣



 


 


台灣首度參加由「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主辦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國際評量,在57個參加國中,獲得了數學第1、科學第4、閱讀第16的佳績,超越許多先進國家,顯示台灣教育水準在國際之上,相所有國人都十分快慰!


 


 然而,台灣的計劃主持人,花蓮教育大學校長即據此指出,由於參加評比的是完整接受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的學生,「顯示教育改革有成效,可以做為教育部制訂政策的參考。」教育部杜部長也呼應這種結論,認為它「證明教改有成效,且績效越來越顯著。」我們當然希望「教改」真有成效,但如果認為這項評比的績效不錯,就「證明」教改成功或績效卓著,就顯露了主持教育大計者的邏輯推理能力有待加強;由他們來帶領教育改革,實在令人捏把冷汗!


 


 缺乏教改前對照組
任何稍有邏輯觀念的人,都知道要檢驗一項實驗或政策的績效,必須要有「實驗組」和「對照組」相互比較,且兩者除了具有實驗或政策的變因差異,須沒有任何其他差異,以免其他變因干擾真正的因果關係。因此,如果要以該評比的結果來獲得台灣教改「著有績效」的結論,必須有「教改前」的評比結果做為「對照組」,再觀察教改之後,在其他條件都不變下,所產生的評比結果做為「實驗組」,看看是否有統計上顯著的進步。台灣才第一次參加該項評比,不管結果是好是壞,根本沒有任何可以對照比較的基礎,如何可以獲得教改「有成效」的結論,實在令人不解。如果驟然以其結果要「做為教育部制訂政策的參考」,可能會「差以毫釐,謬以千里」,不可不慎!





事實上,參加該項評比的香港、台灣、韓國,成績都極為優異,這是否代表三個地區的教育或教改都極為成功呢?我的直覺並非如此。事實上,這些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的地區,為了升學競爭,學生「補習」的風氣非常盛行。十年教改的結果,到去年春已經讓補習班由2600多家成長到14000多家,補習最普遍的科目就是數學,其次是英文、理化。這種順序和台灣的排名相當一致:數學最好、科學次之、閱讀最差。因此,評量結果很有可能是「補習」的績效,而不是「教改」的績效!如果這種臆測正確的話,由於目前「作文」成為考試內容,學生開始補習「國文」,那麼三年後的評比將會看到台灣「閱讀」成績大幅躍進。果真如此,這是多麼諷刺的因果關係,又和教改何干?


事實上,很多家長和專家都在質疑「建構式數學」讓學生數學能力變弱了,許多研究紛紛出籠,但多半沒有考慮到「補習」這個變因,乃至於結果迄今難有定論。試想,當學生家長發現子弟的數學能力弱化之後,立刻以補習班或家庭教育的方式強化之下,如何檢測教改的績效?


 


 評比不等於競爭力
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何像美國(科學29、數學35)、以色列(科學39、數學40、閱讀40)等國的表現都相當落後,但競爭力之強和科學家之多卻又令人敬畏。台灣如果評比樣樣第一,但卻沒有能力分辨因果,天天被政客牽著鼻子,忙著內鬥虛耗的話,又有什麼意義和未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配套管理的觀光博弈勝過猖獗的地下賭博 (台灣時報社論 2007.12.6)

配套管理的觀光博弈勝過猖獗的地下賭博


 


    行政院院會通過了「離島建設條例」修正草案,未來離島地區可以設置免稅購物商店,並免除其相關稅賦。至於不少人殷殷盼望的「博弈條款」依然未能列入,使得離島地區企盼以「觀光賭場」方式帶動地方繁榮的願望再次落空。然而,由無黨聯盟主導,包括了博奕條款在內的對案,也已經排入議程,並獲得不少支持,成為本會期中關係離島能否設置博弈事業的最後希望。我們認為在目前的時空之下,如果有適當的配套立法,沒有必要阻擋這種國際趨勢,並妨礙離島快速發展的契機!


 


    行政院不願意開放博弈事業,自然有其道理。一方面,賭博是我國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以特別法例加以開放,的確有矛盾背離之處。另一方面,賭博在我國社會之中,仍然被視為「妨礙善良風俗」的行逕之一,因為賭博而傾家蕩產的案例不勝枚舉,迄今警政單位仍然必須耗費大量人力,日以繼夜地掃除社區聚賭的行為。驟然開放,不僅有違善良風俗,甚至可能加劇社會問題。因此,行政院張院長表示任內絕對不會開放「賭博」,我們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我們也必須體認,人類是在進步,世界是在變化的。台灣社會已經和數十年前完全不同,除了極少數的「賭徒」之外,絕大多數國人已經成熟到有能力自制,不會沈迷於巨大金額的賭博了。不管是過去的「公益彩券」,或是最近的「樂透彩」,乃至於未來的「運動彩券」,其性質也和賭博類似,但似乎還沒有聽聞有人因為購買此類彩票而傾家蕩產,產生嚴重社會問題的。反而是沒有政府管理之下的「六合彩」,以及散佈各地社區的地下賭博,才經常有因賭債而滋生事端的。也就是說,經過政府管理,具有賭博性質的「遊戲」,基本上已經不會產生過去大家擔心的社會問題。在受到政府有效管理的觀光地區開放博奕,其性質其實和過年時節家家戶戶玩個小賭一樣,不太可能產生嚴重的問題!


 


    也就是在這種社會變遷之下,先進國家陸續開放了博弈事業,並用來發展某些地區的觀光事業。不管是美國西部的的拉斯維加斯,或是東岸的大西洋城,還是摩納哥公國的蒙地卡羅,乃至於澳門,都以良好的管理,讓博奕事業成為帶動地方繁榮發展的利器。澳門的博弈事業甚至可以讓它近年來的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除了解決就業問題以外,也讓它的人均所得快速成長。這些發展,讓一向屬於亞洲最保守經濟體之一的新加坡也轉變態度,硬是讓李光耀資政吞下了「有生之年不會開放賭博」的誓言,在南海岸構建了包含賭場的觀光飯店新區,做為帶動下一波新國發展的動力!


