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尋找新興市場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3.1.28)

尋找新興市場(杜震華)


20130128


更多專欄文章


自從2001年高盛(Goldman Sachs)主席Jim O'Neill提出了「金磚四國」(BRIC,即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的說法後,各式各樣「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的提法就成為各國投資人尋找新標的之焦點。
O'Neill
本人隨後提出了「薄霧四國」(MIST,即墨西哥、印尼、南韓、土耳其),及這四國加上孟加拉、埃及、伊朗、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越南的「未來11國」(Next-11)集團,彰顯其總體經濟穩定、政治成熟、貿易及投資政策的開放性及教育的品質。






發掘商機提升出口


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預測主任Robert Ward隨後又在經濟多元動態、人口年輕成長的原則下提出「麝香6國」(CIVETS,即哥倫比亞、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南非)的投資方向。去年7月,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投資中心列出了13個國家為新興市場,其中台灣、智利、以色列、匈牙利、斯洛維尼亞、阿根廷都尚未出現在上述名單中;稍早摩根史坦利新興市場索引則列出20個國家,新出現的國家有捷克、摩洛哥、泰國、馬來西亞、南非、波蘭、祕魯。
對擁有大量剩餘資金的投資客而言,這樣的名單的確具參考價值,可考慮作為追求高投資利得的新選擇。然而,對台灣追求新出口市場的企業和企圖促進出口的政府而言,這些名單相當重視其市場規模的大小,極可能忽略出口成長的新機會。
若要完整掌握出口機會,除把握現有市場外,可在簡單的原則下尋找快速成長的新市場;而所謂「市場」,定義為「國內經濟生產」應優於「進口」,因後者可能受匯率波動較大干擾。
準此,我們以「經濟擴張速度超越其他區域或鄰國」為尋找新興市場的原則,可發現在2010-2013期間,4年的經濟成長速度都超越全球的區域是開發中的亞洲、次撒哈拉非洲,3年成長速度超越全球的是獨立國協、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這些都可被視為新興的市場區域,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進一步觀察個別國家,可發現在4年中每年成長速度都高於其所屬區域者,包括中國、東帝汶、土耳其、喬治亞、哈薩克、蒙古、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多明尼加、巴拿馬、祕魯、烏拉圭、茅利塔尼亞、卡達、沙烏地阿拉伯、民主剛果、衣索比亞、迦納、賴比瑞亞、莫三比克、奈及利亞、盧安達、獅子山、坦桑尼亞、尚比亞、辛巴威等27國。
這名單中的不少國家會讓我們相當驚訝,在距離遙遠之下我們通常不知道那裡發生了什麼事。然而,數據顯示這些國家連續4年經濟成長快速,超越其區域的其他國家;這必然產生不少商機,值得我們了解和發現機會。
當然,發現商機和實現商機之間還是有段距離,有賴持久和有效率的耕耘。2000年筆者訪問塞內加爾時,在其高檔的法式超市中發現大量的中國大陸和南韓製品,卻沒任何一樣台灣製品。從此,我就懷疑「一隻手提箱走遍天下」的「台灣精神」早已不存在了。想要提升出口,就請從認真發掘商機開始吧!


〈經濟人語〉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創造就業的新思維 (某報 社論 2013.1.22)








創造就業的新思維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天將公布失業率,去年全年預估高於4.2%,顯著高於亞洲其他3小龍-香港3.4%、韓國2.8%、新加坡1.9%。這數據甚至比經濟狀況一蹋糊塗的日本(4.2%)還糟糕,顯示就業的確是台灣最重大的經濟問題,政府務必將48.7萬名失業者的工作機會視為高度優先,避免人民的火大燒成了大火。


 



然而,降低失業的前景卻不太樂觀。製造業除高科技業薪資和獎金較高,足以招到年輕新血外,傳統產業乏人問津;雖然新手底薪加上加班費及獎金可拿到每月3.5萬到4萬元,但是要輪夜班、少互動、枯燥乏味下,難以找到年輕新人投入。加上國內理工科系發展逐漸遲滯,而引進國際人才遲遲無法突破,對岸又快速追趕之下,未來發展相對吃力,吸納就業的能力恐怕會逐漸減弱。


 



若要將失業率大量降低,擴大服務業吸納人力應是主要的途徑。服務業目前創造了約七成國內生產,卻只僱用了約六成人力。服務業近來無法快速成長的原因有各種說法,包括企業規模太小、研發投入不足、國人不重視服務消費等。然而,政府已經正視這個問題,如經濟部去年提出「服務業發展藍圖」,企圖讓服務業能夠在往後8年每年成長5%,足以讓就業人數到2020年提高25萬人。若其他人口條件大致不變,這足以降低失業率2個百分點以上,會是極大的成就。


