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工商時報報導版主對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看法

投資海西如兩面刃


·          2009-07-31 工商時報 【張國仁/台北報導】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杜震華昨天表示,中國大陸所推動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有中共國務院的政策支持,為台灣金融業登陸的最佳區域。但該海西區有台灣9倍大,如果台灣的業者都跑去海西區投資,台灣恐怕會被架空,這是兩面刃,政府在對應海西區發展的同時,必須審慎,才能創造雙贏。


     台灣競爭力論壇與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昨天在台大社科院國際會議廳,共同主辦的「台灣、海峽經濟區的雙贏策略」研討會,杜震華作了上述表示。


     杜震華指出,中共國務院支持快速推動海西區,給予台灣的銀行很大機會,台灣金融業有以下方式進入海西區:


     1、爭取以境外機構參股或合資方式和大陸金融業在海西區合作經營金融事業。


     2、併購香港的銀行,再藉由「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機制,進入大陸市場。


     3、以設立辦事處方式,透過中國對於外國金融業的准入機制逐步登陸。


     4、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框架下,以一般性的兩岸金融業「市場准入」條件,進入包括海西區在內的中國市場。


     5、雙方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後,就可獲得福建省「優先批准台資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福建金融企業」的待遇,優先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當地金融企業。


     前3項是目前就可以採行的途徑。但由於無法掌握主導權,或不一定有適當併購機會,或是必須耗費大量時間等待,在符合中國的條件後,才能升為分行辦理人民幣業務。他認為,前3項目前都無法成為台灣業者偏好的主要途徑。


     寄望第4項途徑則仍要等待ECFA的簽署,將金融業列入「早期收穫計畫」的清單下,加上簽署兩岸MOU之後,才能夠促其實現;而第5項途徑,雖然市場進入的要件與第4項途徑類似,但是其准入的條件應該會比第4項來得低,讓絕大部分有興趣進入海西市場的台灣金融業都可以如願。


經濟日報報導版主對(海西經濟區)的看法





貿局:海西搶台商 優惠要更多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何蕙安/台北報導】



2009.07.31 03:42 am





大陸推動海西經濟區對台「先行、先試」,首度獲得台灣官員正式回應。經濟部國貿局長黃志鵬昨(30)日指出,海西經濟區要比「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條件更優沃,對台商才有誘因,台資企業可向海西區爭取更優條件,也可由我政府與海西區當局來談。


 


中共國務院今年5月通過關於支援福建發展海西區的「若干意見」,使海西經濟區喧騰一時,但陸委會始終以「研究中」低調回應。黃志鵬昨天在由台灣競爭力論壇舉辦的「台灣、海峽經濟區之雙贏策略」研討會,首度回應台灣官方的評估結果。


黃志鵬指出,海西區為福建省發展其經濟提出,努力幾年後,中共國務院通過「若干意見」,但海西區若要超越長三角、珠三角,要看海西當局的努力,以及台商如何提出更多要求。


 


他指出,海西區與ECFA之間有關聯,但ECFA若簽定,不會只限於海西區而已,而是整個大陸經濟體。海西區的政策不但要超越珠三角、長三角,也要比ECFA的對台條件還優,對台商才會有誘因。


 


黃志鵬指出,台灣業界可向海西經濟區爭取,也可由政府部門與海西區當局協商,集體爭取條件會好一點,經濟部也在蒐集資料作業。


 


海基會副秘書長馬紹章也指出,福建距離台灣太近,才會被輕易忽略。「海西區若能提出比ECFA更優惠的條件,台灣企業與政府可以相互結合,一起去跟大陸爭取對台灣發展最有利的條件。」


 


不過,台大國發所副教授杜震華認為,這份「若干意見」對台灣很重要,內容包山包海,台資企業都過去投資就等同被架空,海西區對台灣是「雙面刃」,台灣去投資也要謹慎以對。


 