 


    事實上,台灣賭風之盛可說是名聞遐邇。不僅各種「百家樂」、「六合彩」、「賭電動」在民間盛行,近來因為棒球運動的風靡又加入了「賭成棒」、「賭美國職棒」的內涵;傳言還有整團到美國拉斯維加斯,或是韓國濟州島大賭特賭的。甚至於總統大選,賭金據傳聞也高達數十億元!如果說因為政府不開放賭博,台灣就沒有賭博,大概沒有人會相信。如果在離島開放賭博,學習新加坡加以適當的管理,例如外國人自由進入,本國人必須課徵入場費,就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抑制自制能力較薄弱的低收入群眾,讓離島的賭博導向真正的「觀光休閒」性質。


 


    這幾年來,透過媒體斷斷續續的報導,我們很清楚外國先進的博弈集團對台灣的離島深具開發興趣,只要開放博弈事業,施加適當的配套,這些外國先進的集團自然可以帶來進步的管理技術,搭配離島特殊、迷人的風光,吸引大量的外國旅客前來觀光、休閒,並且極可能順便進入本島觀光,其衍生的經濟效益相當廣泛而顯著。在「拼經濟」成效有限的今天,「觀光倍增計畫」似乎即將跳票的此刻,慎重考慮在配套之下開放離島的博弈事業,不僅可以達到「示範」、「試點」、「漸進」的效果,並且將對離島和台灣的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我們樂觀其成!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台灣油價不算貴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7.12.3〉

台灣油價不算貴


受到國際油價大漲影響,國內汽油價格日前連番上漲;民眾怨聲載道,迫使政府急忙凍結才剛上路的「浮動油價機制」,宣布年前不再漲價。我國油價是否真的太高,必須加以凍結,民眾的直覺其實不一定正確,我們可以從國際間的油價比較來了解真相。


 四小龍中排第三
依照世界銀行的資料,2006年各國主要的高級汽油價格,最高的為厄立垂亞每公升1.9美元,最低的是委內瑞拉0.03美元,其差距不可思議地超過了60倍。油價最高的集團包括了土耳其1.88美元、挪威1.80美元、荷蘭1.70美元、香港1.69美元、韓國1.65美元、比利時1.63美元、英國1.63美元、丹麥1.58美元。而義大利、葡萄牙、芬蘭、德國、法國、塞爾維亞也都在1.5美元以上。可以看出主要歐洲國家的油價都很貴。





油價便宜的國家,還有伊朗0.09美元、利比亞0.13美元、沙烏地阿拉伯0.16美元、科威特0.22美元、埃及0.30美元、葉門0.30美元、阿曼0.31美元、阿爾及利亞0.32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0.37美元。看來以中東為主的產油國油價都很低廉,最低價集團約是最高價集團的五分之一。
台灣去年的汽油價格如果設定為每公升27元,約合0.8美元。這個價格和歐元區的1.52美元、高所得國家1.33美元、中所得國家0.86美元、低所得國家0.96美元相比,都要低廉許多;難怪在台灣只要有些錢,在過去幾乎沒有人不買車的。在一個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的經濟體(袖珍型小國除外),家庭汽車普及率居然接近七成,也可算是經濟奇蹟了。當然,台灣的汽車燃料稅如果加進汽油價格,則每公升可能要加上510元台幣,就算加個10元,合計也不過是每公升1.1美元,和日本相當;在四小龍中雖然超過新加坡的0.92美元,但還是低於韓國1.65美元,以及香港1.69美元。


也許有人認為,歐元區汽油價高是因為石油是進口的,這種觀念並不正確,因為挪威和荷蘭都是能源出口國。主因在於歐洲國家重視環保,願意以高額賦稅來抑制能源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從1990年開始,歐洲國家陸續對汽油等能源課徵了高額的稅賦。幾乎包括所有我們熟知的主要歐洲國家,都分別對汽油課徵了名目和高低不等的「環境稅」,包括能源稅、二氧化碳稅、二氧化硫稅、氮稅、生態稅、氣候變遷稅、燃料稅等,加上對汽車持有課徵高額的車輛登記費,使得歐洲國家的人民不會熱中於擁有汽車,各種租稅誘因激勵下的替代能源也快速發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因而顯著下降。


 可參考歐洲稅賦
這些新型租稅附帶了完整配套,歐洲政府相對減少其他各種賦稅,來減輕人民和業界的負擔,避免抑制了經濟發展。在二氧化碳減量的壓力迫在眉睫下,這種新的租稅結構值得我們參考。如果不早日提出對應方案,等到歐盟對未實施溫室氣體減量的國家的出口提出抵制時,再來尋求解套,極可能時程太晚、成本太高,主政者應該要戒慎恐懼才是!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顢頇的國營企業必須痛定思痛以展現新局 (台灣時報社論 2007.12.2)

顢頇的國營企業必須痛定思痛以展現新局


 


    台灣中油公司位於台北萬芳的加盟加油站被發現販售的油品摻雜了百分之十的甲醇牟利。雖然中油已經在十月二十日終止合約,但是卻未對外界公告,造成不知情的社會大眾繼續添加劣質汽油,傷害汽機車而不知。這件惡劣的事蹟被公開報導之後,引起社會譁然,中油公司正面臨懲處相關人員的巨大壓力。我們預期台灣中油能夠對於相關人員做出適當的嚴厲懲處,藉此樹立國營企業應有的責任感和榮譽心,也讓這些公營企業體認到社會對於它們的容忍度已經和過去不同,必須具有高度危機意識,否則「好日子」即將完全消逝!


    這個事件之所以受到整個社會的重視,並引發極大的憤怒,是因為和前陣子油價上漲的事件中,中油公司給予社會的觀感有關。兩件事合併起來觀察,可以看出台灣中油身為一家國營企業,卻對廣大消費者的權益根本毫不在意,他們只關心公司的利潤和員工的獎金。如果公營企業的經營心態如此,早就應該民營化了。然而,該公司的員工既享有準獨占企業的穩定收益、高額獎金和福利,卻坐視大眾的汽機車因為加入摻有甲醇的劣油受傷害而不顧,讓台灣「公部門」的不可信賴度又添加了最新的案例,實在令人惋惜和慨嘆!


    我們不否認大部分的國營企業員工是在戰戰兢兢地努力工作,但是掛著中油招牌的加油站,卻賣著摻入甲醇的汽油時,當然是極為嚴重的事件,根本不應該讓它持續發生的。一旦檢驗得知之後,中油當然應該儘速地要求消費者停止加油,並依約解除、送司法單位究辦才是,因為這是明明白白的「詐欺」和「毀損」行為!但是從中油在九月初接獲民眾檢舉,發現確實摻雜甲醇之後,竟然只是停止契約、塗銷中油的識別標誌;而在被業者拒絕,找了民意代表出面「關切」後,又讓事件拖了幾個月,才在媒體的曝光下被迫進行處理。這件和「公平交易法」毫無關係的案件,中油竟然可以搬出「公平交易法」,宣稱只要加油站設施還在,中油不能拒絕任何加油站以現金向他們買油!中油對於法律的見解水準如此,真的必須好好「加油」了!


