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由歐盟整合看江陳會 (蘋果日報 論壇 2008.11.5)

由歐盟整合看江陳會(杜震華)


20081105日蘋果日報


論壇








江陳會是兩岸政經關係的關鍵性突破。圖為陳雲林與江丙坤昨在簽署儀式上握手。路透 圖片: 1 / 1


 


第二次「江陳會」在114日,由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和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簽署了兩岸間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食品安全四項協議的文本。兩岸「大三通」,標示著兩岸政府以「經濟整合」帶動「政治統合」的努力,受到各方矚目;也引發台灣在野勢力的挑戰。然而,比起二次戰後彼此已經沒有敵意的德法兩國,兩岸整合更具挑戰性,嚴厲考驗著兩岸菁英的智慧。



歐盟在1952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58年進一步展開「歐洲經濟共同體」,推動「自由貿易」和「關稅同盟」。雖然爭議不斷,但還是在68年中完成談判,邁向「單一市場」和「貨幣整合」。即使最初參與的六國都是先進國家,還是花了10年才完成初步的貿易整合!


走向政治統合變數多
歐洲整合是在許多人的努力下逐步前進的。理論上,這些倡議者被歸為三類:(1)「聯邦主義」者,主張歐洲應先統合為一個聯邦,再進行「由上而下」的整合;(2)「功能主義」者,主張由共同利益出發,逐步擴張整合,「由下而上」進行整合,最後會形成互賴網,邁向政治統合;(3)「新功能主義」者,介於兩者之間,認為整合的目標為聯邦,但必須由功能整合開始。透過功能整合產生「擴溢」(spill-over)效果,由菁英份子體會整合效益,轉化為更多整合的需要,最後轉向聯邦。目前的歐盟,走的是上述的第三條路,兩岸整合看來也是如此。
學者認為,從經濟整合要順利轉向政治聯盟的條件,取決於各種變數:人口、面積、力量、交往、多元化、主權讓渡、菁英和諧、政府目標、決策風格、應付危機能力。變數值越接近,功能整合越容易「擴溢」,政治統合的可能性也越高。在民主、多元和工業化的環境下,經濟整合易於走向政治統合。比起歐盟,兩岸相似度較為不利,但同文同種又有有利之處,端視於「功能整合」是否能帶來足夠的利益而定。
其實,只要經濟狀況變差,歐盟整合的深化就會遭到抗拒。以英國為首的「問題製造者」,一方面入盟來獲取整合效益,另方面卻反對更深的整合,以維持國家「主權」和「孤立」傳統。歐盟只能在和英國等反對派取得妥協(例如會費、農業補貼、決策方式、歐元使用等)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整合。


經濟效益牽動「擴溢」
國內的反對黨類似歐盟內部的英國,勞工或弱勢團體有如歐盟「東擴」後的新進貧國,只要兩岸整合影響到它們的權益(政治或經濟的),就會遭到強烈反對。因此,除非整合能讓台灣內部利益均霑,否則任何功能「擴溢」,都必然導致部分族群的反對,這是台灣主政者必須隨時注意關照的。
中國大陸目前已是經濟強權。只要願意,它當然可以在兩岸的整合過程中,給予台灣更多的經濟效益,讓台灣政府能夠安撫反對勢力。然而,從三通直航到大陸人士來台旅遊,都可以看出北京並沒有全力配合台灣,甚至對馬政府的難堪隱約抱持著冷眼旁觀的態度。這種態度會使得整合的「擴溢」困難重重,甚至會出現歐盟學者所說的「溢回」(spill-back)現象,遑論政治統合!
因此,此次「江陳會」是個關鍵性的突破;它對台灣的經濟效益將影響到兩岸是繼續「擴溢」整合,還是讓期待者心灰意冷,退縮到維持「光榮獨立」,兩岸決策者不可不慎。我們樂見「江陳會」為兩岸良性整合做出貢獻,但也要提醒北京,千萬別精於算計,斤斤計較反而壞了「整合」大事!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杜震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