 



但是細觀經濟部服務業發展藍圖,可看出其賴以創造就業的次業別,大概就是傳統的批發、零售、餐飲、資訊服務及設計服務等,這5大業將創造22萬個就業機會。於是,經濟部的資源和精力將會分配在這些「傳統行業」,其政策「投資報酬率」將愈來愈小,且無力照顧其他許多未能列名的「新興產業」,讓小型但成長可能極快的新興服務業在缺乏適當關照下,無法發揮爆發力及吸納就業之潛力;國內新興服務業將持續面臨法規不足、輔導不足、環境惡劣的窘境,無法像在先進國家一樣成長茁壯。


 



舉例來說,我國在和其他國家進行自由貿易談判時,曾有國家要求我國開放「旅館管理」業;但國內卻沒有這種產業分類。經濟部認為應該是交通部觀光局負責,交通部則認為他們只管旅館的興建,不管其管理。可以想見,我們的諮商國認為這個行業在台灣有利可圖,事實上在先進國也的確是如此;但我國各部會卻都尚未意識到這個行業的「存在」,當然不會去管理它,更別說輔導它發展。由此亦可推斷,這個行業不會在大學廣泛開設相關科系,也就沒有足夠的人才供應,回過頭阻礙了高品質旅館的發展。


 



這種現象俯拾即是:國內的廣義家事服務業、水療美容業都是三不管地帶。而其他有明確主管機關的,卻經常不受重視,沒有足夠的關照和輔導,乃至於極少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活服務業能夠揚名立萬,讓國人樂於消費而觀光客趨之若鶩者。究其原因,當然和政府長期重視製造業,尚未能調整心態來輔導「真正的」服務業有關。目前經濟部追求的「三業四化」-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國際化和傳統產業特色化中,有關服務業的前三項中還是有兩項和製造有關(製造服務化、服務科技化),都顯示了這種心態。


 



其實在入境旅客大增下,積極輔導服務業在對觀光客行銷之下,也可以提高就業機會。例如,30萬就業人口的理髮業若能因此擴張一成,就有3萬個工作機會;按摩業若獲得青睞而倍增,就會有5,000人的就業機會。行政院應責成相關部會合作,挑出先進國家新興的服務業在國內進行整合輔導,讓眾多新興服務業在良好的環境下快速成長,才可能讓服務業吸納就業的前景逐漸樂觀。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如何理解日圓貶值 (某報 社論 2013.1.20)


 


如何理解日圓貶值

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可刺激經濟成長率,但不利於對手國,會受到國際間的譴責。

 日本經濟在停滯了二十年之後,去年拜地震、海嘯重建之賜有了些許的回溫,成長率為百分之二點二;但到了第三季又已回落到僅有百分之零點五的成長,使得新首相安倍晉三郎剛剛上任,就在日本政府已經累積負債超過國內總生產百分之二百的陰影下,繼續大幅舉債、增加二十兆日圓的擴張性支出,希望藉由大量的支出增加,達成刺激經濟成長的效果。

 此一計畫甫出,立刻帶動一波劇烈的日圓貶值-日圓在短短一個月內貶值了百分之六;而如果從去年九月中旬的高點起算,貶值幅度更達到百分之十四。日圓為何如此劇烈的下滑,以及日本政府及安倍首相究竟是何想法,對全球和台灣經濟的影響到底如何,應該是許多國人關心的焦點。

 一國貨幣用外幣呈現的價格稱為匯率,例如一美元兌換三十元新台幣。當美元兌台幣貶值,從一美元兌換三十元新台幣貶到只能兌換二十八元時,造成的效果是台灣出口商相同的美元出口值可以兌換到較少的新台幣,因此必須提高台灣產品出口的美元報價來獲得等量的新台幣,這當然傷害台灣出口商的國際競爭力。一般而言,在此同時,台灣的進口商可以用(比起貶值前)較少的新台幣來購買相同的美元來進行進口活動,等於進口品(如石油、穀物、原物料等)的價格變便宜,因此進口品和進口值都會增加。在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之下,國內的總生產將會減少,並且反映在出口減去進口的貿易餘額將會惡化的現象。也就是美元對台幣貶值時一般而言將對台灣經濟不利。