    本案暴露出來的有幾個問題:一是,台灣的公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相同,如果沒有上級監督,就是「利潤」掛帥、獎金第一,消費者的權益根本不放在心上。身為公營企業,這是非常不當的態度。二是,公營企業一旦發現和民眾權益有關的案件,迄今沒有一種立刻公開的機制,導致消費者的權益可以長期地被侵害,而這也是不可思議的。三是,公營企業,或至少是台灣中油,沒有適當的危機處理機制,讓整個事件往非常不利的方向發展,直到「長官」發現不對勁之後,才能夠矯正已經變成「熊熊烈火」的事態。四是,公營企業一碰到「民代關切」,立刻像軟腳蝦一般,該有的反應都無影無蹤!


    從台鐵的連連延誤,中華電信每每「揩消費者的油」,到油價是否該上漲,以及中油加油站出售摻甲醇的汽油,在在顯示了台灣公營企業還沒有建立一種「以消費者為尊」的企業文化。這種經營心態其實是和目前「消費者主權」高漲的社會氛圍背道而馳的。在這種情況下,民意極可能要求這些企業儘速「民營化」,以提高他們的服務績效。如果這些公營企業無法快速地從這次的「摻假油」事件中獲得教訓,扭轉他們經營上的基本心態的話,台灣的公營企業可能很快就會消失。公營企業的員工們務必戰戰兢兢、臨淵履薄地提供服務,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生機。


    我們期待經濟部做出適當的懲處,也希望這是包括台灣中油在內的公營企業脫胎換骨、重新出發的契機!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國中基測計分變革應提前於明年實施 (台灣時報社論 20071129)

國中基測計分變革應提前於明年實施


-使學生安心學習、備考才是良善的政策


 


    教育部宣布,已經實施七年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其「量尺計分方式」將做出重大變革:單科滿分將從目前的六十分提高為八十分,各科答錯題的扣分也將朝「題題等值」的方向修正。新制預計將在兩年後實施,但如果有共識,也可以提早自明年實施。我們非常肯定這項改革的方向,但也希望教育部集思廣益,在充分的意見交流之後,若沒有重大爭議,或更好的制度設計,新制即可於明年提前實施,讓新制成為一個社會大眾都能夠接受的穩定機制,也讓莘莘學子今後得以安心學習、備考!


    眾所周知,在教改之後,除了「一綱多本」的模式讓許多學生和家長難以適應,被「多本」弄得精疲力竭以外,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計分方式也讓考生和家長們忐忑不安。以今年為例,同樣是錯五個題目,平均錯在五個科目的學生,會比集中錯在一個科目的學生要少得四分,而四分的差距極可能就是幾個學校。這種「題題不等值」的現象,不管教育如何解釋,除了極少數專家以外,迄今都難以獲得學生和家長的認同。甚至有極為專業的學者,也在去年跳出來質疑,認為現制並不公平。從七年前到現在,教育部每年都在和社會大眾進行辯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民眾的不滿卻從來沒有下降!甚至有少數家境富裕的資優子弟,因為在現制下無法如願進入理想高中,憤怒之下而送小孩出國,成為小留學生的!


    易言之,現存的計分方式雖有其「理論基礎」,但這個基礎在學界並不是沒有爭議的,更廣泛地無法獲得社會的認同,但教育部卻執意實施了七年之久。終於在專家舉出堅強的資料質疑之後開始研究,今天總算提出了一套較為符合社會感受的計分新制,應該比較能夠獲得認同。其實,絕大多數的理論都有其限制,各有其優缺點,難以「放諸四海而皆準」。試想,一個未能夠獲得各方支持的計分模式,卻又造成莘莘學子整天擔心受怕,深怕一個粗心大意,或「想得太多」,就在一個題目喪失五到六分,失去了幾個學校的錄取機會!這種壓力之大,沒有身歷其境的人其實是很難體會的;其副作用甚至影響到被分發到不理想志願的學生,懷著強烈的遺憾和哀傷而持續數年之久!整個社會為了一個沒有共識的計分「理論基礎」,竟付出如此龐大的社會成本,其政策之優劣不是顯而易見嗎?


    也因此,我們支持教育部的新制改革,並不是因為它在「理論上」優於現制,因為沒有一種制度是完美的,其實過去的「聯考制」到目前都還有許多人懷念它的公平性,可見計分制度沒有絕對優劣的。我們支持新制,是不忍心看到眾多的學子惶惶不可終日,為了避免在「新聯考」中因為一個題目答錯卻被扣多分,居然紛紛進入補習班補習求全,讓補習業旺到不行,讓學習負擔反而沈重,這和「教改」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如果這項改革可以獲得共識的話,我們希望越早確定實施越好,以免學生又陷入不確定的疑惑之中。


    進一步思考,我們應該從這個經驗獲得一些教訓,也就是沒有獲得社會認同的制度改革經常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當預期的「政策效益」並不確定或沒有多大,而「政策成本」卻極為確定和巨大時,何必勉強上路,還要堅持多年,才在越來越堅強的證據之下,謀求改革之道呢?然而,我們還是要肯定教育部,雖然來得晚,能夠改正「不良」的政策(不是「錯誤」的政策)總是好事。但為了讓新制能夠穩定上路,多聽多談使新制臻於完善,則是我們的建議。教育部,加油!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全球大城市物價評比完整排名名單

Most expensive cities worldwide



























































































































































































































































































Rank Sept 07LocationCountryRank Sept 06
1Luanda ANGOLA2
2Oslo NORWAY3
3Moscow RUSSIA 4
4Stavanger NORWAY 6
5Copenhagen DENMARK 7
6Kinshasa CONGO DEMOCRATIC REP. 5
7Seoul KOREA REPUBLIC8
8Libreville GABON 9
9Geneva SWITZERLAND 11
10Central London UNITED KINGDOM 17
11St Petersburg RUSSIA 14
12Zurich SWITZERLAND 12
13TokyoJAPAN 10
14Helsinki FINLAND 19
15Basel SWITZERLAND 15
16Abidjan COTE D'IVOIRE 18
17Bern SWITZERLAND 16
18Yokohama JAPAN 13
19Abuja NIGERIA 32
20Dakar SENEGAL 22
21Outer London UNITED KINGDOM 30
22Edinburgh UNITED KINGDOM 31
23Istanbul TURKEY 54
24Paris FRANCE 23
25Vienna AUSTRIA 25
26Berlin GERMANY 27
27Kobe JAPAN 20
28Munich GERMANY 24
29Reading UNITED KINGDOM 36
30Strasbourg FRANCE 26
31Southampton UNITED KINGDOM 37
32Stockholm SWEDEN 34
33Rome ITALY 39
34Milan ITALY 43
35Dusseldorf GERMANY 38
36Brussels BELGIUM  35
37The Hague NETHERLANDS 33
38Birmingham UNITED KINGDOM 44
39Cardiff UNITED KINGDOM 45
40Norwich UNITED KINGDOM 48
41Ankara TURKEY 71
42Dublin IRISH REPUBLIC 40
43Gothenburg SWEDEN 57
44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 50
45Frankfurt GERMANY 42
46Lagos NIGERIA 47
47Toulouse FRANCE 41
48Manhattan N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8
49Hamburg GERMANY 53
50Aberdeen UNITED KINGDOM 64
51Stuttgart GERMANY 56
52Honolulu H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9
53Jerusalem ISRAEL 63
54Lyon FRANCE 55
55Antwerp BELGIUM 59