杜震華指出,如果我官方出面與大陸談海西區,恐怕會有「地方化」的疑慮,應由產業公會接觸的「小兩會模式」,官員以顧問身分參與較佳,但可積極爭取海西區比照國民待遇,超越ECFA的待遇。


2009/07/31 經濟日報】@ http://



推動ECFA 要安十萬人生計 (蘋果日報 論壇 2009.7.31)

推動ECFA 要安十萬人生計(杜震華)


20090731蘋果日報


 


經濟部正式公布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評估報告:國內生產將增加1.7個百分點、增加26萬人的就業機會。獲利的是化學、塑膠、橡膠、機械、紡織、鋼鐵、石油及煤製品。


 


經濟模型當然有其假設上的先天限制,難以面面俱到;因此其結果只能「僅供參考」。更重要的是,面臨反對人士的各種疑慮和受衝擊產業的憂慮,政府應儘速提出適當的配套,讓業者和勞工們能夠安心,才能化阻力為助力,順勢讓台灣的弱勢產業轉化為強勢產業!





目前,政府提出的幾項「方案」,基本上都有其限制:其一,將「高度敏感」產業排除在貿易自由化之外;但當830項農產品不列入自由化時,已經佔據約8%的貿易項目,工業產品可以列入不開放的項目有限(原則上不能超過2%)。其二,將「一般敏感」產品的降稅時程延長到5年、10年不等;由於前景悲觀,這些產業將難以獲得人才挹注、升級困難。其三,以「反傾銷」、「平衡稅」和「救濟措施」來阻擋進口;然而,這些措施的實施都有嚴格的條件和時效限制。因此,只有「產業升級」是真正能夠解決長期問題的方案。所以,擬議中的「產業結構調整基金」可說是弱勢產業脫胎換骨的救命仙丹!


 

調整基金數據偏低


 


目前經濟部準備編列300億元的「調整基金」,這個數據似乎偏低。當年要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時,編列的「農業發展基金」是1000億元;以當時農業產值為1800億元,而目前受衝擊產業的產值近1000億元來看,至少要編列550億元才符合「比例原則」。如果考慮對農業的補貼早就存在,則550億元還是偏低的;應該要有不少於600億元才能勉強稱為「適當」。但可以「逐年」編列,減少預算衝擊。





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這筆基金更為重要;目前經濟部想提供弱勢產業「貸款」,這是不良的政策設計。如果產業無法升級,沒有廠商敢去貸款,否則會「死得更慘」。政府應該提出精緻的政策配套,包括為各種產業設立研發中心,研發各種可以共用的技術、設計等等;提供廠商員工赴最先進國家研習創新、設計的獎學金名額;延攬世界級大師來台授課為廠商訓練人才;建立媒合國內業者和先進國家業者策略聯盟的平台。只有在各種務實有效的方案紛紛出籠後,才能建立業者信心,支持政府的ECFA,並以新投資來進行升級改造!
受衝擊的毛巾、寢具、織襪、內衣、製鞋、成衣、泳裝、家電等業,好歹也有3500家廠商、10萬以上人的生計。能否「化危機為轉機」,但看政府如何讓人民「安心」。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尋找大三通下的精緻農業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9.7.27)

<經濟人語>尋找大三通下的精緻農業(杜震華)


 


20090727蘋果日報


 


兩岸大三通之下,許多產業獲得新的發展機會。這不僅發生在創意、物流、海空運等相關產業,其實也會發生在一般的傳統產業,農業就是一個案例。
許多人認為農業是「夕陽」產業,特別是在經濟有相當的發展後。但這觀念不一定正確,要看是否有適當的誘因和努力。在2000~2007年間,雖不少國家的確如此,但身為全球首要國家的美國,農業平均年成長率高達3.2%,超越製造業的2.1%和服務業的2.9%,可說創造了一個「農業奇蹟」,成為全球典範。在2002~2008年間,日本對台灣的農產品出口,居然也由4.5億美元提升到8.1億美元!