 當日本增加貨幣發行來擴大支出時,雖然許多日幣會在日本支出,但還是會有許多新增日圓被拿來兌換外幣來進口外貨,或是到海外從事投資。大量日幣在兌換為外幣時就會促成日幣貶值;這是因為在日本的外匯市場上,對於美元和其他外幣的需要然大增,同時日圓的供給也大量增加,日圓相對就「不值錢」了。日圓兌美元及其他外幣貶值後,就會造成上述的進口減少、出口增加的效果,逐漸反映在日本的經濟生產增加,經濟成長率提高的狀況;當然也不利於它的貿易對手國。

這種以強烈貶值帶動出口、進口減少的激勵手段類似「零和遊戲」,通常會受到國際間譴責,稱之為「以鄰為壑」。美國增加貨幣供給刺激經濟的幾波「量化寬鬆」(QE)就是這種手段。但由於美國的貿易長期逆差、國際政治力量強大,國際間除了歐盟和中國敢對其「嗆聲」以外,其他國家(包括我國)都只能忍氣吞聲、嚴肅以對。但是在美國量化寬鬆時吃了悶虧的日本,現在有樣學樣,也以大量貨幣增加來製造貶值、促進出口時,美國就受不了了。日前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主席、前密蘇里州州長布倫特就表示,日本政府企圖重推「以鄰為壑」的損人利己政策,透過日圓貶值刺激出口將扭曲貿易,嚴重打擊美國經濟:「我們呼籲歐巴馬政府向日本表明,這些政策不可接受,將產生反作用。」俄羅斯央行第一副行長烏留卡耶夫亦指出,日本政府的金融政策非常具有保護主義色彩,日圓急貶可能成為新一輪「貨幣戰爭」的導火線。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日前亦表示「堅決反對貨幣戰或競爭性貶值」。德國財長朔伊布勒前日也表示憂慮,全球主要經濟體會陷入大量負債、高通膨的惡性循環。

如果美國和日本考量化寬鬆來競相貶值貨幣、促進出口,台灣的出口貿易當然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國央行的政策極可能會進行干預來讓新台幣兌美元及日圓等貨幣貶值,來維持台灣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然而,這將會以進口品的價格上漲,也就是會以進口品價格飆漲的通貨膨脹為代價來維持這種競爭力。

日圓接續美元貶值,的確會對歐元施壓續貶,極可能造成全球貨幣貶值競賽,全球經濟恐將動盪不安,大家可要嚴肅以對!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建立食品履歷系統 刻不容緩 (某報社論 2013.1.8)





建立食品履歷系統 刻不容緩



 



















2013.01.08 02:52 am



 



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早收清單的商品,從今年元旦開始完成全部免稅,兩岸貿易進入了新的階段;預期在年度結束以前,商品貿易協議將完成,進一步讓兩岸間趨近於全面性的自由貿易。


 


然而,日本在2008年初發生進口中國毒水餃事件,導致日本逾千人受害,23種由中國大陸進口的食品遭到回收。同年5月,中國大陸又爆發了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產生的影響千百倍於前者。雖然殷鑑不遠,台灣卻在20115月也發生食品添加塑化劑事件,其牽涉國內外貿易之廣、毒害國人健康之深,令人迄今仍膽戰心驚。


 


由於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階段與肇事型態不同,對食品從用料、生產到流通、販售,建立完整的安全履歷資訊,顯然是無可逃避的必要措施;這種配套不僅在食品發生安全問題時,可以快速找出問題的源頭,縮小受影響的層面以外,還可以明確食品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添加物,確保其可以符合本國和出口目標國的管理規範,免除其在國內外銷售上可能產生的貿易障礙。在「衛生標準」已經逐漸成為先進國家重要的「非關稅障礙」之下,食品製造業者藉由食品安全履歷及早掌握材料和添加物的資訊將極為重要。由於其影響具有廣泛的外部性,這種履歷系統的建立理當由政府和公協會介入,輔以適當的使用者付費機制,以非營利的方式以維持其長期有效的運作。


 


目前,在食品安全履歷的管理上,在製造的上游階段,也就是從原物料到製造商的階段,國際間比較著名的是由Selerant為符合歐盟管制而在1990年代發展出來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被雀巢等大型國際食品企業所採用。而在下游階段,也就是從配送到零售業者的階段,國際間發展較成熟的是日本流通業建立的「商業訊息標準」BMSBusiness Message Standard)體系,它用來整合各種通路不同的編碼標示系統,避免同批商品在不同流通體系下產生的查核困難,有效追溯問題商品,使食品安全問題所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在ECFA全面生效之後,我國使用對岸食材,加工製造之後再出口的貿易行為將極為普遍;食品安全資訊能否有效建立和快速查證,將成為我國能否順利掌握對岸廣大內需市場商機的一大關鍵,未來任何一個疏失或安全事件,都極可能戕害我國食品業長期累積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契機,其重要性絕對不可輕忽。