 











































































































































































































Asia 2007City CountryWorld 2007
1Seoul KOREA REPUBLIC7
2Tokyo JAPAN 13
3Yokohama JAPAN 18
4KobeJAPAN 27
5Hong Kong HONG KONG 79
6Taipei TAIWAN 94
7Beijing CHINA 95
8Shanghai CHINA 100
9Singapore SINGAPORE 122
10Guangzhou CHINA 147
11JakartaINDONESIA 153
12Shenzhen CHINA 156
13Shenyang CHINA 158
14Qingdao CHINA 159
15Tianjin CHINA 160
16Dalian CHINA 162
17Chongqing CHINA 166
18Bangkok THAILAND 168
19Chengdu CHINA 169
20Suzhou CHINA 171
21Xi'an CHINA 172
22Wuhan CHINA 175
23Nanjing CHINA 176
24Mumbai INDIA 177
25New Delhi INDIA 178
26Xiamen CHINA 182
27Chennai INDIA 186
28Hyderabad INDIA 189
29Metro-Manila PHILIPPINES 191
30Kolkata INDIA 193
31PuneINDIA 214
32Hanoi VIETNAM 195
33Kuala Lumpur MALAYSIA 197
34Vientiane LAOS 198
35Karachi PAKISTAN 203
36Ho Chi Minh CityVIETNAM 204
37Bangalore INDIA 205
38Colombo SRI LANKA 212
39Islamabad PAKISTAN 213

Notes to Editors


The above figures were taken from the following survey:


Cost of living



ECA’s cost of living data compares a basket of 128 consumer goods and services commonly purchased by expatriates in over 300 locations worldwide. The data is used by ECA Member companies to calculate cost of living allowances for expatriates. The survey covers: • Food: Groceries; dairy produce; meat and fish;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 Basic: Drink and tobacco; miscellaneous goods; services • General: Clothing; electrical goods; motoring; meals out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首爾物價全球第七 台北第九十四












亞洲生活開銷首爾最貴 台北第六新加坡第九

2007/11/26 18:11:58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加坡二十六日專電)人力資源顧問公司ECA國際今天公佈全球城市生活消費水準調查顯示,非洲安哥拉首都魯安達是全球生活費最昂貴的城市,而南韓首爾則為亞洲生活費最昂貴的城市。另外,台北在這次調查中排名亞洲第六貴城市,新加坡則排名第九。

ECA國際的這份調查一年進行兩次,針對全球三百多個地點的一百二十八項消費產品和服務價格進行調查,這項調查結果將作為跨國公司考量外派人員駐在國的通貨膨脹率、商品供應和匯率等,以便調整駐外人員薪資。

這項調查顯示,在過去十二個月以來,首爾向上攀升一個名次,成為全球生活費第七貴、亞洲生活費第一貴的城市。

東京生活費依然高昂,但在首爾上揚及日圓匯率走軟等影響下,成為亞洲生活費第二貴的城市,在全球排名第十三貴,首度掉出全球前十名之外。

這份調查指出,日圓對主要貨幣的匯率貶值,加上低通貨膨脹率,讓東京、橫濱與神戶的外國人生活開銷得以大幅降低。

在其他亞洲城市中,日本橫濱排名亞洲第三貴城市、神戶第四、香港第五,台北居第六,北京緊追在後排名第七、上海第八、新加坡第九、廣州第十。

台北排名亞洲第六貴、全球第九十四貴的城市,但根據ECA國際的報告,在全球滑落六個名次。報告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新台幣匯率和美元掛鉤,並受到美元走軟的影響。

不過,亞洲排名滑落最大的是印尼雅加達,名次這次滑落了十一名,排名全球第一百五十三,在亞洲排名第十一。

但報告也說,有許多亞洲城市的生活開銷上漲明顯比世界其他地方要快,因而導致排名上升。

報告指出,例如中國的北京和上海,因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逐漸攀升,加上糧食和石油價格不斷上漲,就逐漸追上傳統上被認為生活開支比較貴的香港和台北。

新加坡更因為消費稅由百分之五調高到百分之七,及通貨膨脹率攀升,導致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跟著攀升,讓生活開銷大幅增加,從二零零六年以來,排名已經上升了十個名次,這次調查成為亞洲第九貴的城市。

此外,報告顯示,伊斯蘭馬巴德是生活費最低廉的亞洲城市,名列第三十九。

在全球的部份,報告說,安哥拉首都魯安達是全球生活費最昂貴城市,之後依序為奧斯陸、莫斯科、挪威港都斯塔凡格、哥本哈根、金夏沙、首爾、非洲國家加彭首都自由市、日內瓦,以及倫敦。

報告說,一些人可能對非洲城市名列前十名感到訝異。但這項調查由於納入外派員工在當地購入物品的價格,而這些物品通常不會賣給非洲當地居民,因此價格較高,導致排名往前推進。961126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政府總算做了不完整的台韓大學生薪資差異回應





勞委會:韓大學生起薪「僅」4.8萬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2007.11.21 04:17 am
 


媒體報導南韓大學畢業生今年起薪超過新台幣七萬元,是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兩到三倍以上,勞委會特別開記者會,強調韓方的數字是百人以上大企業的薪水,本來就高於平均,加上韓國物價高於我國,所以並沒有「兩到三倍」的差距。

不過即使根據勞委會的數據,把物價因素計算進去,韓國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仍是台灣的一點六倍。

勞委會統計長林麗貞表示,這項資料是韓國經營者協會(KEF)的調查,對象是一百人以上的大企業共一千三百多家,由於這些企業的薪資水準較高,因此無法代表韓國大學畢業新鮮人的一般薪資。若以經濟學人雜誌今年二月的「大麥客漢堡指數」來看,韓國物價為我國的一點三五倍;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二○○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韓國是我國一點四七倍;因此若扣除物價因素,韓國大學生畢業薪資等於新台幣四萬八千元。

