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民粹鄉愿都不能提高效率 (蘋果日報 論壇 2012.4.11)

 

民粹鄉愿都不能提高效率(杜震華)



2012年04月11日


媒體報導「台電及中油公司經營改善小組」已經成軍。經濟部已經在內部規劃,要求台電和中油的年度事務性費用至少節省10%,目標分別為25億元和30億元,原物料採購成本各約50億元和20億元;年度用人費率必須低於前三年度平均用人費率;取消或調降員工福利;改善小組至少開會運作一年。






看到這些還沒有開會就已經有的「結論」,其實蠻令人憂慮。改善小組雖有21位成員,涵蓋各層面菁英,但官方本身和可掌握的代表就達過半數的12位,人多嘴雜的情況下,結果極可能就是以經濟部的意見為意見,也就是上述媒體報導的「結論」!
但這些「結論」如何產生令人納悶:為何事務性費用要刪減一成,難道過去都浪費了這麼多,還年年領取高額年終獎金和績效獎金?為何原物料採購成本可以刪減50和20億元,難道過去一直有浪費或中飽的情事卻都睜眼而不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應該先提交調查局和監察院處理整頓一番?
更嚴重的是,一旦這些「結論」確定下來,難道未來不管生產量多寡,事務性費用和採購成本都要依照這個標準?如果還能有變動,又要如何追求績效?上述「結論」顯然只是為了要消弭各方的不滿而已,不是長期的正辦;因此,其決策模式可稱為「民粹決策」!


應訂可長可久機制


而如果在這緊要關頭,先以「民粹決策」來應付民意,未來壓力緩和之後就因循苟且,以選舉考量來繼續討好公營企業員工,不以長治久安的制度來追求公營企業的效率化,則不僅喪失了一次良機,也讓政府成為一個「鄉愿」的政府,未來選舉會因民意反彈而付出更大的代價,反而得不償失。
筆者以為,政府最佳的策略,是利用此次機會好好制訂出一套可長可久的機制,讓公營企業在這個機制下,自動自發地追求績效的改善,不必靠外界的「外行」監督和指導。除極少數為了國家經濟安全而衍生的支出外,可以非常清楚地展現這幾個企業的績效,依照一個客觀的機制去決定年終和績效獎金。
這樣的機制,其實應該和經濟學中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掛鉤,也就是要衡量每用人單位成本、每資本單位成本、每土地單位成本平均生產的成品產量。在綜合三種生產因素的績效之後,得到一種綜合績效,來觀察當年和前一年的比較,來獲得客觀評定年度績效的基礎(也許再考量減碳成效)。即使油品和電力的種類或生產模式不一,但也可以設計出各種合理的轉換公式,來綜合出「產量」,以計算各種生產因素的單位生產力。這種績效不會受到「緩漲」或「漲半」等價格變動的影響,是一種合宜的績效評量標準。若今年一刀就要砍掉一成的成本,過於嚴苛與專斷,應該比較一下其他發展程度類似國家可比較的公營企業成本狀況,再決定刪減的程度,否則會產生流弊。例如,若強迫大量降低購買成本,可能會大幅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若強迫刪減業務費用,可能產生公安意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次改善小組的成立是一個良機,政府千萬別搞砸了!



作者為商研院商業政策所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