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6日 星期日

台灣人最喜歡當老闆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7.5.7)

 社會上流行著一句話:「台灣人最喜歡當老闆。」這句話大家都習以為常,沒有人在意它是否真的正確。然而,「喜歡當老闆」代表了一種高度的創業精神,如果大家都喜歡當老闆也不是壞事,它將會造成經濟的競爭激烈,在其他條件類似的情況下,應該會有較高的企業效率才是。
只是,台灣人是否真的最喜歡當老闆,應該可以更精確地由國際資料來理解,而不是僅憑印象或直覺來加以肯定或嘲諷。世界銀行在2006年版的「世界發展指標」中,首次列示了2004年各國中小企業的家數,讓我們可以計算各國「每萬人擁有的中小企業家數」,來看看台灣人是否真的「最喜歡當老闆」。


 中小企業密度高
我們發現,基本上中小企業的密集度隨著經濟發展程度提高:全球每萬人擁有的中小企業家數平均為39家,而低所得國家僅有1家,中所得國家為24家,高所得國家則高達176家。若觀察個別國家,則最高的國家依序為瑞典(945家)、紐西蘭(810家)、義大利(773家)、加拿大(742家)、英國(727家)、西班牙(711家)、澳洲(634家)、挪威(627家)、韓國(613家)、以色列(559家),它們的密度都高於台灣的507家;這顯示台灣當老闆的風氣的確很盛,但還不是世界最高的,至少四小龍中的韓國就超過了台灣,這似乎和他們的工作時數經常被列為世界最高相互一致。俄羅斯(587家)目前的密度也極高,顯然已經成為極度嗜好自由經濟的國家了。

其他先進的法國(492家)、瑞士(464家)、芬蘭(455家)、日本(447家)、比利時(420家)、香港(411家)、丹麥(380家)、德國(365家)、荷蘭(350家)、新加坡(319家)都算高,但仍然沒有台灣高。如前所述,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之中當老闆的風氣僅次於韓國;新加坡和香港的商業環境評比雖然都優於台灣,但老闆還是較少,顯示一般華人可能還是屬於「風險趨避者」,如果可以獲得不錯的薪資,其實是不願意當老闆來承擔風險的。瑞典等先進國家的老闆密度最高,可能和商業環境、語言能力、地理位置、教育素質、國際人脈網絡都有關係。中國的密度已經是每萬人194家,和美國的193家不相上下,大幅超過泰國的132家、菲律賓的98家和馬來西亞的82家,其潛力的確是不可小覷!


 經商評比須改善
台灣的企業密度一直在提高之中,由民國55年的每萬人214家,上升到75年的380家,乃至於85年的462家和94年的535家,但是提升的速度持續在減緩之中:民國60年代(60~69年)提高了60%70年代提高了25%80年代僅提高了13%;然而9094年已經提高了13%,顯示有加速的現象。這也許是因為網路開店容易了,因而提高了開店的密度,但也許另有其他因素。

在世界銀行評估的「經商」(Doing Business)報告中,台灣2006年在175個評比的國家中名列第47名,在亞洲四小龍之中名列最後(新加坡第1、香港第5、韓國第23)。若能針對經商困難的項目積極改善,說不定企業密度會顯著提升,達到「台灣老闆淹腳目」的情況,對國人就業和經濟成長都會有所貢獻,不是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2 則留言:

  1. 老師,學生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是不是在網路開商店當老闆的不算在裡面呢?
    [版主回覆05/25/2007 21:47:01]看起來 如果是向商業主管機關登記為企業行號的話就會算進去 否則就不會算 所以網路開店就看你是否給發票交稅 如果是就算了  OK?

    回覆刪除
  2. 老師,謹提出兩點我的心得:
    1.紐西蘭位居全世界第二,然而大家印象中紐西蘭是個與世無爭,且人口僅四百萬的國家,確實令我有點訝異(我曾去過紐西蘭,在那裡不僅商家少,而且到了晚上六點就關得剩下沒幾間)。紐西蘭的經濟實力以及他背後的發展政策實在值得探索。
    2.台灣有一些人去做擺地攤、或賣路邊小吃的生意,我想這部分遺漏掉的「老闆」可能數目不小。因此我還是相信台灣人愛當老闆這回事:)
     
     
    [版主回覆05/28/2007 22:04:07]你的觀察很好  第二點的確可以讓台灣增加許多老闆 但我的直覺還是認為贏不了前五名的國家 而紐西蘭的每人所得超過台灣不多 其實很接近 距離世界首位的位置還很遠 你可以查CIA的網站看看就知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