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建立食品履歷系統 刻不容緩 (某報社論 2013.1.8)





建立食品履歷系統 刻不容緩



 



















2013.01.08 02:52 am



 



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早收清單的商品,從今年元旦開始完成全部免稅,兩岸貿易進入了新的階段;預期在年度結束以前,商品貿易協議將完成,進一步讓兩岸間趨近於全面性的自由貿易。


 


然而,日本在2008年初發生進口中國毒水餃事件,導致日本逾千人受害,23種由中國大陸進口的食品遭到回收。同年5月,中國大陸又爆發了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產生的影響千百倍於前者。雖然殷鑑不遠,台灣卻在20115月也發生食品添加塑化劑事件,其牽涉國內外貿易之廣、毒害國人健康之深,令人迄今仍膽戰心驚。


 


由於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階段與肇事型態不同,對食品從用料、生產到流通、販售,建立完整的安全履歷資訊,顯然是無可逃避的必要措施;這種配套不僅在食品發生安全問題時,可以快速找出問題的源頭,縮小受影響的層面以外,還可以明確食品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添加物,確保其可以符合本國和出口目標國的管理規範,免除其在國內外銷售上可能產生的貿易障礙。在「衛生標準」已經逐漸成為先進國家重要的「非關稅障礙」之下,食品製造業者藉由食品安全履歷及早掌握材料和添加物的資訊將極為重要。由於其影響具有廣泛的外部性,這種履歷系統的建立理當由政府和公協會介入,輔以適當的使用者付費機制,以非營利的方式以維持其長期有效的運作。


 


目前,在食品安全履歷的管理上,在製造的上游階段,也就是從原物料到製造商的階段,國際間比較著名的是由Selerant為符合歐盟管制而在1990年代發展出來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被雀巢等大型國際食品企業所採用。而在下游階段,也就是從配送到零售業者的階段,國際間發展較成熟的是日本流通業建立的「商業訊息標準」BMSBusiness Message Standard)體系,它用來整合各種通路不同的編碼標示系統,避免同批商品在不同流通體系下產生的查核困難,有效追溯問題商品,使食品安全問題所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在ECFA全面生效之後,我國使用對岸食材,加工製造之後再出口的貿易行為將極為普遍;食品安全資訊能否有效建立和快速查證,將成為我國能否順利掌握對岸廣大內需市場商機的一大關鍵,未來任何一個疏失或安全事件,都極可能戕害我國食品業長期累積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契機,其重要性絕對不可輕忽。


 


國內的食品產業協會體認到食品安全的關鍵重要性,有意在政府支援之下引進上述兩種體系,搭建台灣的「食品安全資訊服務平台」。然而,食品製造和販售的主管單位在材料上為農委會,在製造上是經濟部工業局,在添加物上屬於衛生署,在販售上則是經濟部商業司,出口時又歸經濟部國貿局主管;雖然經濟部涉及較多的部分,但還是需要透過跨部會局、處、司的協商來共同處理。只是,依照「跨部會」議題的傳統,沒有一個部、會或局、處、司會積極回應產業協會的請求,主動出面協調、提供資源協助業者承擔這個食品安全履歷的建立工作。因此,即使這項工作之重要性不言可喻,迄今各政府機構的態度卻是能閃則閃、能避就避,似乎非得等到下一個塑化劑事件,才會受到壓力,積極處理這個攸關食品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


 


我們認為,由於經濟部是主要的主管機關,行政院應該責成經濟部負責整合農委會和衛生署,提供食品產業協會適當資源和相關協助,早日建立台灣食品的安全履歷系統,為食品產業的長遠發展打下穩固的根基。套用先賢的說法「今天不做,明天將會後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