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沒有創業 哪來就業 (蘋果日報 蘋中信 2013.8.21)



蘋中信:沒有創業 哪來就業(杜震華)




20130821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政策所所長




雖然,我國失業率近年來已從2010年的高峰5.9%下降到去年的4.2%,乃至於今年上半年的4.1%,但國人還是因失業率在四小龍中居「首位」而感到煩惱(香港3.4%、韓國3.3%、新加坡2.0%)。











只想安穩不願冒險




的確,在一個已開發經濟體,工作機會或「失業率」的變化,通常比「經濟成長率」的升降更受到重視;因為失去工作帶給失業家庭的痛苦,以及增加其他就業者的恐慌,遠比所得的些許升降要來得「有感」。因此,提高就業或降低失業已經成為先進國家最重視的經濟指標。

然而,就業機會是增加或減少,自然和企業的增減有關;而企業的增減,卻又和經濟體的創業精神息息相關。但如果大眾都缺乏冒險創業的精神,只想進既有企業安享穩定工作,那麼「餅」可能愈做愈小,失業率跟著提高。

台灣在1996年失業率只有1.8%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那年快速提高到2.6%2001年網路泡沫化躍為3.0%2003年更越過了5.0%,之後就沒有低於3.9%的狀況。因此,目前4.1%以近年的數據看並不算差;但若能再努力一下,讓它再減個0.2%,就可以成為2002年以來的最佳就業狀況。

只是,在台灣發展為已開發經濟體之後,新世代或新新世代,或稱為X世代及Y世代,在父母已經累積了不少財富、家境已然富裕之下,其雄心壯志比起父執輩已大不如前;有意創業者也經常是以一家小咖啡店、小特色餐館為滿足。這充分反映在新企業家數和就業人數的創造動能在近幾年快速減弱,當然影響了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如果觀察1997年以來15年的三個階段,可以發現1997~2002年間中小企業家數成長了8.26%2002~2007年間更成長了11.94%,但2007~2012年間卻大幅下降到5.32%。如果中小企業的家數成長率反映了創業動能,則中小企業成長率從11.94%下降到5.32%,表示台灣的創業動能已經「腰斬」。如果2007~2012年間創業動能沒有下降,則新創的企業將增加8.2萬個;以平均每家創造6.4個工作計算,這將增加52萬個工作機會,大約可以讓失業率下降5%,也就是完全消除目前的失業率!




動能「腰斬」該檢討




因此,如何透過創業訓練,或提供各種創業協助,以提高國人的創業精神,應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觀察創業動能「腰斬」後的2007~2012年間,發現總家數成長率低於平均(5.32%)的有:礦業及土石採取(-29.0%)、製造業(-0.45%)、批發及零售(1.10%)、運輸及倉儲(-0.46%)、金融及保險(4.18%)、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3.02%);令人意外的是農林漁牧業成長了9.58%。礦業萎縮情有可原,而其他產業的動能消失,主管機關似乎都有檢討的必要;更應該了解農林漁牧業成長的原因,最好不是因為要領取「老農津貼」而從其他行業「轉業」而來。

就業的基礎在創業,而創業的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正嚴厲考驗著我國政府和民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