 


如果農產品的價格,因未來資源匱乏的情況越趨嚴重的話,將會是值得發展的產業。而能夠掌握該市場的供應者,將是在農業科技能夠不斷投入、提升的國家。加上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發展,農業貿易的自由化將使得擁有高農業科技的國家佔上風。因此,未來「精緻農業」將成為各國的寵兒。





兩岸大三通之下,運輸成本和時間的減少,都使兩岸間農業貿易有更好的條件。只要貿易的機會存在,彼此生產的低廉或精緻農品將獲機會去搶佔對方的市場。目前對岸已開放不少台灣農產品進口,而台灣目前限制大陸進口的農產品,預測也會在未來的談判中逐步開放,逐步解決農業貿易涉及的制度性問題。但要真正落實這種機會,則需更多的農業投資、推廣和行銷配套。


台灣蔬果具品質優勢



台灣農業科技一路領先大陸,各種新品種的作物和水果不斷出現,但要應付未來的需要可能還是不夠。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與後續和東協、美國陸續簽署貿易協定下,我國農業會更為開放。目前正是進行農業投資、擴大研發組織和密度、提升農業推廣的時機。未來,農業低階產品應使用大陸和東南亞等地的低廉產品,政府協助農民生產高價的「精緻農業」產品,來爭取國內外市場,這才是台灣農業的出路。而沒有更多的農業投資,就不可能辦到。



大陸在2006年後,陸續對台灣開放多項水果和蔬菜免關稅進口,包括台灣盛產的鳳梨、香蕉、釋迦、木瓜、番石榴、芒果、蓮霧、柚類都名列其中。但初期制度和配套仍不完整,使台灣蔬果對大陸的出口仍未臻理想;但隨大陸來台遊客大增,充分理解台灣蔬果的品質優勢後,可節省它們在中國市場的行銷費用,效果將會大幅提升。加上適當的空運或海運直航,未來相互承認的檢疫機制,台灣精緻農產品在大陸的市場必能逐漸打開,成為台灣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由於兩岸間的品管差異和商譽信賴度,目前在台灣逐漸流行的有機和無毒農業,在大三通下,也可以逐漸成為上海、北京、廈門等地的消費新寵。農政單位要有足夠的眼光和魄力,帶領台灣農民以技術和信心,迎向光明的未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簽署ECFA 不可打迷糊仗 (蘋果日報 論壇 2009.7.16)

簽署ECFA 不可打迷糊仗(杜震華)


20090716蘋果日報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日前在美國表示,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能簽署;此話一出驚動台灣股市,當天以大跌兩百多點做收。隨後馬總統接受媒體訪問時證實,ECFA涉及層面多,可能要到明年才會簽署。


 


避免出口業遭取代


馬總統的回應中,有關ECFA的部分有三:一、ECFA涵蓋面很廣,包括很多關稅減讓項目,故採取架構協議方式,如同「分期付款」,將影響較大的項目列入早期收穫先簽。二、ECFA對雙方影響很大,確定基本架構後再逐步進行,正式簽署可能要到明年。三、明年東協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業者不會馬上受到影響,ECFA動作快些應還來得及。馬總統的回應有正確無誤的部分,但也有不夠精準、需釐清的部分;如未能釐清,可能影響推動時程和市場反應,不可不慎。





首先,自由貿易協定有兩種簽法,一種是直接進行完整的自由貿易談判,包括一套「貨物貿易協定」(涉及複雜的關稅減讓)、「服務貿易協定」(包括複雜的各類服務市場開放)、「投資協定」(和服務市場開放一樣複雜)。中國和新加坡去年10月簽署的協定就是此類型,有115條,含附件約120頁,談判花費21個月。



另一種是先簽署一項過渡性的「框架協議」,說明未來談判的內容和時程架構,再逐步諮商上述幾種協議。但為爭取時效,可在「框架協議」中列出「早期收穫」條文,明列提早進行關稅減免的部分。中國和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就是如此,其框架協議在200211月簽署,只有16個條款,協議內容不過8頁;200411月底簽署貨物貿易協議,20071月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今年4月才簽署投資協議,完成整個協定。



