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失業率居四小龍之冠 誰之過呢 (蘋果日報 論壇 2011.6.30)

失業率居四小龍之冠 誰之過呢(杜震華)


2011 0630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在629日簽署周年,在野黨嚴詞批評ECFA效益,舉出數據認定ECFA讓台灣失業率成為「四小龍之冠」。政府的報紙文宣除了說明5月份失業率降到4.27%,就業人數較去年底增加5.7萬人以外,無力進行更有力的辯護,相當令人驚訝!


 


綠執政情況已惡化


 


雖說一般將失業率加上通膨率稱為「痛苦指數」,然而先進國家最重視的卻是失業率,因為通膨高低的影響相對有限,而無力改善失業的政府一定很難博得同情。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我們面對了一個基本上不是自己責任,卻無力將責任釐清的團隊,而這個團隊居然要和一個戰鬥力十足的對手競爭政權!



30
年前的台灣,在蔣經國主政之下,失業率是亞洲四小龍最低的。1980年台灣失業率為1.2%,表現遙遙領先香港3.8%、韓國5.2%和新加坡5.8%。加上當時台灣所得分配位居全球最好的前5名,被譽為「成長與平均的奇蹟」,讓研究所得分配聞名的諾貝爾獎得主顧志耐(Simon Kuznets)教授頻頻造訪台灣。加上十大建設完成不久,各種硬體建設在亞洲居於前列,台灣人在國際上走路有風;國外台灣留學生在上課時,也都洋溢著自負的笑容。


雖然在80年代中期,台灣失業率跌到了四小龍的第3位,但在1991~95期間又恢復到最低的水準。到政黨輪替的2000年時,台灣失業率還是排亞洲四小龍的第3位,3.0%的失業率僅高於新加坡0.3%,遠優於韓國的4.4%和香港的5.0%。但在綠色執政下,失業率卻沒有「品質保證」隔年立刻到第2名,到2007年已惡化到和最高的最後一名差不多(只差0.1%);到二次政黨輪替的2008年終於到了第一高!


 


兩黨共業不究真相


 


事實上,20081~5月份的台灣平均失業率為3.8%,表現不僅遠遠落後新加坡的2.0%和韓國的3.0%,也落後失業率第二高的香港(3.3%)達到0.5%。馬政府在二次政黨輪替時拿到的其實已經是一個四小龍之末的「爛攤子」!而且,就是因為在綠色執政之下,無法在亞洲突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僵局,才讓全力簽署協定的新加坡和韓國在協定逐一生效後擴大了領先台灣的差距,讓現政府再努力也無法一夕之間扭轉劣勢。





今天,讓台灣失業率表現由四小龍「前列」惡化到「之末」的政黨,卻失憶地指摘對手;而對手卻也失憶地不知如何回應,也算是台灣奇蹟之一。其實,兩個政黨都執政過,要指摘別人之前先想想自己;兩黨之間有太多的「共業」是無法切割乾淨的。只是,兩個都不研究真相的政黨,在事實都搞不清楚的情況下卻想執政,民眾要寄望它們實在令人擔心。而如果學界也不管社會上的是非曲直,天天只想發表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話,我們的社會會有進步,台灣會有希望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愛擱發」是成功還是破滅?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6.30)

「愛擱發」是成功還是破滅?

國民兩黨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面陳述,攻擊對手不利的部分,一般民眾就像瞎子摸象一般,難窺全貌。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英文ECFA,俗稱「愛擱發」)在去年六月二十九日簽署迄今屆滿一年。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認為政府提出的數字很多是美化,和人民感受有差距。民進黨發言人陳其邁也認為ECFA「神話破滅」。而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則在報紙上大登廣告,宣稱「ECFA創造就業,提高薪資」,舉出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數據為證以外,還以「不實的恐嚇,不攻自破」來嚴峻駁斥!

