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馬不吃草不會跑 (蘋果日報 論壇 2004.9.27)



















馬不吃草不會跑
2004年09月27日














為了打破目前大專院校教師薪資「吃大鍋飯」,無法刺激教授們追求學術卓越的現象,教育部公佈了新的「學術研究費分級制度」,在維持固定的本俸之外,藉由各級教授差異性的學術研究費來鼓勵教授們努力進行研究,追求學術上的卓越。教育部的用心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寄望這項新辦法能夠發揮效果,讓各國立大學的研究成果立竿見影,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極可能會大失所望。
這項辦法的特色是讓各級教授們的學術研究費可以依照目前的水準(正教授約五萬二、副教授約四萬三、助理教授約三萬八、講師約三萬)上下各浮動三成。因此,正教授的研究費變成在三萬七和六萬八之間浮動,副教授在五萬六和三萬之間浮動,助理教授在四萬九和兩萬六之間浮動,講師在三萬九和兩萬一之間浮動。乍看之下差異不小,所以應該可以激發研究工作的「積極性」,教授們將會心無旁鶩地潛心研究,學術論文一篇接著一篇地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國立大學於是一家接著一家進入了「世界百大」!

心有旁鶩難求卓越
讓我們來算算簡單的數學,一位正教授的兼課費大約是一小時一千元,如果他按照行政院規定,每周兼課四小時的上限,則每月就有兼課費一萬六,剛好等於正教授在新辦法之下,最高的研究費高出原來固定水準的部分。而如果要獲得最高水準的研究費,這位正教授可能必須投入「所有的」閒暇時間,還不知道能否獲得最高級的研究費待遇!因此,身為一位正教授者,除了對學術懷抱無窮興趣者,大概沒有幾位會在家庭經濟負擔沉重的情況下選擇多做「研究」而放棄「兼課」。
同理,副教授們研究最佳者會比以前多出一萬三,而兼課費一小時八百多元,每周四小時下來一個月也會有一萬三,大概也沒什麼人會選擇多研究而放棄兼課,除非他想盡快升等為正教授。而如果教授們還有其他更高薪的兼職,情況就會更糟。媒體報導說表現極優的教授將可月入二十萬以上,其實不太可能,因為所謂「產學合作兼職費」的限制雖然大幅提高到十萬元左右,但沒有幾個人可能在亮麗的產學表現下還能有卓越的研究績效的;就算有極少數天才型的教授,能夠因此讓學校的總體學術研究大幅提升多少?

缺乏誘因效果不佳
或許教育界的主管們會納悶:教授們做研究是天經地義的,難道非有高額的獎勵才能做研究?話是沒錯,但除了極少數在財務上無後顧之憂,或者是可以不食人間煙火者外,絕大多數的教授們仍然受到「市場規律」的影響--「追求最大收入」以對家庭負責。因此,這項看來具有誘因的制度其實只是表象;如果要真正具有誘因,可能要打破各級教授之間的差異,全部適用一套制度,而且在新制之下最高研究費是目前教授級的兩倍之上,才可能產生誘因,讓所有的教授們都積極追求「學術和待遇的卓越」。教育部如果真的有心,將「五年五百億」中的一部分拿來支持這種誘因機制,絕對可以產生顯著的效果。
俗話說的好:「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似乎是目前教育部的心態!如果誘因制度不合理,各校又在競爭壓力下對教授們上緊螺絲,可能只會看到國立大學的教授們紛紛提早退休,急著到私立大學去「追求卓越」,因為它們的誘因制度真的有效!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教得再好都沒有鼓勵,則以後除了研究,誰還會努力教學?


杜震華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