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台灣別在乎排名 但要加油 (蘋果日報 論壇 2007.5.12)











圖片: 1 / 1





 


 


 


 


 


 


 


 


台灣別在乎排名 但要加油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表了2007年版的「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以第18名落後於中國大陸的第17名,引起媒體的重視。朝野各有不同的解讀-在野黨認為是台灣政府政策失當的明證,在朝者則認為台灣沒有退步,只是中國大陸進步太快所致。看待這項評比,比較好的態度應該是充分理解評估的特質和可信賴度,再加以參考使用,而非「各取所需」地加以利用,成為政爭工具。


 



目前有兩份評估國際競爭力的指標,另一份是瑞士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IMD的評估宣稱是要「排列各國創造能夠維持企業競爭力環境的能力」,一般認為它比較重視一般國家創造財富的能力,和各國的「平均每人生產」(GNP per capita)比較一致。WEF的評估則較重視經濟體中長期的成長競爭力,因此技術、教育訓練的重要性更受重視。IMD目前評估55個經濟體,WEF則排比了125個,但具有影響力的經濟體在兩者中都會受到評估。


 



研發創新能力優
台灣過去一直在九月底公布的WEF評估中名列前茅(4到13名),卻在五月初公布的IMD評估中稍微落後(11到23名)。這基本上還符合預期,因為台灣近年的研發創新能力表現優異,每人平均生產的排名則沒有那麼前面。但無論哪一份評比,台灣都大幅領先了韓國。
然而,這兩份評估的排名差異仍然頗難令人理解:為何2006年在WEF中排名全球第二的芬蘭卻在2007年的IMD排名中,淪落到17名,和排名18的台灣類似?日本和德國在WEF中分別為第7和第8名,在IMD中卻落到24和16名?在WEF中列為22名的盧森堡為何在IMD中卻高居第4名?當前和未來的競爭潛力雖有差異,差距不應如此之大才是。最離譜和弔詭的是,中國大陸在WEF中被列為54名(落後台灣41名),卻在IMD中被捧為15名,這種反差和IMD一向被認為較重視當前每人GNP表現,所以中國(因為所得較低)在IMD的排名中應該較為落後的預期完全相反!
兩種排名的評估項目並不相同,IMD超過了三百個項目,WEF則超過一百項。WEF有三分之一為硬資料(客觀的統計數據),IMD則有三分之二為硬資料,其他則為問卷式的意見調查。可以想見的是,以企業領袖的意見調查非常受到個人「感受」的影響,雖然統計學上認為高估和低估者會相互抵銷其偏見效果,但卻無法去除整體性感受偏誤的影響。


 




思考可改善之處
另外,如何加權計算平均一直是個困擾,所以兩者也一直在調整項目來進行改善。例如,如果台灣開放和大陸直航,在這些評估中可能影響有限,因為它只影響到少數項目,但其實它卻可能對台灣的國內外投資帶來顯著提升,大幅提高台灣競爭力。從上述問題看來,兩者要做到真的正確、客觀,恐怕還有一段漫漫長路!
因此,兩項評估真的是「僅供參考」,不必每年計較排名。但即使只能參考,也必須認真思考在每一個項目上,我國得以改善之處;以免噩夢成真,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