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小國經濟的致勝之道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2.11.12)

「小國」經濟的致勝之道 (杜震華)


20121112


更多專欄文章


我國面積在全球經濟體中名列第139,人口數排名第51,人均生產進到第28,經濟規模第20名,外匯存底更登上第6。國際間一般以「中型國家」來看待我國經濟,但因主要出口對象傳統上是美、日、歐,近來則為中國大陸,就一直以「小國」自居,並在經濟成長趨緩後四處尋求仿效對象,不知該學習德國工藝、英國文創、美國商業,或是荷蘭物流、瑞士生技,還是愛爾蘭的資訊?
今天,一般認為在全球華人世界中表現最佳的是香港和新加坡──前者有個「積極不干預」的政府,後者則有個「積極干預得很好」的政府,結果表現都很傑出;最怕是一個既要干預卻又干預得不好的政府,那可就非人民之福了。
然而,要評價一個對象必須有公平的基礎,香港和新加坡在戰後的1950年代就已是商業中心,當時人均生產就是台灣兩倍;現在還不到台灣兩倍,長期表現並未超過台灣,因此台灣並無須自卑。
若是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產業的生產份額會和其就業份額類似;如美國農業使用0.7%的勞動力生產了1.2%的總產值,工業使用20%的勞動力生產19%的產值,服務業使用79%的勞動力生產80%的產值;澳洲農業使用3.6%的勞動力生產4.0%的產值;荷蘭以2.0%的農業勞動力生產2.7%的產值;以色列農業使用2.0%的勞動力生產2.5%的產值,其農業都屬於高生產力的案例。但台灣農業卻使用5%的就業者生產不到2%的總產值,顯示農業生產力太低。台灣農業若無法突破此種困境,將無法成為最先進的國家。
中國大陸農業則是另一個反差:37%的農業勞動力只生產了10%的總產值,明顯是因為農民不准移入城市造成生產力無法均衡的惡劣狀態!
台灣製造業分布不均衡的確是個問題,電子業在韓國佔總生產兩成而台灣卻高達四成,造成台灣在這波不景氣中受創最為嚴重;這和政府過去「獨厚」高科技電子業的政策有關,必須改弦易轍。






台灣服務業遭忽視


其實,所有的製造業都有前途,只要你做得夠好──就以傳統產業中小小的門鎖而言,台灣的東隆五金排名世界前五名,年營業額超過1億美元;傳統產業皮包製造商路易威登(LV),每年不知為法國賺進多少鈔票;小小不起眼的助聽器,新加坡和瑞士在2009年銷售量都可以達到約4億美元,超過中、美和德國;丹麥的玩具公司樂高(Lego)可以僱用1萬個員工,行銷130個國家。
而台灣服務業向來沒有受到政府足夠重視。隨便舉例:一個水療美容師月收入約10萬元;但政府連起碼的管理規範都沒有,沾到邊的部會只會注意到「是否違法」而該加以「取締」,別說要輔導產業、創造就業機會。比起政府對製造業的各種支持,服務業似乎只能自求多福。
如果政府繼續以這種態度面對服務業,佔台灣產值7成的服務業可能支持下一波的經濟發展嗎?
小國經濟的致勝之道簡單,為所有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就行了!


經濟人語


作者為商研院政策所所長、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博士


1 則留言:

  1. Hello, 很高興看到你的大作哦~
    只是,能不能對所謂"公平"競爭的環境,有個具體建議,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