不過若根據勞委會的調查,台灣一百人以上企業的大學畢業人員平均起薪,是新台幣三萬零七百八十九元,韓國大學生起薪仍然是我國的一點六倍。對此勞委會的解釋是,韓方是以年薪計算,包括獎金、加班費、津貼等收入,而我國通常只調查經常性薪資,因此範圍有差異。

林麗貞並說,從KEF報告可以看出,韓國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數字,是日本大學畢業生的九成四六,但是國民所得卻只是日本的五成一七,顯示韓國的勞動薪資結構並不正常,呈現「上厚下薄」的情況,就是新鮮人的收入不低,但是調薪速度卻慢,因此光比較起薪並不公平。



【2007/11/21 聯合報】



營造公平租稅環境 政府不可憚於財團壓力 (台灣時報社論 2007.11.21)

 營造公平租稅環境 政府不可憚於財團壓力


 


    為了營造一個「輕稅簡政」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投資,經建會日前提出要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由現行百分之二十五降低到不高於香港(目前為百分之十八)的水準的新措施,但前提是所有的租稅優惠必須停止。為了配合這項行政院的新政策,財政部正在規劃明年一月提出一套稅改方案。這項新政策基本上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認為對於投資環境的改善將有所助益。


 


    然而,代表資方的六大工商團體(工商協進會、全國工總、中小企業協會、工業協進會及電電公會)近日放出消息,將藉此機會爭取「綜合所得稅」邊際稅率(即最高級距之稅率)由百分之四十至少降低到百分之三十,並將在本月二十二日聚會「誓師」。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更進一步表示,如果綜所稅無法像「新加坡一樣一次歸零」,至少也應該降到百分之二十!


 


    主要工商團體的這些動作引發了「公平稅改聯盟」的異議,召開記者會要求財政部不可受制於龐大複雜的政經勢力,一味地圖利財團,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該聯盟進一步提出財政部的估算報告,如果營業所得稅降到百分之十七點五(香港過去的稅率),國家將損失一○五○億元;若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降到百分之二十,國庫損失更高達兩千億元。


 


    全台灣去年的稅收也不過是一兆六千億元,這不僅造成租稅不公,也將讓國家財政收支瓦解!我們對於六大工商團體過去以來對國事之關心與貢獻,基本上是肯定的。在二○○一年陳總統召開的「經濟發展諮詢會議」中,該團體提出了數十項的建言,其中不少建言也受到政府採納。但對於該團體這次的建議,我們確認為必須謹慎斟酌,以免真的進一步扭曲了財政收支和租稅公平。


 


    各國租稅水準和結構具有極大的差異,基本上必須考量該國政府扮演的角色和國情而定。我們可以由下列幾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首先,我國的國民租稅負擔是否應該繼續降低?依照資料,被國際貨幣基金會界定的高所得經濟體之一的我國,二○○五年的賦稅負擔為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十四,比起其他的高所得國家的負擔:美國百分之二十六、日本二十六、德國三十五、英國三十六、荷蘭三十八、法國四十三、瑞典五十,或者我國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百分之二十五),我國都顯得「過輕」而非「過重」。在國家債務已經高達四兆(政府的數據)或九兆(部分民間團體的估計)的情況下,看不出有何降稅的空間。


 


    其次,各國在吸引投資的環境建構上,通常是以降低「營利事業所得稅」為之;「綜合所得稅」是針對個人或家庭課徵,具有「所得重分配」的功能,因此幾乎所有的先進國家都不會在這個項目上做出大幅的減讓,以免傷害政府稅收和所得分配的目標。例如在二○○六年:美國為百分之三十五、日本三十七、英國四十、法國四十八、義大利四十三、奧地利五十、荷蘭五十二、丹麥五十九,我國的競爭對手韓國則是三十五。當然,也有輕如香港百分之二十、新加坡二十一(不是像工總所說的「一次歸零」)的,但是我國政府的干預負擔越來越重,不太可能學習香港「積極不干預」,或是新加坡的財政健全,政府又有大量「公積金」可用來相提並論。


 


    第三,「綜合所得稅」屬於個人所得稅,在先進國家幾乎都屬於最重要的稅收,例如在兩千年左右:美國為百分之四十八、加拿大三十九、英國二十九、愛爾蘭三十二、義大利二十九、澳洲五十、紐西蘭四十五。我國在前年還只有百分之二十一,顯示我國「綜合所得稅」的課徵技術和人民守法習慣都還有改進的空間。在沒有落實稽徵之前,似乎尚無立即大幅調降的能力。


    因此,在目前的時空之下,驟然大幅降低「綜合所得稅」的確可能造成「劫貧濟富」的後果,財政部必須深入研究,以免讓國家入不敷出、百姓怨懟不平!


Figures prove it: the economy's OK (Taipei Times, 2007.11.14)

Figures prove it: the economy's OK


By Tu Jenn-Hwa 杜震華

Wednesday, Nov 14, 2007, Page 8


 


The Directorate 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has publicized Taiwan's commodity price index for last month, indicating an increase in commodity prices of 5.34 percent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The highest figure since 1994, it shows that complaints from the public about rising prices are not a media construct. However, the average consumer price increase from January to last month was in fact no more than 1.35 percent, while wholesale prices for the same period increased by 6.05 percent , so it is in fact wholesalers and retailers that have suffered most from price increases, and not consumers.


If Taiwanese consumer prices indeed do increase by the 1.7 percent predicted by the IMF for this year -- less than South Korea's 3 percent -- that would actually be considered quite stable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fact is that according to the IMF's predictions last month for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sumer price increases, Taiwan's outlook is excellent. Taiwan's 1.7 percent is lower than the 2.4 percent average of high income countries, and Taiwan ranks fifth among 30 countries. It is also much lower tha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s 4.7 percent, developing South America's 5.4 percent, developing Asia's 5.7 percent, Africa's 6.5 percent,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8.8 percent and the Middle East's 9.9 percent.


In addition, the economic growth for three of the four countries with lower price increases than Taiwan -- Finland, Japan and Switzerland -- is forecast at less than 2 percent. Taking all these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orecast for Taiwanese consumer prices may be the best among all the world's high income countries.


The fact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not been able to bring forward this information in response to public concerns borders on dereliction of duty. It is time that bureaucrats increased their efforts to get the word out.


The three countries with the best consumer price outlook according to the IMF's forecast are Cape Verde, with a forecast increase of 0.2 percent; Burkina Faso, 0.5 percent; and Niger, 0.9 percent. These are all "fourth world" African states that are very likely to have low resource use and low inflation. The three states with the highest inflation are Eritrea at 25.6 percent, Chad at 21 percent, and Azerbaijan at 20 percent. The Eritrean economy is strictly regulated and almost no imports are allowed, while the other two are oil producing states which have been unable to match the sudden increase in oil production with matching measures, resulting in an inability to maintain consumer price stability and normal growth, a phenomenon that has been called "Dutch disease."


