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消費券之外的促進消費之道 (某報 社論 2012.10.29)









社論 消費券之外的促進消費之道




消費券之外的促進消費之道

在景氣低迷的環境下發消費券功效不大,政府應該推出多元化方案來刺激消費

 本月二十六日在立法院的施政質詢中,立委要求政府仿效二○○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後的做法,將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大幅刪減所節省的新台幣一八二億元拿來發放消費券,再次以消費券來擴張消費、提升經濟成長。行政院長陳沖則回應指出,政府在二○○八年發放消費券後,「犧牲政府的舉債空間」、「做每件事情都要想到後面產生的效果」;他強調「現在沒有考慮要發消費券」,重點在整體的產業結構,同時要源遠流長,讓政府財政有效改善。我們贊成陳院長的觀點,但也期待行政院能夠提出具體有效的刺激消費方案。

 二○○八年五月新政府組成後,九月份全球金融海嘯就正式爆發。為了活絡低迷的景氣,同年十一月行政院會通過對所有國民每人發放三六○○元新台幣消費券的方案,經立法院立法通過《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舉債新台幣八五八億元來編列特別預算。當時社會上一片支持聲浪,在野黨也不敢違逆民意,在嚴峻的不景氣氛圍中,的確產生了「激勵人心」的效果,也讓隔年農曆新年的氣氛,在蕭條的經濟中仍然一片喜氣洋洋。

 然而,「寅吃卯糧」卻無法解決問題:經建會預估發放消費券的效益,認為發放的八五七億元將可提高民間消費,經由乘數作用後可讓經濟成長率提升.六六個百分點。然而審計部在二○○九年七月的評估報告中,卻抨擊消費券政策的效果不大;經建會也在隨後的評估中,認為消費券對國內生產成長的貢獻僅有.三至.五個百分點。它替代了原有消費的程度達到七成,只有三成的擴張消費效果,和官方原先的樂觀預期相差甚遠。經濟部統計也指出,在消費券發放後,二○○九年前二個月的零售業營業額較前一年同期減少了百分之四.六五,是二○○○年以來的首次負成長。

 因此,在景氣低迷下發放消費券已被證實為效益不大的政策,民眾會將它拿來代替大量的原有消費,不會額外增加消費帶動所得提升,產生循環消費效果。因此,刪減軍公教年終慰問金所節省的一八二億元新台幣,可以拿來償付國債或增加公共建設,我們都沒有意見。但如果要用來發放消費券,則完全沒有事實基礎支撐,我們無法同意。

 當然,一個必須同時提出的問題是;是否有更好的方案來提高消費,促進經濟生產提升?答案當然是有,只是不知道政府是否有足夠的規劃和執行力來推動罷了。要促進消費,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由本國國民著手,基本原則是要讓國民對前景樂觀,才會增加消費;二是由入境旅客著力,這必須增加入境旅客的人數和消費管道及力道。以下隨手舉幾個做法讓政院參考:其一,台灣景氣燈號已稍微好轉、扭轉低迷藍燈而呈現了黃藍燈,政府宜提供各種有利的景氣訊息來塑造國民對未來的樂觀展望。其二,擴大目前觀光局對觀光景點的「台灣好行」方案,結合經濟部資源,涵蓋各地商圈到這個成功的方案中,帶動廣泛分佈於全台灣的商圈都能分享富裕國人的消費效益。其三,推動「愛台灣,買全台」的活動,以成本甚低之公共展館免費入場優惠,獎勵國民在全台消費。

 在促進入境旅客消費方面,除了以各種清楚標示物價方式,消除消費風險來增加入境旅客之消費外,可儘速提供服務業分級制度來提高境外旅客的消費信心,擴大其消費力道;另提供過境旅客短暫(如半日)入境免簽證待遇,並提供免費交通(有最低消費門檻條件)促成其消費購物,這項方案韓國日前已經提供。

 總之,消費券是個「叫好不叫座」的消費方案,更有效的促消費活動有賴多元的方案來建構,而是否能夠成功則在嚴厲考驗著執政當局的魄力和執行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