 總統大選逐漸逼近,兩黨選戰越打越烈,雙方分別篩選對己方有利的數據來印證自己的觀點或政策,攻擊對方的弱點或績效,在民主政治之下是非常正常的。然而,如何觀察雙方的攻防、擁有自己的看法,不讓政治人物牽著鼻子走,也是身為現代國民應有的修為。

 基本上,陳發言人提出的「貧富差距達到七十五倍的歷史新高、失業率居亞洲四小龍最高、人民平均實質薪資回到十二年前水準」,以及陸委會宣稱的「今年五月失業率降到百分之四點二七,較九十九年底增加五點七萬就業人口;今年一至四月平均薪資五二五五元,較九十九年同期增加二五七元」都沒有錯;但如何解讀這些數據,很容易會回到刻意嚴苛或寬鬆的立場,而產生不同的結論!

 上面所說的「貧富差距」是用最高所得百分之五的家庭和最低百分之五的家庭來計算的,在經濟成長時擴大差距是很自然的,因為最上層家庭的賺錢能力當然優於最低層的。但是這個倍數的大小會看我們選擇比較的是高層和低層的百分之多少的家庭。國際社會通常會看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二十的家庭,因此倍數不會這麼極端,而台灣目前也沒有比二○○一年時更差。失業率高於香港、新加坡和韓國是事實。今年五月份台灣百分之四點三高於香港三點五、韓國三點二和新加坡一點九。但造成這種現象的正是綠色執政:二○○○年政黨輪替那年台灣失業率在四小龍居第二,到二○○七年已經和最差的香港只差百分之零點一,到二○○八年正式淪為最後一名,比前一名的香港還差零點六。國民黨接下的是這樣的爛攤子,民進黨怎麼好意思批評呢!

 換句話說,當兩黨都已經執過政後,很多政經發展其實已經成為「共業」,拿嚴格標準檢驗別人的同時,也會發現自己也好不了多少,仔細檢查之下還會發現自己在某些領域表現更差!回過頭來看看陸委會的宣傳,它的數據並沒有錯,但拿現在的數據和去年比較就是拿景氣復甦後的數據和谷底的數據比較,全世界不管是哪一個爛國家都可以得到「今天更好」的效果,這顯然是無法顯示執政能力、「沒有誠意」的比較。更重要的,是為何數據上景氣已經回升,但一般民眾到現在還無法感受到?各種民調數據不佳都和這個現象有高度的相關,這才是政府施政更應該著力的重點,但執政黨迄今卻只有小花招,沒有重大有效的政策!

 在野黨批評說政府原來說一旦簽署「愛擱發」就可以和其他國家簽署,已經完全跳票這點,這可以說對也可以說錯-和新加坡已經在談判,但是和其他國家幾乎沒有進展。未來若無法突破的原因可能是我國政府和產業都不願意開放市場競爭,而不是北京願不願意讓台灣去談判!

 台灣目前最悲哀的是:當政治上的兩造各持己見時,沒有一個公正客觀的第三方來指出雙方的錯誤和偏頗,指出適當和正確的認知才讓民眾的素質提升,對兩造提出適當的壓力,讓朝野都能持平地競爭,整個台灣也才能向上提升。兩個政黨執政時,都沒有能夠建構台灣的中道力量,使台灣難以擺脫這種惡性循環。而身為執政的一方,更有責任教育民眾,豁達地提供適當資訊並承認施政的失誤,謙卑地提出未來改進的方案,而不是極有效率地選擇一些有利數據迅速反擊對手。否則,實在像極了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當街扭打」的醜陋畫面!

 「愛擱發」迄今只有前菜,會成功還是破滅要看未來。但台灣人民和政府都應該在這個辯證的過程中學習成長,謙卑地提昇素質,台灣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出口競爭力還有提升空間 (台灣時報 專論 2011.6.25)

出口競爭力還有提升空間    杜震華

 去年我國經濟成長率達到百分之十點九,創下二十餘年來的新高。主要原因是出口和投資都恢復強烈成長的力道,促成國內景氣一片大好。尤其是出口,比起金融海嘯嚴重肆虐的前年成長了百分之三十五,被認為是景氣恢復的最大助力!

