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由全球看台灣所得分配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7.12.24)





由全球看台灣所得分配



 


 最近所謂「M型社會」的發展趨勢造成國人關注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官方每每發布資料,顯示我國的情況和幾個競爭對手國比較之下,所得分配「尚屬平均」。真實情況如何,可以從全球主要經濟國家的比較,來看出較為客觀的圖像。國際間所得分配的衡量指標,有所謂的「吉尼係數」,或者是五等分或十等分家庭所得比重。前者較具有學術上的嚴謹意義,但衡量複雜、意義難解。我們可以簡單地用最低、最高五等分家庭的總所得比重來進行觀察,而最低等分的所得比重更為重要,因為它才是所得政策上最大的挑戰。
依照世界銀行最近的資料,最低收入百分之二十家庭所得的比重,在先進國家中以日本最高,達到10.6%,其次依序為:芬蘭9.6%、挪威9.6%、瑞典9.1%、奧地利8.6%、比利時8.5%、德國8.5%、丹麥8.3%、瑞士7.6%、荷蘭7.6%、冰島7.4%、加拿大7.2%、法國7.2%、義大利6.5%、紐西蘭6.4%、英國6.1%、澳大利亞5.9%、美國5.4%。
台灣的狀況如何呢?最低收入百分之二十家庭的所得比重由1980年時的8.8%逐漸下滑到1990年的7.5%、2000年的7.1%乃至於近年來的6.7%。比起全球最差的獅子山國(1.1%)或先進國家較差的美國(5.4%)都還算可以,但比起全球最好的日本,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如果和亞洲的主要競爭對手比較:香港5.3%、新加坡5.0%、韓國7.9%(98年資料)、中國4.3%,台灣似乎也落到韓國之後,但優於星、港。日本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國家,因為它的所得重分配制度沒有歐洲國家那麼顯著,卻還能夠讓低所得者有全球最高的所得配額,實在不容易。這表示其弱勢國民競爭力的相對差異,比起其他國家都來得小!


 


津貼非長遠之計
在全球化造成「世界是平的」情況下,無技術的國民越來越難獲得足以適當生活的工作機會,對公共政策造成嚴厲的挑戰。政府對於這個問題有兩個途徑可以努力,一是強化「所得重分配」的效能,也就是學習歐洲國家,多課徵富人的所得和消費稅,移轉給低收入家庭。另一個是努力強化弱勢家庭的競爭力,讓他們有能力找到適當的工作機會,而這必須從繁榮經濟和強化工作技能雙管齊下才能。目前,我們看不到政府在這些方面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可以顯著解決問題的政策。近幾年來大概只是以增加負債的方式,直接增加各種弱勢族群的「津貼」,並非長遠之計。
如果有一天,每一個農民家庭都能夠用網路來找到國內外買主銷售農產,每一個擁有技術的年輕人都可以在東亞地區,利用發達的電子和交通網絡找到自己的適當工作,每一個體力勞工都可以上網找到適當的長短期就業機會,而政府也利用各種方式讓低所得的家庭獲得更多的移轉所得,那麼所得分配當然可以大幅改善,社會的怨懟不平之氣也將大幅減少,「祥和社會」也可以存在。只是,這需要台灣和周邊的國家、地區擁有綿密的聯繫網絡、產業連結,國民都受到足夠的教育,我們的政府效能做得到這種境界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2 則留言:

  1. 我覺得最后一段寫的好好哦~~ 但那是一個愿景, 在未來5年~10年應該很難吧。 我想在未來20年后就有可能了, 但我想到那時每個國家都能做到差不多那種程度了, 所以要搶得先機, 最后是在其他國家還沒把電子銷售,勞動服務網路建立起來之前,也是這5年,把它建立起來,才可以在這些領域上占有一席之地。

    回覆刪除
  2. 所謂的網路銷售說穿了只不過是
    把銷售搬上網路而已
    只要教導人民如何使用網路
    願景就不再只是願景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