台灣因東協和中國的貿易協定在明年元旦完成所有的減稅,包括石化、紡織、機械、汽車零組件等產業即將面臨東協和中國間相互無關稅(或低關稅)的「排他性」競爭(包括中國和東協兩大市場),被迫採取第二種簽署模式,企圖以「框架協議」帶出「早期收穫」,讓上述產業(甚至金融業)列入「早期收穫」,避免出口被取代的危機。理想狀態,應是在年底前的第四次江陳會中簽署兩岸「框架協議」。原則上這只需要一周時間,因為除了「早期收穫」需諮商外,其他都有現成範本可供參考。如果諮商順利,明年元旦即可生效,讓上述產業出口全部安然無恙!


 

分秒必爭防邊緣化


如果像媒體所說,我方有意後延的真正原因是政治因素,包括北京準備提出政治和軍事議題,我方應以時間太早為由來加以婉拒;若是因國內選舉等複雜性,可改在大陸簽署來降低衝擊。既然有5成到7成民眾支持,沒有必要拖延。大前研一說,台灣爭取大陸市場已落後其他國家5年,隨時都要以百米速度衝刺,才有機會趕上。ECFA須分秒必爭,才能防止台灣的邊緣化!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版主對媒體表達ECFA延後簽署的看法 (蘋果日報 2009.7.15 B1版)

學者:拖延不利經濟宜先簽署再談細節


20090715蘋果日報


 


【晏明強台北報導】總統馬英九證實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可能將延後至明年才能簽署,財經學者昨憂心,東協101(中國)、103(中日韓)整合,對台灣衝擊已是進行式,若兩岸無法儘速簽署,拖愈久對經濟愈不利。


 


條文不該加太多東西


政大 金融系 教授殷乃平表示,ECFA進度會拖延,主要是談的東西太多,中國雖不排斥簽ECFA,但這個議題真正急的是我方,台灣應考量「是否仍堅持把飯1次吃完」,非談好所有細節才簽,或改採一口一口分批吃的策略,先簽ECFA再好好談細節。





台大國發所財經組教授杜震華也說,ECFA沒有拖延的理由,內容沒有這麼複雜,如中國與東協簽協定也只有16個條文,ECFA幾乎每個條文都有範本可以參考,只要不要加太多東西進去,進度應該不會落後。



殷乃平悲觀地表示,光細節問題今年一定不可能談完,確實要等到明年才有機會簽,反正對中國來說,ECFA簽不簽並不急。


杜震華說,有傳言說ECFA延後,是因為中國態度改變,想把政治議題納入一併談,若此事為真,馬政府就應該清楚向對岸表達「目前談政治時間還太早」的立場。他強調,希望馬英九延簽ECFA的說法,只是1種「政治表態」,目的仍在加速實際談判的進程;反之,若馬是沒弄懂輕重緩急,那未來台灣經濟將很不樂觀。



版主在座談會對於台灣金融業進入海西區的看法
















學者:進入海西區台灣金融業有利基



2009/07/14 13:21:42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14日電)大陸推動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盼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台灣競爭力論壇今天指出,海西經濟區作為兩岸金融試點,對以徵信系統及消費性金融商品見長的台灣金融業有利基。

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大陸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務院日前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

台灣競爭力論壇上午舉行「台灣金融業進入海西經濟區機會與策略」研討會。論壇兩岸經貿組召集人、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表示,兩岸每年人員往返約600萬人次,兩岸雙邊貿易每年金額高達1300億美元,佔台灣對全世界貿易投資的55.4%,但兩岸金融交流卻遲遲無法正常化,是一大隱憂。

張五岳說,兩岸討論「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過程中,若想降低片面開放、片面優惠的門檻,有違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但大陸若選擇局部做試點,不論在ECFA簽訂之前或之後,海西經濟區確實可做到先試先行的效果,對兩岸總體發展會具有積極正面的幫助。