 然而,在如此亮麗的數字下,仔細觀察我國在全球各地的出口表現時,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存在著尋求改善的空間。從民國九十四年到九十九年(也就是西元二○○五到二年)的五年之間,在我國對全球出口成長百分之三十八之下,對於亞洲的出口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八,對南美洲也大幅提高了百分之六十五,對中東及近東也成長了百分之五十。然而相反地,對於北美洲的出口成長卻只有百分之八,對歐洲的出口成長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四,兩地的出口成長都顯著地低於總成長率。

 如果將時間拉長到十年的區間,也就是西元二○○○年到二年,我國對北美洲的出口竟然是負成長百分之九,對中美洲的成長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對歐洲也只成長了百分之二十四,三者都落後於對全球成長百分之八十五許多。由於各洲的經濟成長力道不同,競爭環境也有變化,特別是在自由貿易區協定大行其道之下,「貿易區域化」的趨勢明顯,台灣的競爭優勢受到衝擊,必然有不利的影響。然而,真正的原因為何,有必要深入研究以瞭解真情,才能夠對政下藥,獲得佳績。

 其實,近年來全球經濟的變化快速,過去戰亂年年的非洲地區近年來進步神速,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百分之六以上;印度這個擁有十一億人口的巨大的經濟體,其成長率也達到百分之六到八之間;東歐的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及羅馬尼亞等國目前都在大量外資湧進之下快速發展。對於這些地區的出口成長如果無法獲得大幅提昇,就顯示存在著某些問題,才無法「搭順風車」。

 一個可能的重要原因,是我國的貿易推廣機構,或者直接就點名「外貿協會」吧,沒有在這些快速成長的地區跟著設立適當的據點,來直接掌握當地的商機,提高我國的出口。以台灣身為全球第十五大左右的貿易國而言,外貿協會在全球只有三十個據點,其實過於「寒酸」。例如,整個中美和南美竟然都各只有一個據點(分別在墨西哥和巴西),而每一個據點都只有兩三個人,如何來提供足夠的商機和服務給台灣的企業?全日本僅有三個據點(東京、大阪、福岡),美國只有五個(邁阿密、舊金山、芝加哥、紐約、洛杉磯),全印度只有兩個(孟買及清奈),難怪這些地區的出口表現難以突破!

 此外,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沒有據點,巨大的印尼也只有一個據點,令人難以理解,在這些國家如何服務台灣出口所需。全中國大陸最近才開始派駐代表,而且全境只有約十個代表,也過於「克勤克儉」,難以應付市場需要。據說,南韓貿易振興會派駐在中國大陸的代表早就有幾十人,我們要如何和他們競爭?

 當然,要增加駐外據點就要花錢。然而,目前政府對於花錢而民眾眼睛看不到的事情都沒啥興趣。問題是,在全球化之下,這些投資是絕對必要的。而且,如果各國都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大環境下強化了貿易競爭力,我國還不願意增加駐外據點,未來只有產生挨打、停滯的後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足夠駐外貿易單位的貿易是困難重重的,特別是在「貿易區域化」的大環境之下。經濟部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並努力尋求改善,我國對外貿易的前景才可能樂觀!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副教授、台大農經系學士、經濟學博士)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愛台灣與國際觀 (台灣時報 專論 2011.6.18)

愛台灣與國際觀   杜震華 

 在台灣,因為政黨競爭的程度非常激烈,各方人馬言必稱「愛台灣」,甚至要比賽誰是真的愛台灣、誰愛台灣更多,搞得民眾經常一頭霧水,不知誰是真心、誰是假意!