So are Taiwanese consumer price developments this year especially outstanding? The fact is that price stability is a good Taiwanese tradition. IMF data show that between 1989 and 1998 and between 1999 to next year -- the last two years are forecasts -- annual consumer price increases in Taiwan were 3.3 percent and 0.8 percent,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is is higher than Singapore's 2.2 percent and 0.9 percent for the same two periods, it is much lower than South Korea at 6.2 percent and 7.2 percent, and it could also be said to be lower than Hong Kong at 8.3 percent and ? 0.7 percent. The 0.8 percent annual increase for the period 1999 to next year is higher than only Hong Kong and Japan among the 30 high income countries, so Taiwan is in fact one of the top performers.


The obvious increase in Taiwanese consumer prices during last month does not imply that local prices have been on the high side fo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This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why Taiwan's purchasing power and average income clearly surpasses that of South Korea by more than 20 percent. Taiwan's outstanding past performance is a result of the government's emphasis on consumer prices, active opening of foreign trade and abolishment of protectionist policies.


The government lacks experience in dealing with inflation, and although the reaction to last month's increase may have been a bit slow, the government is likely to quickly learn its lesson. The next issue should be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quickly predicting and following up on price movements, which would help farmers avoid the drastic changes in vegetable prices and effectively deal with pricemanipulating middlemen. In today's developed world, the government will never be at a loss for what to do as long as it really wants to act.



Tu Jenn-hwa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s 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ranslated by Perry Svensson

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韓國大學畢業生比台灣窮 (蘋果日報 論壇 2007.11.19)





韓國大學畢業生比台灣窮


 



 近日台灣媒體爭相報導了韓國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為每月198萬韓元,換算約為7萬元台幣;若台灣以2.5萬元台幣計,則韓國大學畢業生的月薪幾乎為台灣3倍(2.8倍)!這項報導引起了台灣大學生的高度震撼,但迄今未見任何官方回應,令人好生納悶。


 


 物價是台灣一倍多
韓國大學生就學率高達九成,居世界第一;如果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為台灣的3倍,而其他條件類似的話,那麼韓國人均國民生產應該也是台灣3倍左右,而不是和台灣處於伯仲之間,或名目上稍微領先台灣而已。因此,對台、韓所得稍有概念的人都應該對這項數據持保留態度才對。





經網路查詢,韓國國際勞工基金會登載了這則新聞。該調查是由「韓國僱主聯盟」所為,但是該調查乃針對1336家僱用人數在100人以上的韓國大企業所做,並非一般企業,兩者之間的差距應該不小。顯然這又是台灣媒體誇大報導的一個案例,有意或無意之間,以這種混淆的報導來「擾亂」民心士氣,令人費解。
其實,就算7萬元台幣的月薪無誤,也不見得能夠反映出兩地大學畢業生的生活品質差異。幾項因素都可能影響真正的生活,包括物價水準、租稅負擔、所得分配、獎金制度、退休金制度、已婚婦女勞動參與率等,政府相關部門,特別是行政院的經濟幕僚經建會,應該負責任地詳加研究,提出客觀可信的數據,而非以訛傳訛地打迷糊仗!


根據美國中情局推估的台、韓2006年購買力平價人均生產計算,韓國物價應為台灣的1.48倍。許多人不相信韓國物價如此之高,但由許多案例可以看出這種物價差距實非臆測:《工商時報》911日報導,韓國首爾一間公寓的年租金為3千萬到5千萬韓元,約為台幣110萬到180萬元之間,換算月租金為9萬到15萬元台幣,約為台北市一般公寓租金的3倍。韓國大學生即使賺到7萬元台幣,也租不起一間首爾的公寓,但在台北市3萬元應該是可以租到公寓的。


 


 採年薪制但租稅重
首爾三星級飯店的單人房要價7千元台幣,台北頂多就是3千元台幣。首爾的星巴克喝一杯拿鐵咖啡要價180元台幣,台北市只要105元台幣。因此,如果將7萬元台幣用1.5倍的物價來調整(或叫平減),只剩下4.7萬元台幣;如果首爾物價算台北兩倍的話,調整後就只有3.5萬元台幣了。
依照經濟部投資處的資料,韓國在2006年開始實施年薪制,退休金併入年薪,而台灣卻還是在月薪外另計的。如果這項資訊正確,進行兩國比較時,台灣大型企業的月薪也許還要加上近一萬元台幣才合理,這還不談台灣大企業的年終獎金等其他因素。再加上韓國租稅較重,請問哪一國的大學畢業生會比較好過?
因此,筆者還是相信用「購買力調整」的人均生產來比較較為合理,而依照美國中情局2006年的資料:台灣29600美元,韓國24500美元,台灣超過韓國21%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搞好經濟和拼政治不可偏廢〈台灣時報社論 2007.11.12〉

搞好經濟和拼政治不可偏廢


 


    執政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對於經濟層面的一些主張,近日遭到了黨內的質疑,在中常會引發爭議,並由黨主席陳總統做成裁示:「經濟搞好不一定選得上。」我們擔心這種裁示會驅使執政黨更加忽視經濟問題,導致選舉挫敗之外,也讓人民生活更加困頓,不利於未來任何的施政者,包括可能是執政黨本身在內!


 


    經濟狀況和選舉的關聯,在先進國家是非常清楚的;只要無法搞好經濟的政黨,通常都會在大選中失利。因此,美國柯林頓總統在選舉時有一句著名的競選口號:「笨蛋,問題在經濟!」一九八○年雷根總統和卡特進行電視辯論時,也問了一句名言:「你覺得你現在的生活比四年前要好嗎?」讓他迅速擺脫卡特,贏得了總統大選。因此,經濟好的確不一定能夠保證選上;但只要經濟不好,在先進國家幾乎可以保證是選不上的!


 


    在台灣,一般認為在國民黨執政的時代經濟情況不錯,但因為貪污腐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加上政治上對於中國的忍讓超過了許多人能夠忍受的限度,所以即使經濟表現還算可以,人民還是選擇了民進黨,希望藉民進黨沒有包袱的優勢,革新許多政治上,甚至是經濟上的不良習氣。但是,民進黨上台後的表現讓不少人感到失望,特別是在經濟表現上和預期差距過大,總統的民間支持度也一路下滑。如果沒有二○○四年的那兩顆子彈,許多人相信民進黨早已失去了政權!