他指出,台灣金融業徵信系統及消費性金融商品是吸引大陸金融業借鑑取經之處。另外,相較於外資銀行,台灣金融業在上海、北京等地無法凸顯競爭優勢,但在近來推動重大公共建設、爭取各種開放政策先行先試的海西經濟區,「小而美」的台灣金融業有其利基。

論壇國貿產業組召集人、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杜震華表示,台灣金融業進入海西經濟區的策略可在兩岸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後 ,獲得福建省「優先批准台資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福建金融企業」的待遇,優先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當地金融企業。980714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不團結的民進黨非社會之福 (台灣時報 社論 2009.7.10)

不團結的民進黨非社會之福


 


    民進黨中執會做出決議,禁止所有現任和曾任公職的黨員參加即將在中國長沙舉辦,俗稱「國共論壇」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然而,決意參加論壇的前農委會主委范振宗和前立委許榮淑卻表示:即使被開除黨籍亦在所不惜。顯然,是否可以到中國參加「國共論壇」,已經引發了民進黨的嚴重內鬨。我們奉勸雙方儘速溝通以獲取共識,否則一個分裂的民進黨將演化成越來越弱的在野黨,無力監督執政,這將是台灣社會的不幸!


 


    眾所周知,政黨是一群擁有相同政治主張的人,因為理念相同而結合,以共謀政治主張的實現。為了這個相同的政治目標,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做出各種令人動容的犧牲奮鬥,才可能將目標實現。執政的國民黨在創黨之初如此,而目前在野的民進黨亦復如此。而當政黨內部有不同意見,甚至鬧得沸沸揚揚、目標歧異而造成行動分裂之時,大概就是政黨消沈、步向消亡的開始!國民黨當年在「剿匪」時內部意見不一,產生了「西安事變」,使得中共獲得喘息機會,種下了國共情勢逆轉的遠因。如今,民進黨在一年前的總統大選中挫敗,內部雜音四起,如果無法快速解決此次事件,則有可能成為民進黨分崩離析的開始,黨內必須高度重視!


 


    基本上,雖然「國共論壇」是由國民黨和共產黨主導,但其正式名稱是「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參加的除了國共兩黨以外,還有親民黨、新黨和無黨籍聯盟的代表,如果有民進黨人士如果參加,不見得完全沒有道理。而民進黨員如果以個人身份參加,既不代表黨,又不見得會受到「統戰」,甚至可以在會議中以理服人地讓中共難堪。這就像高雄市長陳菊訪問中國後的表現,並沒有讓民進黨漏氣,甚至將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表現給比了下去,難說是「統戰」或「賣台」。民進黨執意禁止所有黨公職參加這個論壇,並且擴及卸任公職,以「堅壁清野」的方式斷絕任何的黨員接觸,有可能造成「玉石俱焚」的後果,其風險極高。


 


    反過來看,任何民進黨的現任或卸任公職,和黨的榮辱有超越一般的關係,自然應該服膺黨的決議;動輒以「我甘願」或「這個黨不要也罷」來回應黨的要求,顯然也失之情緒;既難以獲得多數民眾的認同,也輕率地以個人的政治前途為賭注,非智者所應為!比較妥善的作法,應該是先服從黨的決議,再由內部途徑,爭取黨內對此類事件更周延的決策。否則,就可能遭到「以私害公」、無法「顧全大局」的社會質疑。


 


    無論如何,如果此事無法妥善解決,必將令民進黨內對黨決策有不同意見的派系獲得支持,強化其分裂黨決策的正當性,導致黨的威信大減,支持者因痛心而更加分離,使民進黨邁向弱化,更無力和執政黨相互抗衡。不管未來政黨抗衡的議題為何,這都是一個民主社會的不健康發展,也不是支持者和中性選民所樂見!