 然而,在愛台灣的口號之下,還是要檢驗實際的作為,以及對台灣的影響,才能夠分辨甚麼樣的做法是真的愛台,甚麼樣的做法可能害台。只是,檢驗的方法經常並不容易,民眾的知識水準也沒有高到可以理解精微的檢驗方法,乃至於各方人馬各擁群眾,互噴口水或謾罵,不僅擾亂了一般人民的生活寧靜,也讓社會的進步緩慢不前。

 其實,如果是一個真正愛台灣的人,對於政策的所作所為應該是沒有預設立場的。對於錯誤或有問題的做法,當然可以加以批判;但如果政策是對的或是大體值得肯定的,在讚賞之下應該加以肯定,如果對執政者沒有好感至少也應該保持沉默。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台灣媒體,卻幾乎全部是政黨惡鬥的場景。不管執政黨的政策好壞,反對黨一定加以批判,連不錯的政策也要挑點小毛病,甚至造個稻草人來加以狠狠地批鬥一番,才表示忠於自己的政黨。而政黨的領袖也礙於「自己人」的情面,不忍加以苛責,助長了這種情況!這種現象不是哪一個政黨的專利,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已經成為惡性循環。

 於是乎,政黨一面倒地對立、批鬥。媒體為了增加閱聽人的生意經更擴大報導、激化。政府的效能不足,使得部分批判得以證實。大多數民眾的知識程度不足,難以分辨是非,使得台灣人民心頭鬱卒無比。加上中國大陸玩弄兩面手法,一面宣稱「讓利」但又一面「打壓」台灣,更讓我們心悶與不平。為何心存善良、認真打拼的台灣人,會受到政客的玩弄和大陸的「欺負」!

 只是,這種現況是暫時無法改變的,要提升台灣整體的人民素質,讓政客和投機分子無法利用人民的無知獲利,在兩岸間和世界上受到別人的尊敬與重視,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世界不可能一夕之間改變,進步也不會一步到位。唯有不斷的努力、持續地提升,日久才會看到進步的軌跡。三十年前的台灣,上車時爭先恐後、推擠搶位的景況和今天的中國大陸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如果有足夠的座位和規劃良好的排隊維護制度,就可以早日解決許多問題。因此,人的素質加上好的制度設施才是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但是,提升人的素質較慢,了解有甚麼好的制度和設施卻可以提早解決許多問題。這就需要對於世界的現況、趨勢有所了解。許多愛台灣、善良而純樸的一般人民,沒有足夠的世界知識,而政客們也不願意提供他們了解世界的機會,只想利用他們的「無知」來灌輸一些對自己有利的偏見。這雖然是台灣許多問題的來源,但是民眾自己也必須承擔部分責任。在一個全球化、資訊化的環境中,自己有責任吸收最多的新知,建立足以判斷是非的能力,才能夠避免被充滿意識形態的政客俘虜和利用!

 舉個最簡單的案例,當我們看到有人要推動「教育國際化」,要開放外國到台灣來設立外國大學分校時,立刻會有許多「利害相關人」跳出來反對,舉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同樣的,當政府要開放外國律 師或 醫師可以來報考國內律 師或 醫師執照時,同樣有一大堆人跳出來反對。其實原因很簡單,開放會愛來競爭,影響到某些人既有的利益。而一個沒有擔當的政府只要有反對聲浪,就繼續現狀地保護既得利益者。久而久之就落後在其他不斷開放、持續進步的國家之後。以教育而言,目前東亞各國除了最落後的緬甸等幾個國家,幾乎都有外國著名大學的分校,帶來良好的競爭和學生們更多的選擇機會,甚至讓高等教育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出口」大量的教育服務,獲取大量的出口收入、透過外國畢業生擴大境外的影響力和捐款!而在號稱教育先進的台灣,竟然連一所外國分校也沒有,連對岸都不如。

 人人都宣稱愛台灣,但要具有國際觀、了解世界脈動和台灣長遠利益的,才能達成愛台灣的效果! (作者為台大國家發展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博士)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美國商會也拿鏡子照照美國 (蘋果日報 論壇 2011.6.14)

美國商會也拿鏡子照照美國(杜震華)


 


2011 0614


 


美國商會日前提出「2011台灣白皮書」,其中肯定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和降稅等措施;但同時也提醒台灣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有風險,應平衡發展對外經貿關係。


 


我們感謝投資台灣的美國夥伴們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但對於「提醒」台灣「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憂慮,則有不同的看法。





「依賴」一個市場是否會造成問題,要以動態的觀點來評估,不是看到表面的出口數據提高了,就認為「依賴」升高而「風險」也跟著提高。如果從一個成長快速而且「穩定」的市場獲得更多的商機,得以擺脫其他成長緩慢而且「不穩定」的市場,來獲得出口更穩定成長的效果時,這種對於「巨大」而「穩定」市場的依賴,其實是降低風險的作法。



由過去兩、三年全球金融海嘯的經驗看來,歐美市場的不穩定性遠遠超過了中國大陸市場,往中國大陸市場提高依賴,正是台灣得以加速擺脫蕭條的重大因素;以此現象來「提醒」或「非難」台灣友人,並不是睿智的作為!

