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從勞苦經濟走向幸福國度 (某報 社論 2012.9.11)





〤〤日報 社論 2012.9.11


 


經濟日報昨天公布「幸福指數大調查」結果,這項調查分別在全台各縣市以電話訪問了22,000人,獲得國人對主觀「幸福感」的認知,加上由官方統計資料評比的客觀「幸福力」,得到的結果是,新竹市是全台幸福指數最高,其次依續是澎湖縣、新竹縣、花蓮縣及苗栗縣。主觀評量加上客觀調查,呈現的結果相當具有公信力,必然獲得各界肯定。各縣市的幸福指數,雖有高低之分,但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衷心期望藉由活動,讓台灣由一個只會「勞苦拚經濟」的社會邁向一個追求幸福的社會,成為一個幸福之邦。


 


「幸福指數」的調查近年來成為顯學,因為先進國家的研究發現,二次戰後已開發國家雖然經濟持續成長,但人民的幸福感其實沒有增加。其原因在於許多伴隨經濟成長的生活型態轉變,對幸福感產生了負面效果,例如欣賞電視、使用簡訊反而疏遠了和家庭、親友的關係,導致離婚率升高等問題,抵銷了經濟成長對幸福感所帶來的正面效果。這使得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等先進國家都開始調查國民幸福指數,了解構成民眾幸福的各面向狀況,做為政府施政的重要參考。


 


台灣較具規模的幸福指數調查是在2008年開始,由民間智庫台灣競爭力論壇首先展開;其後媒體同業也逐一跟進,規模逐漸擴大且方法益趨細膩。本報這次除了對各縣市的完整調查之外,還擴展到逐一探究影響各縣市幸福感高低的深層因子,做為地方政府了解其施政優劣之重要參考。在諸多幸福指數的調查中,這種「深耕在地、栽培幸福」的作法應屬首次,而成為其顯著特色。這種作法除了得以導引中央政府的施政外,也將促使地方政府深入檢討其政策施為,改善施政模式,使「追求幸福」成為民間與政府、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的目標。


 


本次的幸福指數調查參考了OECD「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的架構,涵蓋了生活品質與物質條件兩大構面的11類指標,以利於進行國際比較;另外又參考了其他國際著名的幸福感調查,除了分別提供兩類指標的結果之外,也提供了類似OECD的綜合性指標,讓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各方,都可以找到相關的指數,讓台灣的幸福指數調查往前邁進一步;雖然不可能一步到位地臻於完美,但投注的資源和獲得的成果,讓台灣對這個重大議題的理解獲得了顯著助益。


 


本次調查中發現一個明顯的事實:客觀「幸福力」強的都會縣市,卻經常是主觀「幸福感」不高的縣市;這其實道出了一個弔詭的現象,就是都會地區的居民雖然物質條件較好,但激發出來的欲求程度可能更高,反使得慾望無法獲得滿足的缺口更大,使得主觀的幸福感反而落後於物質條件較差的縣市。這提供了都會縣市政府領導人重要的訊息:都會選民相對更難獲得滿足,需要更努力地提供更精緻的施政才能獲得民心。相反地,它也告訴物質條件較差的縣市政府首長:雖然物質條件較差,但是在縣民需求相對不高的情況下,只要有不錯的表現,其回報會相當巨大。當然,如果能夠獲得客觀「幸福力」和主觀「幸福感」都高的狀態,當然是最理想的結果,這也是主政者應該戮力以赴的目標。


 


追求幸福其實是極為困難的目標,曾經以國民幸福指數(GNH)聞名於世的不丹王國,近來卻因受到西方文明「入侵」的影響,人民的幸福感逐年下降,由早年97%民眾感到幸福降到去年只有41%。因此,「幸福學」是所有國家的政府和人民都必須虛心修習的終身志業,才可能日新又新、近乎至善。


 


2012/09/11 XX日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