 


    反觀執政的國民黨,過去雖然經常被稱為「威權政黨」,但是也相當講究「倫理」和「輩份」,使得黨內還有諸多「大老」可以權充調和鼎鼐的功能,解決不少的黨內紛爭。過去國民黨雖然也有不團結而失敗的案例,但是在最近幾次勝選之後,團結的氣勢大為提升。目前在各種提民作業上雖然也有紛爭和雜音,但是大體上已經比民進黨團結,少見失意者立刻以「脫黨」來挑戰黨威權的作法,值得民進黨諸君參考反省。


 


    總之,民進黨在敗選之後,可能陷入群龍無首之狀態。此時此刻,黨內具有聲望的資深前輩,或可在此類黨內紛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維繫黨內團結,才可能重振雄風、東山再起。關鍵時刻,不同意見之雙方請務必三思!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陸資嚴厲考驗行政效率 (蘋果日報 論壇 2009.7.6)

陸資嚴厲考驗行政效率(杜震華)


20090706蘋果日報


 


七月一日開始,政府開放陸資進入台灣進行投資。對於如此重大的兩岸關係巨變,而且是在反對黨大力抨擊的情況下,政府卻還是拿出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義無反顧地向前行,勇氣的確是令人欽佩!



然而,這樣的「勇氣」似乎間接印證近日世界銀行對我國「行政效率」低落評價。不管未來是要統、要獨,或維持現狀,處理此項爭議極大、部分民眾極度擔憂的政策轉變,卻沒有相關的政策評估和適當配套,就算不贊成它是「賣台」,至少也難以否認「行政效率低落」的評語!


 


缺乏政策評估配套


這樣的評價,並不是反對開放陸資來台;而是政府是全體人民的政府,即使是正確的政策,但是在社會上還有巨大的反對聲浪時,至少在政策的適當性、產業的衝擊性、政府的配套性,以及規範的嚴謹性,都須讓反對者清楚,減少心理不安。其實,許多綠色選民對於馬政府充滿著不安全感,認為馬政府準備不惜犧牲台灣利益,急速地邁向統一。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內閣就應該更加謹慎,不要認為這是馬總統的競選政見,只要是兌現政見就是「政治正確」就算不會升官發財,至少可以保住官位。殊不知,如果無法處理好這種爭議政策,讓馬總統背負了「賣台」罵名之下,可能會更早下台!



筆者並不同意 洪奇昌 先生所擔憂的陸資在香港的作為會在台灣發生,但是部分綠營支持者擔心北京可能透過投資航空站、港埠等公共工程建設而「殖民台灣」,透過經營權的獲得而取走台灣的技術,讓台灣在經濟上先被「中國統一」。這些說法對一般國家而言的確是沒有道理,但是兩岸到底還不是一般和平的國際關係,對於綠色選民而言,這些說法的確具有相當說服力。在兩岸目前的特殊關係之下,一個號稱全民總統所帶領的政府,當然必須考量民眾的心理狀態,政策的設計應該更為周延才是!


 


制度安全閥不可少


亦即,兩岸政策的開放,愈是巨大的變動就愈需要邏輯的說服力和制度上的安全閥,以取信於全體民眾。然後,隨著兩岸關係進一步和緩,再進一步放寬規範才是適當的。特別是在千餘飛彈還面對著台灣的情況下,至少所謂的「國家安全條款」(陸資企業進行非一般企業所為,有害台灣國家安全時,得對其資產加以沒收)、總量管制(全體和產業別的)、排除重大公共工程建設(如機場、港口)等幾種可以讓綠營支持者稍微放心的條款應該加以考慮。



這並不表示在沒有附加這些條款之下,其規範情事就一定會發生;但萬一真的發生了這些連藍營支持者都會有所疑慮的事項時,至少有規範可循。而對於綠營支持者而言,其對馬政府的反感就會大幅減少,各種示威抗議的力度當然也會大幅降低,所謂的「全民政府」也才有其可能。「開放陸資」政策和規範,正在嚴厲考驗著政府的行政效率!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