 


美亦依賴加國市場


 


以美國自己來說,以一個全球性的經濟霸主,居然有2成出口集中在僅有3千萬人口的加拿大,難道沒有「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問題?美國難道就不會擔心嗎?
反過來看,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的商品出口依賴都達到8成,美國曾經要它們分散市場來「降低風險」嗎?美國可能會說不必,因為美國市場穩定、沒有風險。但就算過去如此,今天還能這麼說嗎?誰能保證5年內美國不會再次爆發金融風暴?反過來看,大概已經沒幾個人會認為中國市場5年內會「崩潰」吧!





比較中國周邊的國家,2009年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出口依賴度是16%,日本是20%,韓國是27%;如果美國人不認為這些是過度依賴,則以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量和文化同質性,42%的出口依賴算是過度嗎?如果是,那加拿大和墨西哥出口80%到美國又該如何看待?



沒錯,兩岸間情況和美加或美墨不同,可能存在著「政治風險」。然而,政治風險也是可以控制和預測的,它不會一夕間產生巨變,而且也可以有對策;兩岸的政治情勢迄今都是美國「樂見」而且在「掌控」之中的。既不和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又不出售先進武器給台灣,又要台灣和對岸和平相處,美國在中東出兵還要台灣分攤費用,現在又告誡台灣不要太依賴中國大陸,否則會有風險,這難道不是一個錯亂而無理的要求──即使是個「善意」的建議?



台灣有眾多高素質的官員和專家,大部分都在美國拿到高等學位,幾乎成了美國的「思維殖民地」──美國人懂的台灣人當然也懂。

 


勿過度關注我貿易


 


除了反映美國商業的需要讓台灣參考以外,美國商會沒有必要對台灣的經貿政策過於說教。如果真的擔心台灣的「風險」,希望提高對「非中國」或美國的經濟依賴度,那麼就請敦促美國行政部門,早日和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吧!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塑化劑事件對台灣經濟的影響與教訓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6.12)

塑化劑事件對台灣經濟的影響與教訓

塑化劑的衝擊,打擊台灣民眾的信心,重創台灣經濟,「台灣美食」的招牌瀕臨瓦解,政府不可不慎。

 從 五月二十三日 衛生署召開記者會,公開說明有不肖業者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加入致癌物質「塑化劑」,嚴重影響國人健康以來,到 六月八日 已經有九百六十一種飲料和食品被檢出含有塑化劑,不得販賣和食用。案情雖然在繼續發展之中,但國人已經有如驚弓之鳥,大多數人對於市售飲料和含有人工添加物的食品都有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疑慮!

 雖然風暴持續在進行之中,造成的傷害和如何求償也還未完全確定,但是事件公開迄今已經兩周,我們應該可以做個初步探討,推測這場塑化劑風暴究竟會對台灣經濟產生何種影響?台灣的食品飲料產業是否會從此一蹶不振?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是否也可以從這場風暴中學到教訓,將「危機」化為「轉機」?

