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明天會更好? 外資揭幕答案 (蘋果日報 蘋中信 2013.9.18)

蘋中信:明天會更好?外資揭露答案 (杜震華)

20130918


商業發展研究院 商業政策所所長

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日前發表了2013年版「世界投資報告」,探討全球跨國投資的最新趨勢。台灣去年的表現(流入量+32億美元)不像前年全球倒數第二驚悚(流入量-20億美元,僅優於安哥拉、落後北韓),因此這項消息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媒體青睞,國人渾然不知。






然而,短期間外資流動雖然不太穩定,但中長期趨勢還是會反映一個經濟體相對投資環境的優劣;如果無法從外資流動狀況發掘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那麼一國的未來就可能令人擔憂──台灣的現況正是如此。 在剛設立高雄加工出口區、經濟快速起飛的1970年,台灣吸收了6200萬美元的直接外來投資(DFI),在亞洲四小龍中毫不遜色──雖低於新加坡9300萬,但優於香港5000萬,和韓國6600萬則在伯仲之間。到1980年,由於香港和新加坡大力打造金融中心、開放為自由港,其外資流入一飛沖天:新加坡當年吸引了12.4億美元,香港7.1億,台灣只有1.7億,但仍大幅領先韓國的600萬。當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兩年,僅吸引了5700萬美元。但到了1990年,中國引進的34.9億美元已經凌駕香港的32.8億,更勝台灣的13.3億,但台灣還在韓國的7.9億美元之上;新加坡更以55.8億美元遙遙領先群雄。 台灣的轉捩點是在2000年左右。當年吸引的外資49.3億美元,除了20062008年間有些超大型購併案以外,這大概是台灣歷年吸引外資的年度最大值。只是,當年不僅已大幅落後韓國的92.8億美元,更和新加坡的655億、香港的705億相去難以道里計;和超速成長的中國大陸(407億美元)相比,也只是它的一成多而已。別忘了,在此之前的10年正是中國大陸成長最快速的期間;全球眼光齊聚對岸、都想在周邊尋找落腳處以減少風險,但在台灣堅持不願大幅開放貿易和投資(1996年「戒急用忍」)之下,外資只好轉進香港和新加坡。

一瀉千里全球墊底

此後,台灣外資流入一瀉千里,徘迴在10億美元上下;到2006年後靠一些大型購併案獲得稍微可看的數據,但到了前年(2011)卻以-20億美元(購併案獲利了結退出台灣)在全球幾乎墊底。201232.1億美元的數據雖然有所回升,但比起韓國99億僅三分之一,比起新加坡567億、香港746億,對照1970年,真有今夕何夕之感;更別提對岸的1211億美元矣。

故步自封淪為棄兒

在保護主義全球盛行的1960年代,台灣在李國鼎前瞻眼光下設立了相當自由的加工出口區,帶來大量外資帶動成長。今日「自由經濟示範區」已是台灣墜入深淵前的最後機會,但各方掣肘不斷,其開放度即將被對岸上海拋在腦後。1970年時,泰國外資流入僅有4300萬美元,落後台灣6200萬頗多;到去年,泰國86億美元已近台灣三倍;馬來西亞101億美元、越南84億美元、印尼199億美元,都超越台灣甚多。自由經濟示範區和其他管制若再故步自封,台灣很可能會再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從外資寵兒到外資棄兒。你說,明天會不會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