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兩岸服貿協議 我們學到了甚麼 (某報社論 2013.7.18)






兩岸服貿協議 我們學到了甚麼?



 













<!--[if !vml]--><!--[endif]-->



 



攸關我國未來加入全球貿易網絡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簽署之後爭議不斷;在野陣營連日鼓動各種「受損」產業,意圖發動大規模抗爭,似乎有意將它和預期在年底以前完成的「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連成一氣,炒作成明後年選舉的關鍵議題。政府如果無法從這次服貿協議的爭議獲取一些教訓,這次的夢魘恐怕會延續到2020年加入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目標年。


 



在野黨當然會杯葛,「受損」產業的反彈也應該可以預料。在立法院遍地烽火之下,火速要求智庫挑燈夜戰,才拿出一份協議「成效有限」的評估報告,讓藍軍立委傻眼,不知為何而戰。這種窘境說明了政府在此一重大議題上,的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TPP之路」真的是政府要走的道路,那麼下列幾點教訓可要好好記取,否則別說綠軍,恐怕藍軍都會覺得政府是在玩假的:


 



其一,TPP之路(包括兩岸ECFA及和其他國家的FTA)必須由馬總統領軍、行政院主導,不能只由經濟部國貿局或談判代表辦公室統籌。由馬總統親自領軍督導ECFA的諮商,是馬總統和蔡英文辯論ECFA時親口提出的承諾,現在看來似乎未落實。在確定跳票之前還有機會挽回,請馬總統務必信守承諾,讓政府各部門真的將它當一回事。據了解,此次服貿協議由於統籌單位的層級不高,各部門經常是由「科長」代表來處理此一重大議題,因此居然有主管部門不主張開放的項目卻被開放,顯然政府內部之間未能有效溝通,證實了「政府效能」已經成為台灣發展的障礙。


 



其二,要獲得最好的諮商策略,必須投資做研究。兩岸之間年貿易額高達1,200億美元;在我國向對岸年出口超過800億美元、占我國總出口四成的情況下,如此關鍵的貿易協定,政府居然連花個一兩億元做研究都不願意。相對地,據說大陸花費了5億元以上,來了解台灣的產業。要進行如此重要的諮商,可不是問問產業公會或諮詢幾家企業就行的,可能要動用數十位研究人員花費一整年的時間,對產業進行實地訪查才能取得有效資訊。政府一個輔導方案動輒就是幾億元或十餘億元,但這次談判卻未做事前的研究,因此也沒有事先和各類廠商密切接觸。


 



以服貿協議的內容來看,我方開放64項,對岸開放80項,表面上對方是讓利了。殊不知道在不同的開放基礎上,如何談出公平且有效的市場開放,才是關鍵,也才不會發生出版業認為印刷業開放是「不對等開放」的問題。看到日前瑞士和對岸簽署的自貿協定包含了完整的智財權保護、環境條款、補貼條款、政府採購條款,兩岸服貿協議卻都被排除,還宣稱是讓利,有識之士能不心痛嗎?


 



其三,產業調整和輔導必須更積極的處理。政府老是提出備妥952億元要進行產業調整,但實情是迄今為止,尚未為服貿協議的衝擊編列任何專款專用的預算,企業界(特別是弱勢產業)當然擔心、當然要跟著反對黨上街頭。看看韓國為了產業調整編列的巨大資源,我們真的要汗顏。政府應該針對那些可能受衝擊較大的產業,逐項編列充裕基金,由政府和產業公協會合作推出各種輔導方案;另為受嚴重衝擊的企業訂定補償辦法,適當補償倒閉或歇業的廠商。唯有在提出完整的配套之下,企業界才會比較放心地接受市場開放。其實,在設立基金專款專用之下,對產業的協助會和現有的產業發展方案很不一樣,目前的方案通常是「擇優獎勵」,但貿易自由化的輔導方案卻應該是「劣者優先」。行政院各相關部會應考慮調整年度預算二到三成來支援這項重大工程,以充裕的資源來面對未來一波接著一波的開放挑戰。


 



若經此番波折,還學不到這些教訓,那只好面對失去政權的風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