 受到這場風暴最直接的影響,是社會大眾對於飲料的食用感到畏懼,大量減少對飲料的消費。以民國九十五年主計處工商普查的資料為準,「非酒精飲料」的年生產增值(非銷售值)為三百二十億元,而風暴公開時已在五月下旬,如果風暴影響到後半年多的飲料生產完全停頓,按比例推算的最大影響值為一百九十億元。然而,實際上摻用了塑化劑必須下架的飲料可能只有十分之一,依此估計業者的損失就會在二十億元上下。而如果廠商迅速汰換新產品來建立消費者信心,讓生產早日恢復,那麼損失就會顯著少於二十億元。雖然飲料以外的食品和少數藥品也受到影響,但其項目和消費量相對有限。

 另外一項可能顯著的經濟影響,是諸多受害者經由求償的行動,對廠商取得的賠償金。由於直接受害的證據不易取得,就算政府願意協助受害者進行「集體求償」,在目前台灣法治的發展階段看來,不太可能會有巨大的直接賠償。有可能在協商之後由相關廠商提出某種金額來成立一個基金會,對能夠顯示直接受害者進行某整程度的補償。依照過去經驗,台灣是不太容易讓潛在受害者滿意的。另外,台灣一年出口的非酒精飲料大約一億美元,麵包、蛋糕、餅乾等食品也有八千萬美元,兩者多少會受到塑化劑事件的影響。但由於事件基本上已經逐漸控制下來,影響也不會太大。

 比較難以論斷的,是多年來飲料和食品摻進塑化劑的結果,對國人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如何評估其損失?其困難處在於不知有多少「生命」是受害於塑化劑而死亡,而每一條人命又值多少金錢?而受到塑化劑影響的男女,生殖系統遭到損壞的負面衝擊會值多少損失?在這些問題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前,要評估塑化劑對台灣的衝擊其實都顯得困難。

 而塑化劑風暴對台灣的經濟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對台灣正在營造「美食之都」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原來台北市準備在明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台北市被認定為世界的「美食之都」,如今受到衝擊可能會使該事受到延宕。而這當然也會連帶影響到推廣各國旅客來台觀光的效益。同樣的訴求,其實是台灣想在開放陸客自由行時大力推銷台灣的賣點,如今「台灣美食」已經不再是「品質保證」的標示,其「商標」的損失將難以估計。這不僅衝擊到諸多正在世界各地推廣台灣美食的店家(如鼎泰豐、八十五度C等),而且連在倫敦開賣台灣珍珠奶茶的外國店家也受到無端衝擊。同理,許許多多在台灣從事飲料相關事業的業者,也會因為生意變差而受到間接的影響!

 然而,如果政府和企業應變得宜,讓風暴快速消弭。並藉此機會建立起更嚴謹的食品檢驗機制,重新擦亮台灣美食和MIT(台灣製造)的金字招牌的話,危機反而可以成為轉機,讓未來的台灣食品讓國內外人士更加地信賴。如果真能如此,則塑化劑風暴就真的是「短空長多」,反而可以讓台灣美食建立更紮實的基礎,不是嗎?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對日貿易必須嚴肅以對 (台灣時報 專論 2011.6.11)

對日貿易必須嚴肅以對    杜震華

 去年(二)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大幅回升:出口年增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四點八,進口年增率更達到百分之四十四點二,貿易盈餘兩百三十二億美元,讓經濟成長率創下二十多年來的新高百分之十點八二。在如此亮麗的數據表現下,是否已經沒有改善的空間呢?答案當然不是。如果我們深入這些數據研析,還是會找到一些值得思索,謀求改善的地方。對日貿易情況的長期惡化就是一個案例,值得大家注意並謀求改進之道。

 雖然在中國崛起之後,超越了過去的美國和日本,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但是日本在台灣的貿易對象中,還是名列第三的出口市場,也是最大的進口市場,以及台灣最大的貿易赤字來源。去年的貿易赤字達到三百三十九億美元,侵蝕掉不少的貿易盈餘。因此,如何平衡台日貿易逆差,幾十年來都是台灣朝野關切的重大經貿問題。近年來因為貿易持續產生盈餘,而且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激增,使得國人不太注意對日貿易的問題。然而,上述的對日貿易問題其實持續存在,不宜完全不去了解和改進。

 去年對日貿易的數據資料,再次顯示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迄今卻沒有任何政府部門或研究機構對此提出任何看法和解決之道,令人覺得相當納悶。問題何在?在出口表現提升百分之三十四點八的佳績之下,對日出口卻只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四。大家可能會覺得這還是增加,只是沒有增加那麼多罷了,值得大驚小怪嗎?

