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尋找處理核四的理想模式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3.3.4)

尋找處理核四的理想模式(杜震華)


20130304


更多專欄文章


如何處理「核四」已在台灣掀起滔天巨浪:反對人士成功集結,表達反對心聲,並爭取到多位著名人士表態;政府被迫以「公民投票」模式來尋求突圍,承擔了不可預知的風險;支持核四者有如「不愛家園」的失德者,不便冒眾怒表態之下似乎只能期待公投失敗。
然而,一個攸關整體經濟發展、其風險屬於高度專業的重大工程,居然是靠公投決定其未來,似乎顯得荒謬又無奈。因為,參加公投的人,幾乎可以確定大部分都不了解核四客觀的成本、效益和風險,以及如何進行高難度的公共決策;大概就是憑著個人的主觀好惡,加上一些道聽塗說或可能不甚正確的資訊,就要集體決定核四的前途,令人感到不寒而慄。筆者相當擔心,不管公投會不會通過,很可能過不了幾年,民眾就開始後悔公投的決定,接著就開始批判政府不負責任,竟然將如此專業的問題交給一知半解的民眾,造成難以接受的後果,簡直是將國政當兒戲!






應由專家客觀探討


其實,某種程度上,核四運轉有如兩岸交流,處理得好,不僅風險可以控制,可以讓它為我所用,協助台灣發展;處理不好,風險就會逐漸擴大。核四最嚴重會釀成核災,讓台灣萬劫不復;兩岸交流最嚴重則會促使台灣被迫統一亡國、完全失去自主性。對部分人士而言,後者的嚴重性更甚前者,因此任何促進兩岸交流的政策或措施當然要傾全力反對到底。
奇怪的是,馬政府對於促進兩岸交流,採取的是不厭其煩、循循善誘地耐心說服民眾,並有彈性地從淺到深、逐步開放。但對於已經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核四,居然可以一夕劇變地交付給成熟度經常受到質疑的台灣社會,當然受到不少人士懷疑,認為其中必然包含權謀。
一般民眾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真假混雜的資訊,核四的技術性問題其實應該由真正的專家客觀探討之後,提供給政府參考使用。但是在「續建並運轉」及「開放民眾公投」之間,其實還有比較令人放心的決策的模式可以選擇。例如,提出適當的報酬,由等量的贊成專家和反對專家們(如各4050人)舉辦充裕的閉門討論會(如1周10場),雙方提出足夠資料相互辯駁討論,然後經由祕密投票,提供社會何方獲得多數票的答案。
這樣的模式可以節省大量社會成本,並發揮專業力量;因為專家之間比較能聽懂對方的語言和專業內涵,也較可能以專業相互說服,並在核四的淨效益和風險之間做出合理權衡。當然,也有一些技術性問題必須克服,包括這些成員的推薦或篩選、避免被賄賂、「專業」的適當定義等等。


公正媒體須負責任


如果政府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定要以公民投票來解決,那麼先依照上述模式提供民眾值得參考的客觀答案,也是能獲得民眾肯定的作法。而如果政府無意如此,客觀公正的媒體(或由支持及反對的媒體結合)負起舉辦「專業討論投票」的責任,也必可獲得民眾的激賞!逢周一刊出


<經濟人語>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