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吸引外資 我們做了什麼 (某報 社論 2012.10.24)





吸引外資 我們做了甚麼?



 














馬總統要求陳冲內閣一個月內拚出讓人民有感的成績單,內閣團隊確實整理出近來努力的成果,但是在促進國內外投資方面,是最根本提振經濟的方法,迄無成效,以致投資呈現停滯狀態。如何促進投資,政府相關部門首長無止境地開會,績效卻遠遠不如預期。


 


為何政府高層如此打拚,但成果卻又如此不堪?主因在於整個官僚體系像監察院長王建煊所言:下位者奉行「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熬到退休就有月退俸」的哲學。但其實上位者也在奉行「風險趨避」哲學,盡量以「口號」及「小動作」來應付民意和領導;拖到全球景氣恢復,自然否極泰來、萬象更新。


 


這種心態造成看不到「結構性」的重大施政變動,來引導或激勵投資,當然績效不彰。部分希望能夠吸引投資的減稅政策,由於沒有適當配套,只見降稅卻沒有促進投資效果,但未見任何檢討改進。這顯示整個官僚體系的決策素質在下降,但政院高層及最高當局也不以為意。


 


以外來投資為例,全球外人投資10年來從20020.63兆美元增加到20111.52兆美元,增為2.3倍;而我國外來投資同期卻由42億美元竄升到2007154億美元(有大型併購案)後,回跌到去年50億美元,今年也不會更多。換言之,10年來在全球外資大增之下,我國基本上卻回到原點。


 


造成台灣吸引外資績效不彰有幾項原因,歸納如下:一是在全球環境及資源問題嚴峻下,對外投資移往原物料和礦物等資源性投資,而台灣沒有這項條件;二是全球經濟板塊移動,新興的東歐、拉美及中、印囊括了外資;三是服務業外資崛起,而台灣市場有限,難獲跨國企業青睞。然而第四個因素,則是我國官民長期以來都有強烈的保護意識,認為開放外資將傷害本國資本,除非絕對必要否則要繼續保護本國廠商、排除外資。


 


這種心態造成我國外資政策極為消極被動,只要不是高層要求檢討,或是有力外資透過管道施壓,斷不會主動檢討開放或鬆綁對外資的管制;這造成我國在2002年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基本上沒有什麼進一步的市場開放,當然不會持續吸引外資進入。這種心態和新加坡或香港完全不同,香港對外資完全開放,再以優越的商業服務體系,吸引到最大量的外資。香港去年吸引832億美元外資,直逼中國大陸的1,240億美元。新加坡也幾乎沒有任何保護,彈丸之地居然也能吸引到640億美元,超過台灣10倍有餘。


 


新加坡鄰近的馬來西亞痛定思痛,於今年元旦開放了17項服務業次領域,包括私立醫院、牙科與醫藥專科、建築、會計及稅務服務、工程、法律服務、快遞服務、教育、培訓及電信,外資獲准在上述服務業持有100%股權。值得注意的是,被我國視為禁忌的醫院、牙醫、法律、教育、電信等,馬國都可以100%開放,顯示其追求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的雄心壯志,豈是我國故步自封可以比擬?


 


再看看印度政府,2005年制定「經濟特區法」提供特區內廠商進口免關稅,建廠及營運階段皆享免關稅、貨物稅、銷售稅、印花稅等優惠外,在獲利階段享前5年免所得稅、後5年減50%所得稅、再後5年獲利再投資部分減50%所得稅、不適用最低稅賦制。印度去年也吸引到316億美元的外來投資,為台灣6倍有餘;而在此之前,其吸收外資的數量和台灣在伯仲之間。


 


政府要讓人民有感,有賴於有感政策;政府公務員保守心態,是否也該根本改變,讓人民有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