 沒錯,如果是單一的年度問題,我們當然不會特別介意,但是這個現象至少已經存在十五年以上,也就是我國對日出口的成長率長期落後在整體或是對東亞主要國家的出口成長率之下,因此雖然我國整體出口表現不錯,但對日本的表現卻呈現墊底的狀況。過去十五年間(一九九六)我國對東亞十一個主要的經濟體出口成長了百分之兩百二十,最高的是對越南的百分之六百四十,其次是對中國大陸的百分之三百三十和對南韓的三百一十五,但是對日本出口卻僅僅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不到。十五年前出口是一百三十億美元,去年只不過是一百八十億美元,十五年的時間只增加五十億美元!

 仔細觀察去年出口大幅成長之下,對日出口的不少產業卻都是小幅成長,甚至還有負成長的產業。例如在四位碼分類之下排名相當前面的高科技的儲存裝置、印刷電路、自動資料處理機、其他塑膠製品、其他家具等產品的出口成長都沒有明顯超過百分之十,而平板玻璃、電話機、電音響及視覺信號器具都呈現一成到四成不等的跌幅,而且這些項目的出口金額都在數億美元以上,當然會造成影響。其原因是因為我國的技術落後被其他國家超越,還是日本和其他國家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陸續生效造成我國的出口價格缺乏競爭力,還是日本消費者的嗜好改變,我國政府相關機構和研究智庫不宜毫無研究和解決之道,坐視這種現象年復一年地發生之後,導致對日貿易失衡的現象持續無法解決。

 如果從日本的進口因為需要其高科技的元件而無法減少,我們可以理解這種需要。但是對日本出口成長的遲滯,不僅低於我國整體出口的成長,甚至低於日本本身對這些產品進口增加的速度,這當然表示我國和其他競爭對手相對競爭力的下降,必須設立研究項目好好發掘真相,並擬定計畫好好突破才行。

 這一個課題涉及的機構包括經建會、經濟部、國貿局、研究機構、駐日經貿單位。企盼行政院高度重視,並藉此機會進行產業升級的努力,以突破日本市場做為我國突破貿易現狀的標竿!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假日農夫可活化農地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1.6.6)

假日農夫可活化農地(杜震華)


 


2011 0606


 


原來是破壞生殖系統、「少子化」重大幫兇的「塑化劑」默默毒害了國人多年,近日在「潘朵拉的盒子」被意外掀開之後,引爆了滿山遍野的地雷:大小食品飲料和製藥廠商紛紛中箭落馬,連獲得政府GMP(優良製造產品)認證的產品,和國營企業的模範產品也紛紛淪陷,導致國人目前對混合了添加物的飲料和食品杯弓蛇影,有如驚弓之鳥。


 


再加上三不五時就發現蔬菜、水果和稻米被使用過量農藥、被各種重金屬污染、被注射各種過量荷爾蒙和抗生素……,民眾對於「食的安全」幾乎已經到了「毫無信心」的地步!



在這種大環境下,「有機農業」或「無毒農業」大行其道;凡是冠上這些名號的產品,立刻產生「鯉魚躍龍門」的高價效果!但是,在電視上看到各種「化學香精」混合出來的各種「無果果汁」奇觀之後,會相信「有機」和「無毒」產品是「貨真價實」的消費者恐怕也會越來越少。也許,只有「自給自足」的食品才能讓許多消費者安心使用。在這種需求之下,產生了「休閒農地出租」的商機;特別是在農業生產利潤偏低,台灣又在加入世貿組織必須進口稻米導致大量農地休耕之下,存在著大量可以滿足這種需求的休耕農地!



在概念上,如果能夠集合一些相鄰的休耕農地,經過集體整理改造,成為擁有相關配套的一畦畦農地,出租給都會地區的市民──周末由這些都會「農民」開車前來耕鋤勞動、享受一下農耕樂趣,種植一些自用的蔬菜水果,平日由地主農民幫忙照顧施肥、灌溉、除草,地主農民收取農地租金和各種服務費用,就可以讓都會居民成為「假日型農夫」、享受農村的休閒樂趣,同時讓地主農民改行進入服務業、成為不必承擔收穫風險的「服務型農夫」──都會和鄉村再次結合,農業轉型變成了服務業!


