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拼經濟(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6.9.11)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拼經濟
2006年09月11日
















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BERI)上周公布了今年第二次的「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在50個受評估的國家中,我國排名維持全球第六,僅次於瑞士、新加坡、荷蘭、日本及挪威,屬於最高的等級、適合投資的國家。這份評估每年發布3次,台灣向來都名列前茅。其評估內容包括「營運風險指標」、「政治風險指標」和「匯率風險指標」,顯示台灣多年來都被這家美國公司高度評價。

報告供外商投資參考
然而就在同時,世界銀行也發布了「2007年全球商業環境報告」。在全球175個受評比的經濟體之中,台灣竟然落到47名,在新加坡(1)、香港(5)、日本(11)、泰國(18)、韓國(23)、馬來西亞(25),以及令人驚訝的蒙古(45)之後!這種排名不僅和上述的評估大相逕庭,也和大家較熟知的「世界競爭力報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及發展學院評估)或「全球競爭力報告」(世界經濟論壇評估)的結果大異其趣。如何解讀世銀和其他評估之間的巨大差異呢?
其實,BERI是供外商公司進行海外投資時,評估其面臨風險的參考,也就是告訴國際投資者在這些國家投資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狀況。而兩份競爭力報告的目的在告訴投資者,在這些國家的投資能夠在當時(洛桑報告)或未來獲利(世界經濟論壇報告)的潛力。世界銀行的「全球商業環境報告」則告訴大家在這175個經濟體中「經營商業」的難易度。它在2004年開始,透過世界銀行接觸的頂尖專家為顧問,指導全球超過兩千位最具代表性的專業人士(律師、法官、會計師、商業顧問、政府官員等),詳細地拆解各國開設企業必須符合政府的要求,以及可能面對的各種境遇,耗費的時間和費用,加以評分綜合所得到的結果。

台灣評價最差有兩類
這份評估的內涵逐年擴大,由2004年僅包括五類,到現在擴展為包括:開展企業、處理證照、僱用員工、登記財產、獲得信用、保護投資者、繳稅、跨境交易、執行契約、結束企業十類。不少國家在某類中的某項可能要耗時極久或所費不貲,使得其評估落後。
台灣表現最差的是「僱用員工」和「處理證照」兩類,分別只獲得了154和148名。「僱用員工」包括僱用的困難度、工時的僵固性、解僱的困難度和成本,「處理證照」則包括企業檢查和核照的程序、時間和成本(以建築業為準)。這份評估其實是評估在一個國家內經營企業難易度最為科學和客觀的評估,一開始發布之後立刻成為各國競相研讀,並據以設定改善國內商業經營環境的寶典!獲得大幅改善的國家和項目內涵,都客觀地呈現在下一個年度的評估中,分別羅列出最有成就的國家。我國政府如果真要「拼經濟」,必須重視這份評估,小處著手地務實改善,以提升國人的投資意願,由「小投資」的容易來累積獲得「大投資」的成果。
但如果經濟發展的「大戰略」不對,東征、南向、北伐,就是限制西進,則獲利的潛力固然不錯,終究無法充分發揮實力,這才是台灣經濟目前的最大困境!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