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簽署ECFA 不可打迷糊仗 (蘋果日報 論壇 2009.7.16)

簽署ECFA 不可打迷糊仗(杜震華)


20090716蘋果日報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日前在美國表示,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能簽署;此話一出驚動台灣股市,當天以大跌兩百多點做收。隨後馬總統接受媒體訪問時證實,ECFA涉及層面多,可能要到明年才會簽署。


 


避免出口業遭取代


馬總統的回應中,有關ECFA的部分有三:一、ECFA涵蓋面很廣,包括很多關稅減讓項目,故採取架構協議方式,如同「分期付款」,將影響較大的項目列入早期收穫先簽。二、ECFA對雙方影響很大,確定基本架構後再逐步進行,正式簽署可能要到明年。三、明年東協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業者不會馬上受到影響,ECFA動作快些應還來得及。馬總統的回應有正確無誤的部分,但也有不夠精準、需釐清的部分;如未能釐清,可能影響推動時程和市場反應,不可不慎。





首先,自由貿易協定有兩種簽法,一種是直接進行完整的自由貿易談判,包括一套「貨物貿易協定」(涉及複雜的關稅減讓)、「服務貿易協定」(包括複雜的各類服務市場開放)、「投資協定」(和服務市場開放一樣複雜)。中國和新加坡去年10月簽署的協定就是此類型,有115條,含附件約120頁,談判花費21個月。



另一種是先簽署一項過渡性的「框架協議」,說明未來談判的內容和時程架構,再逐步諮商上述幾種協議。但為爭取時效,可在「框架協議」中列出「早期收穫」條文,明列提早進行關稅減免的部分。中國和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就是如此,其框架協議在200211月簽署,只有16個條款,協議內容不過8頁;200411月底簽署貨物貿易協議,20071月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今年4月才簽署投資協議,完成整個協定。



台灣因東協和中國的貿易協定在明年元旦完成所有的減稅,包括石化、紡織、機械、汽車零組件等產業即將面臨東協和中國間相互無關稅(或低關稅)的「排他性」競爭(包括中國和東協兩大市場),被迫採取第二種簽署模式,企圖以「框架協議」帶出「早期收穫」,讓上述產業(甚至金融業)列入「早期收穫」,避免出口被取代的危機。理想狀態,應是在年底前的第四次江陳會中簽署兩岸「框架協議」。原則上這只需要一周時間,因為除了「早期收穫」需諮商外,其他都有現成範本可供參考。如果諮商順利,明年元旦即可生效,讓上述產業出口全部安然無恙!


 

分秒必爭防邊緣化


如果像媒體所說,我方有意後延的真正原因是政治因素,包括北京準備提出政治和軍事議題,我方應以時間太早為由來加以婉拒;若是因國內選舉等複雜性,可改在大陸簽署來降低衝擊。既然有5成到7成民眾支持,沒有必要拖延。大前研一說,台灣爭取大陸市場已落後其他國家5年,隨時都要以百米速度衝刺,才有機會趕上。ECFA須分秒必爭,才能防止台灣的邊緣化!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