 


    這其實是極大的警訊,但執政的民進黨似乎沒有記取教訓。這三年來除了加速政治議題的施政,但迄今沒有顯著成效,以外,經濟狀況卻每下愈況。執政者經常提出數據來顯示「經濟還不差」,但其實有限的經濟成長卻集中在經濟強勢者的手中,眾多無專業民眾的生活越來越苦,執政黨卻沒有足夠的「問題意識」來加以解決。許多弱勢族群失業、自殺,卻經常被執政者以「在野黨誇大、媒體炒作」來加以否定。


 


輕忽問題的結果,是讓近來的通貨膨脹引發了普遍性的民怨,因為大部分的民眾收入在這幾年真的沒有增加,無法對付這麼劇烈的生活成本提高。客觀來說,通膨數據雖然不高,但對於無力消費汽車、電漿電視、高級音響等耐久財貨,又被房屋支出壓得喘不過氣的弱勢民眾而言,卻是難以迴避的痛苦!阿扁總統和呂副總統最近出巡時每每被嗆,我們雖然反對這種無禮或無理的舉措,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些行為極可能也反映了部分民眾的確已經難以面對生活的困窘;如果再不加以重視,讓受苦的民眾獲得喘息的話,選情極可能不像執政黨所預期的那樣,執政黨未來將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


 


其實,一個有能力的政府,是可以讓「拼經濟」和「拼政治」並行不悖的。我們雖然經常看不起新加坡的民主,但無可諱言的,新國的經濟發展幾乎無懈可擊,但每次選舉執政黨還是大勝,許多選區反對黨連人選都提不出來,因為人民行動黨幾乎網羅了最優秀的人才。民進黨有沒有將最好的經濟人才,讓較無政治色彩的社會菁英網羅進政府來奉獻心力,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且,由於經濟表現不如理想,近來的財經政策反而越來越偏向富人,已經讓許多平民百姓心生不平,值得執政黨加以重視。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景氣不算好的情況下,所得分配如果無法改善,其政治風險必然急遽上升。


 


沒錯,搞好經濟不見得會選上;但長期搞不好經濟,卻肯定會選不上的!


台灣控制通膨並不差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7.11.12〉





台灣控制通膨並不差


 



 主計處公布了台灣十月份的消費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5.34%,創了1994年以來的新高,印證了民間對於物價的不滿,並非來自於「媒體哄抬」。然而,今年一至十月平均的消費物價上漲率,其實只有1.35%;同期間的躉售物價上漲率倒是高達6.05%,顯示今年以來物價上漲受害最大的其實是批發或零售商,並不是消費者!
如果台灣今年全年的消費物價上漲,真的如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的1.7%(低於韓國的3.0%),那麼台灣的物價在全球比較之下,應該算是「相當平穩」的,聽來頗為弔詭吧?


 


 幕僚有失職之嫌
其實,依照IMF十月份對今年各國物價的預測,台灣消費物價1.7%的上漲率不僅低於「高所得經濟體」的平均(2.4),在三十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五低,更遠低於中東歐(4.7)、開發中的美洲(5.4)、開發中亞洲(5.7)、非洲(6.5)、獨立國協(8.8)、中東(9.9),預期中的表現絕對是出色的。而在低於台灣的四個國家中,芬蘭、日本、瑞士三國的預估經濟成長率都不到2%。考量這些因素之後,台灣的消費物價情況可能是全球高所得國家中預期表現「最好」的哩!執政團隊沒能以這套數據回應社會質疑,幕僚似乎有失職之嫌,應該加油。
今年IMF預估全球消費物價表現「最好」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維德角(0.2)、布吉納法索(0.5)和尼日(0.9),都是非洲的「第四世界」國家,資源極可能還在低度就業狀態,低通膨不足為奇;通膨率最高的三個國家,分別是厄立垂亞(25.6)、查德(21.0)、亞塞拜然(20.0),前者經濟嚴格管制,幾乎完全禁止進口;後兩國為產油國,石油突然增產之下配套難以跟上,無法維持物價平穩和一般性的成長,被學界稱為「荷蘭病」。


 


 物價非長期偏高
而台灣今年的物價表現是否特別出色呢?其實物價穩定一直是台灣的「優良傳統」,在IMF的資料中,1989-981999-2008(最後兩年是預測值)期間,台灣消費物價年增率分別為3.3%和0.8%,雖高於新加坡的2.2%和0.9%,卻遠低於韓國的6.2%和2.7%,也可說低於香港(8.3%和-0.7%)。1999-2008期間的年增長率0.8%在三十個高所得經濟體(年增率2.0)中僅高於香港和日本,算是「資優班」的同學!
台灣今年十月份顯著的物價上漲,並不代表台灣物價長期偏高,這也正是台灣購買力平均所得仍然顯著超越韓國「兩成以上」的主因。台灣過去的優異表現,是因為政府極重視民生物價,對外貿易積極開放、撤除保護的結果。「新政府」應付通膨的經驗不足,十月份的反應稍嫌遲鈍,相信很快就可以學到教訓。接下來的課題,應該是建立一套快速預測和追蹤各流程價格的機制,讓農民免於「菜土菜金」的惡性循環,並有效打擊操縱、哄抬物價,剝削消費者的中間商。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只要有心,政府不可能束手無策!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政府對物價上漲的反應不能失去章法 (台灣時報社論2007.11.7)

政府對物價上漲的反應不能失去章法


 


    面對了十四年來最高的物價漲幅(百分之五點三四),以及強烈的民意反彈之下,政府迅速成立了「行政院穩定物價工作小組」並立即開會,將浮動油價機制的凍結上限由現行的百分之十五下修為百分之十二,由今年十二月起執行。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對外界表示,油價到明年三月底前不會再漲。張俊雄院長也在立院回應立委質詢時表示,將以「最快速度(穩定物價),請各界拭目以待。」面對政府這樣的回應,我們其實是「擔心」多於「安心」,因為事態的發展正在應驗著經濟學界對於政府干預的普遍說法:「政府的干預經常來得太慢,又來得太強」,結果經常是越幫越忙!


    其實,近來媒體和民間對於政府的反彈,並不表示他們認為物價不能上漲,而是在上漲的過程當中,政府給人的感受是一副「不知民間疾苦」的姿態。從「一把五元」的青菜,到三千CC「是小車」,到「米價沒有上漲,不知為何有這種報導」,乃至於「物價沒有異常,甚至還有下跌」的種種發言,都讓民眾感受到這個政府和人民是脫節的。加上這幾年經濟成長變慢,僅有的成長全集中在富人身上,面對百物齊漲的狀況,人人心中都有「一把火」,被這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官員們點燃之後,才釀成了燎原的火海!