 


國內的食品產業協會體認到食品安全的關鍵重要性,有意在政府支援之下引進上述兩種體系,搭建台灣的「食品安全資訊服務平台」。然而,食品製造和販售的主管單位在材料上為農委會,在製造上是經濟部工業局,在添加物上屬於衛生署,在販售上則是經濟部商業司,出口時又歸經濟部國貿局主管;雖然經濟部涉及較多的部分,但還是需要透過跨部會局、處、司的協商來共同處理。只是,依照「跨部會」議題的傳統,沒有一個部、會或局、處、司會積極回應產業協會的請求,主動出面協調、提供資源協助業者承擔這個食品安全履歷的建立工作。因此,即使這項工作之重要性不言可喻,迄今各政府機構的態度卻是能閃則閃、能避就避,似乎非得等到下一個塑化劑事件,才會受到壓力,積極處理這個攸關食品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


 


我們認為,由於經濟部是主要的主管機關,行政院應該責成經濟部負責整合農委會和衛生署,提供食品產業協會適當資源和相關協助,早日建立台灣食品的安全履歷系統,為食品產業的長遠發展打下穩固的根基。套用先賢的說法「今天不做,明天將會後悔」。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公營企業年終獎金如何評定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3.1.7)

公營企業年終獎金如何評定(杜震華)


 


20130107 更多


專欄文章


經濟部長日前表示,將考慮納入經濟成長率、失業率及家戶所得最低20%家庭所得成長率3項指標,評定績效獎金的發放。這觀點遭到朝野立委批評,財政部也認為薪酬制度和經濟成長率不同,公司績效要看公司表現才對。






行政院陳院長隨後指示研考會及人事行政總處邀集國營事業主管機關通盤檢討,在2月底前提出具體改善方案;檢討要包括考核和績效獎金有無相近或重疊之處、同一機構內績效之差異,以及所謂的政策因素。
其實,這不是一個新的問題。20年前筆者就曾為此項爭議在某財經報紙發表專欄,提出較符合經濟邏輯的觀點。但政府居然讓這問題年復一年地拖延至今,反映長久以來財經、研考、監察等部門和行政院本身都沒積極任事,放任其惡化到萬夫所指之地步,今天才須痛下決心處理。希望不要兩個月後又是「船過水無痕」,明年重回戰場再進行新回合的廝殺──屆時選舉在即,執政黨可是會腹背受敵的。
參考民間企業,年終獎金當然是看年度的績效來發放。只是,公營企業的確背負著各種「政策任務」,導致其績效難以完全從獲利反映。但務實地看,台灣目前不成熟的社會也不可能讓政府在物價狂漲時放任公營企業遵循「市場機制」去「罔顧社會公益」漲價。但是,經濟部早有一套辦法來「剔除」或「調整」政策任務對其利潤之影響,所以並不構成問題。


從指標變動看績效


現在的問題,是剔除政策任務之後的利潤,其實還是在獨佔或高度寡佔的市場結構下,由政府單方設定壟斷價格所獲得的利潤;這項利潤的高低難反映實際上經營績效。公營企業是否在績效上有所提升,從經濟理論看,會反映在其用人、用地、用錢、營運管理等4大面向上;因此,一套好的公營企業績效評估,應涵蓋該企業在這些面向的表現。
因此,4個面向的績效可觀察「平均每人生產」、「平均每坪生產」、「平均每資本生產」等3項實體生產面效率,再加上扣除任務因素後的淨利潤,觀察4項指標年度變動狀況,就可較周全地衡量公營企業的年度績效表現,並給予客觀的獎金回饋──例如一項指標在一年中成長12%,就給予1個月年終獎金;4項都達標的話就有4個月獎金,若沒任何一項達標就完全沒獎金。在企業內部的不同部門,再以類似原則去評定內部獎金分配。
這樣的辦法有幾個優點:首先,它簡單易懂、客觀可行(當然,何謂「生產」還要做細部處理);其次,它不會吃大鍋飯,企業和內部部門將會有年年不同的績效;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給獎標準明確,它會創造極大誘因讓企業從各種途徑積極從事效率提升。最後,但絕非不重要的,它可說服社會大眾,這是一套公平合理機制;即使是在不景氣的狀態,績效好就可拿高額獎金。至於過去既有績效又有考成獎金,應趁機合併才符合社會觀感。
這將是社會給行政院改革公營企業獎金的最後一次機會,千萬別糟蹋了它!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公營事業獎金必須徹底解決 (某報 社論 2013.1.1)


公營事業獎金必須徹底解決

嚴重虧損的國營事業員工可以享受高額獎金的理由是他們配合政府的政策,難道那些苦哈哈的人都不配合政策?

