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台灣為何叫好 卻不叫座 (台灣時報 專論 2012.10.25)









專論 台灣為何叫好 卻不叫座?  杜震華




台灣為何叫好 卻不叫座?  杜震華

近兩年台灣在全球的競爭力評比中表現出色,九月份公布的世界經濟論壇(WEF)評比中,台灣在一四四個受評國中排名十三,而韓國只排在十九名;早先五月底公布的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年報評比中,台灣在五十九個受評國中更是名列第七,遙遙領先韓國第二十二名。此外,在國際競賽也頻頻得獎,各種學生的科學性競賽名列前茅就暫時不談,日前台科大及北科大的學生又雙雙獲得德國著名的紅點設計獎(Red dot)設計概念類的前三名。台灣優異的國際競爭力評比理當轉化為經濟競爭的實益,其經濟成長及國民生產應該表現良好才是,但一般的看法卻非如此,原因何在?

筆者認為下列的因素都很重要,而台灣要扭轉這些不利的因素還需要一段時間:首先,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缺乏「經營的環境和組織」。許多的生產技能必須要有良好的周邊環境配套,才能夠讓生產力轉化為獲利的能力;否則好的概念、技巧或服務無法被生產或組織起來提供給有需求者。這種情況在服務業特別明顯,例如一個按摩技術很好的按摩師,如果沒有良好的訂價、行銷及資訊提供,很可能沒有任何人去享受他的服務,做一小時休息兩小時;但如果是在一個設施良好的按摩中心裡,有良好的認證機制使其服務品質獲得保證時,願意消費的需求者大增,自然其價格和服務量都可以提高,有需求者也樂得隨時獲得良好的服務。而在這方面,台灣的政府和企業界目前都還做得很有限。

其次,台灣在國際市場的掌握上,無法突破語言和地理的障礙。香港和新加坡可以使用流利的英語來提升其國際化程度,販售其專業給國際人士,而台灣無法如此,需求降低了價格也就無法提高。至於台灣享有語言優勢的中國大陸市場,由於政治問題還無法完全解決,交通聯繫還在初期的發展階段,加上對岸的商業文化和台灣還是有所差異,使得這種語言優勢無法在經濟上完全發揮,而香港和新加坡已經和對岸往來很久,又沒有政治矛盾,反而容易掌握許多商機。

其三,台灣過去的產業政策過於集中在少數高科技產業,使得產業風險極高。這些產業在國際間高度競爭,台商因為有廣大的大陸市場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就不願意投資在研究發展;當中國大陸生產的成本高漲時,利可無力和其他競爭者競爭;就算臨時要投資擴張研發,也無法應付短期的需要。傳統的產業其實較為平均,又和生活息息相關,應該要均衡發展才是,但政府政策偏向高科技的新產業,資源和關照幾乎完全不看傳統產業,年輕人也不願意進入這些不算時髦的產業,當然就發展得不夠。在連續幾年的歐債危機之下,產業過於集中使得受害幅度巨大的問題就非常明顯。

其四,家族企業的傳統還是在阻礙專業化的經營,使得家族企業經常無法持續維持高效率的經營。願意放手給專業經理人經營的中大型企業較少,而只要家族出現爭奪或鬥爭情事,企業往往就開始走下坡,無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維持高度的成長。近年的大同公司就是非常明顯的狀況,台塑集團似乎也在往這條道路邁進。

台灣的上述問題目前還看不到解決的跡象,若是繼續靠「吃老本」來維繫經濟,「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如果真變成「不叫好也不叫座」,那就是台灣人悲哀到來的時刻!

(作者為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