    然而,是否物價就不能漲呢?任何稍有年紀的國人,都還記得197475年間,台灣遭逢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狀況。今天的情況和當年「一夕數變」的物價,當然不可同日而語。抱怨歸抱怨,沒有人會認為物價是不能上漲的。當前原物料價格上漲是世界性的現象,不管是美國、日本,或是中國、韓國、新加坡,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沒有一國可以倖免於難。台灣能源和原物料強烈依賴進口,沒有理由自外於這波物價上漲的浪潮之外!重要的是,民眾對於物價上漲之前、之下和之後,政府的應對之道,和過去遭逢物價波動之下的官方反應相較,真的有可議之處,這才是癥結所在!


    但是,今天政府的高效率反應卻又讓人擔心。油價是不是應該五個月都被凍結,不應該這麼簡單就得到答案。萬一下個月真的衝過一桶一百美元,而各國皆漲我國獨不漲的話,將會帶來許多後遺症,任何一個經濟專家都可以告訴你一堆問題,絕對不是「凍結不漲」就是最好。我們對於近來油價狂漲所不滿的,是台灣中油竟然可以在油價每上漲一元之下,還可以讓盈餘提高十億元台幣;身為國營事業,當然肩負了「穩定物價」的責任,既然國家、人民有難,豈可「發國難財」?因此,這樣的「浮動油價公式」當然是有問題的。合理的公式應該是在油價上漲之下,利潤必須逐漸減少,來「共赴國難」才是。沒有人會要求油價必須凍結,那叫做「矯枉過正」,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問題,根本無庸贅述!


    我們同樣不能接受的,是政黨輪替之後,農政單位和公平會對於各種各樣的「菜蟲」和「黑價蟲」無所作為的現況。前朝政府經常掌握農會做為選舉的樁腳,對於許多存在多年、經常哄抬價格的運銷商無動於衷,人民寄望沒有包袱的民進黨有所做為。但是,即使是在颱風期間,藉機哄抬物價隨處可見的情況下,政府還是「如此這般」,令人感慨和過去有何不同!等到事過境遷,煞有介事地開會要查察菜蟲,請問除了擾民以外,還能去哪裡找到?


    在能源威脅節節攀升之下,歐、美、日各國無不卯足了勁,發展替代能源。丹麥的風力發電已經超過全國一成的電力,發電成本降低到一度電四美分,競爭力十足,目標是全國半數的電力來自風力;日本太陽能發電成本即將進入激烈的商業競爭;巴西的生質能源逐漸取代了石油;瑞典宣稱要成為「無油國家」。「新政府」執政之後七年了,口號一個接著一個,請問在替代能源的開發、分散國家的能源風險上,有什麼可以見人的成果?


    誠然,「新手上路,經驗缺乏」;但是,在歷練仍有不足之下,為何急著將政治性不高,但擁有通膨經驗的技術官僚大幅換下,弄得今天滿頭包、卻有苦難言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期盼政府記取教訓,迅速帶領人民重新上路!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政府不知新貧痛苦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7.10.22)

 


近日台灣媒體對「新貧族」的分析報導,引起了政府與媒體之間的一番爭論。媒體的論點是國內近年來所得成長停滯不前,所得分配又趨於惡化,產生所謂的「新貧族」,要政府解決問題。行政院主計處迅速回應,認為以每人衡量的所得並未倒退;媒體以每戶報稅所得分析,因家庭規模減小而失真,誇大了所得差距。


 


 吉尼係數統計費時
政府的反應快速,令人激賞。但是回應中質疑媒體以家庭所得最高五分之一者所得和最低五分之一者所得之倍數分析,在描述所得分配上不夠精確,應該使用完整呈現所得分布狀態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但自己卻沿用媒體的分析方法,認為倍數已由2001年的6.39倍降為6.01倍,優於新加坡的31.9倍、美國10.7倍和日本6.2倍,在國際上「尚屬平均」,言下猶有自豪之感!
吉尼係數的確是衡量所得分配的較佳指標,其數值在1(完全不平均)和0(完全平均)之間。但由於統計工作浩繁費時,各國通常在需要時才進行統計。依照世界銀行現有的最近資料,國際間吉尼係數最高(所得分配最差)的國家是那密比亞(0.74),其次是賴索托(0.63)、獅子山(0.63)、中非(0.61)、波札納(0.61)、玻利維亞(0.60)、海地(0.59)、哥倫比亞(0.59)、南非(0.58)、巴拉圭(0.58)等國;最低的則是丹麥(0.25)、捷克(0.25)、瑞典(0.25)、日本(0.25)、挪威(0.26)、斯洛伐克(0.26)、波士尼亞及赫塞哥維納(0.26)、芬蘭(0.27)、匈牙利(0.27)等國。主要的先進國家通常在中段:美國(0.41)、英國(0.36)、義大利(0.36)、澳洲(0.35)、法國(0.33)、加拿大(0.33)、荷蘭(0.31)、德國(0.28)。


 


 台灣曾是全球典範
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顧志耐(Simon Kuznets)早在40多年前就發現,所得分配隨著經濟成長而呈現惡化,其後又因機會普及和政府政策而逐漸改善。觀察個別國家,近40年來,重視所得分配的福利國家有極大之改善:芬蘭由0.46降為0.27,瑞典由0.39降為0.25,丹麥由0.37降為0.25,挪威由0.35降為0.26,德國由0.45降為0.28,荷蘭由0.42降為0.31,法國由0.50降為0.33,日本由0.39降為0.25;特別強調資


本主義或新自由主義的美國,則是由0.34反升為0.41,成為主要先進國家的反例!
台灣在1953年完成土地改革,讓吉尼係數由0.50降到了1978年的0.29,優於諸多強調公平的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成長」與「公平」兼顧的典範,寫入所有經濟發展的教科書中,被稱為「台灣奇蹟」。國際經濟專家都知道,台灣除了經濟成長不亞於韓國,所得分配更勝於韓國!這也促使顧志耐和克萊恩(L. Klein)等諾貝爾獎得主頻頻造訪台灣,表達友善和推崇之意。
藍軍執政末期,台灣所得分配逐漸惡化;政黨輪替後,所得五等分高低倍數居然由2000年的5.6倍劇升為2001年的6.4倍,就算目前回降到6.0倍,仍然難看。目前大約0.33的吉尼係數,不僅已落後上述歐洲諸國,也已經在韓國(0.32)之後!政府政策失當,一方面讓自殺率飆升、遊民滿街,另方面卻拿台灣和所得向來就不平均的新加坡及美國相互比較,才能讓台灣「勝出」,誠令人有「今夕何夕」之感!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