 經濟部日前公布國營事業一一年度的績效和考核獎金,預估中油員工最多可以領到四點六個月的年終獎金(績效二點六加上考核二點零),台電最多也可領到三點六五個月,台水也達到三點四六個月,而台糖也有三點三一個月。在經濟極度不景氣的此時此刻,民間企業平均只有一個月上下年終之下,國營企業虧損嚴重,卻領取如此高額的年終獎金,引發了高度的民怨!

 然而,不僅經濟部國營會、經濟部為這個決定護航,行政院陳院長也為它背書。他們認為台電和中油之所以虧本,是因為無法走向市場化,影響了價格設定;另外還要背負各種「政策任務」,包括油電價格凍漲、補貼學校和外島的電費;而颱風之後快速修復,美國的颱風卻停電兩周,顯示台電員工努力云云。這些說法儘管可能都對,但是在景氣不佳、全民苦哈哈的情境之下,領取高額的年終就是不對勁;特別是在行政院剛剛對退休軍公教人員的年終慰問金大筆揮砍了十之八九,卻對國營企業肥滋滋的年終不敢動刀,兩相對照之下當然令社會大眾懷疑其中隱藏了「政治考量」,是對近來逐漸不利於執政黨地方選舉的發展產生的選票考量,才讓這種不公義的發展無法順應民意加以處理。

 陳院長為國營企業提出的澄清,其實都無法在嚴謹的論證下成立:油電價格凍漲、補貼學校和外島,固然屬於政策任務,但去除這些負擔之後的盈餘,是否都已顯現這些企業的「績效良好」?或是這些績效就算良好,是否應該獲得如此高額的獎勵,都還是值得深究的問題。院長以颱風後的恢復迅速來印證國營企業努力,我們要問颱風後、全台各地的跨年之後,清潔隊員也都很努力,是否就要發出高額獎金?如果是額外的工作,按理都有加班費用可以領取;美國動作較慢是因為其缺乏經驗,就像台灣三十或四十年前的災後恢復也類似美國一般,作為努力的對比並不具說服力。其次,經濟不景氣時民間企業也一樣努力,但卻仍然遭到利潤的虧損和年終的消失;國營企業卻可以仍然獲利(扣除政策任務的負擔之後),極可能不是因為他們的績效特好,而是因為沒有市場化之下,自行設定的壟斷價格偏高所致!官方每每舉例說明台灣油電價格偏低,事實上它們扣除或未含燃料稅和能源稅,直接和外國比較並不適合。

 我們並非要求國營企業不可以有年終獎金,但是要有充分的證據來說服民眾才行。依照經濟邏輯,其實是有客觀的標準來檢驗這些企業的「績效」是否有所改善,例如每一位「員工」平均生產了幾度電?幾公升汽油?每一單位的「土地」、每一塊錢「資本」平均生產了幾度電和幾公升汽油?這些數據如果都是顯著提高,那表示這些國營企業在各種層面的「真實績效」的確有所改善,績效提升之下可以加以獎勵。此外,如果管理得當,排除了政策負擔之後的「盈餘」應該會增加才是。當這些層面的績效都獲得了顯著的提升之後,再來獲得適當的獎金才會獲得民眾認同;否則就是以「政策任務」來模糊焦點,在不景氣時發國難財,難以獲得社會的認同。事實上,制度上的設計不應該讓這類保障市場的壟斷性國營企業在景氣不佳的環境下,獲得高於民間平均的年終才對,因為公營企業的工作保障原來就高於一般企業,其平均待遇也已顯著高於民間,不宜有平均高於民間的年終才對!如果兩位次長調往台電和中油去「改革」兩家國營企業的結果是如此這般,就表示三個月的改革完全失敗,沒有民眾可以接受這種改革。平均每名台電員工可領到三點六五個月、二十六萬元的年終獎金(高於月薪二萬元的百萬名勞工一年的所得),除非能顯示這年的用人、用地、用錢、獲利都大幅提升,否則原有的考核辦法絕對是問題嚴重,不宜聲稱「辦法嚴謹」而繼續沿用!只要看看,本業虧損連連的台糖,只要賣地來創造利潤就可以獲得三點三一個月年終,就可以合理地質疑國營企業的獎金考核辦法是荒謬的;但行政院和經濟部卻可以「有所本」地繼續核發高額獎金,看在民眾眼裡能不心痛?

 連執政黨員的監察委員都看不下去,要對政府財經高層進行彈劾,可以想見民怨已有多深。如果政府還執迷不悟,就等下次大選再來檢驗民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