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大投資」透露了明顯問題



















「大投資」透露了明顯問題
















蘇貞昌內閣最近提出「大投資大溫暖」計畫,其中對於經濟發展的願景,是要讓台灣每人國內生產在十年內提升到三萬美元,經濟平均年成長率為5%。這目標是否能夠達成,可能是見仁見智。但是計畫中令人注意的,是服務業年成長率高達5.5%、工業為3.9%(製造業4.3%)、農業為1.0%,這將使2015年台灣的產業結構成為:農業1.2%(現為1.7%)、工業22.7%(現為25.0%)(其中製造業為20.0%,現為21.4%)、服務業76.2%(現為73.3%)。

反映農工發展停滯
不知政府是否認為服務業的比率「越高越好」、農業則是「越低越好」,所以為服務業設定了最高的成長率(5.5%),農業則設定了最低的成長率(1.0%)?事實上,如果排除幾乎沒有農、工業的香港不論,台灣目前服務業的比重(73.3%)已顯著高於四小龍的兩個競爭對手(2004年韓國56%、新加坡65%),甚至超越所得高於台灣的歐元區12國(同年平均71%,其中愛爾蘭56%、芬蘭66%、奧地利67%、西班牙67%、德國70%),以及同屬歐盟的瑞典(69%)。而農業的比重(1.7%)不僅低於韓國(4%),也低於歐盟中的希臘(7%)、葡萄牙(4%)、西班牙(4%)、芬蘭(3%)、法國(3%)、愛爾蘭(3%)、義大利(3%)。台灣的發展程度猶遜於歐盟,會有這種產業結構,難道不覺得奇怪?
如此偏高的服務業比重,是否顯示其績效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大家都知道,台灣的服務業和新加坡是有一段距離的,特別是在金融服務上;而比起歐盟這些先進國家,當然也不太可能超越它們。因此,台灣近年來服務業的高比重,極可能反映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停滯,而非績效特別好。
資料似乎證實了這樣的揣測:台灣農業的產值已經從1996年的顛峰下降,到2004年降幅達27%;只看2000-04也下降了12%,等於每年下降3%!過去引以為傲的製造業,在2000-04產值只微幅成長6.0%,平均每年約僅成長1%!服務業的確有所成長,同期間成長幅度為18.2%,換算為平均年率為4.3%。但在同期間(2000-04),同樣大幅投資和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韓國,其製造業的年平均成長率卻達6.6%,高於服務業的4.0%,農業的年衰退率(-1.0%)也沒有台灣大。
「大投資」計畫似乎認可了台灣近年來的產業結構改變,並將加速這種趨勢,其結果將使較具穩定性的農業快速萎縮,較具風險性的服務業快速發展,其實不利於台灣的經濟發展!觀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身為區域商業、金融服務中心的新加坡和香港,1998年的經濟成長率都嚴重受創,分別為-0.1% 和-5.3%,透露了這種產業結構的脆弱性。大投資計畫似乎要將以穩定著稱的台灣經濟推向不確定的未來!

戲稱亞太計畫中心
更奇怪的是,在「大投資」計畫中,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中,政府投資金額4451億元中,竟然只有0.6%的經費投入農業,5.8%的經費投入服務業,這種「放棄」農業、只給服務業「開胃菜」,卻預期農業要年成長1%,服務業5.5%的計畫,只能說是異想天開啊!過去,台灣因計畫無法落實,而被戲稱為「亞太計畫中心」,現在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