 


風險轉嫁給承租者


 


關鍵在於這種服務型農業的「所得」是否能塑造轉型誘因?我們約略估計一下地主農夫的可能獲利狀況:如果擁有 一公頃 農地,將這3000土地保留1000建立各種配套(停車場、壟間小路、工具肥料間等),其餘2000分隔為20個單位,每單位100,可以出租給20個假日農夫(家庭)。每個單位每月租金1500元,一個月的租金收入就有3萬元;如果農地整理為溫室型,可以提高收費到2000元,月租金就達到4萬元。比起原來的休耕補貼一年9萬元(一年兩期,每期45,還沒扣除維持休耕狀態的翻土成本),這樣的收入(一年36萬或48萬元)遠遠高於休耕選擇,而必須提供的服務有限,主要是在於周末提供客戶耕作諮詢,平日服務相對輕鬆。專業農民最擔心的各種災害、價格暴跌等風險全部轉給承租戶,「服務型農夫」安安心心成為擁有穩定收益的「服務從業人員」,還可以繼續其兼業的生活型態。



當然,農地的位置和交通涉及商機之大小;不管是否為休耕農地,這都是部分農地轉型的新選擇,《亞洲週刊》早已專題介紹莫斯科都會周邊的盛行狀況,台灣目前應該是「萬事俱備」,只欠政策推動的東風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台歐貿易協定是平衡ECFA的有效途徑 (台灣時報 專論 2011.6.4)

台歐貿易協定是平衡ECFA的有效途徑    杜震華

 馬英九總統日前接見英國國會議員訪華團時,提到英國外交官員向國會提出的報告中列出了包括台灣在內的十八個經濟體,將增派外交人員來強化關係一事表示歡迎,也希望有機會和歐盟探討TEM(貿易提升措施)來開創台英貿易新局。馬總統進一步指出,在英國提供台灣人民免簽證待遇後,台灣赴英訪客增加了一點五倍,而台灣和英國的貿易也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雙方關係可以樂觀期待。我們肯定總統的看法,也盼望政府再接再厲,在由ECFA走向世界的同時,也嘗試由歐盟走向世界、再走進中國!

 許多國人其實並不清楚何謂「貿易提升措施」(trade enhancement measures, TEM),也不了解這個措施對我國的貿易會有何影響。其實,台灣歐洲商會在二○○八年就向歐盟提出了一份建言書,要求歐盟和台灣簽署一份「貿易提升措施」(TEM),該「措施」的內涵相當於自由貿易協定。之所以不直接稱為「自由貿易協定」可能是要避免對岸干擾,因為北京一直認為「自由貿易協定」屬於「國與國」之間的條約,而在不承認中華民國主權的態度下,不願意見到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和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因此,歐洲商會當時要求歐盟和台灣簽署的協定就出現這個沒聽過的「措施」,其內涵其實等於一般「自由貿易協定」!

 歐洲商會當時希望在台歐「貿易提升措施」之下,可以和台灣消除彼此的關稅貿易障礙,特別是在紡織品、電子器材、汽車、機械、工程和服務業等的保護壁壘。商會也希望能對貿易補貼或不公平貿易、農業爭執等設立解決程序。當時,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就台歐自由貿易協定的效果進行研究。而歐洲商會也委託哥本哈根經濟研究院完成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中肯定歐盟將因此獲利二十億歐元,而台灣也會獲利三十八億歐元,雙方也將獲得新增工作機會,研究報告在當年底的「台歐投資經貿論壇」中發表。

 只是,如此樂觀的研究報告卻沒有後續的諮商跟隨。一個可能的原因,當然是北京使出渾身解數來杯葛它落實為台歐之間的正式貿易協定。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由於韓國態度十分積極,且韓國沒有類似兩岸之間的複雜關係,經濟體的規模又顯著大過台灣,簽署的成效會大於和台灣的,因此吸引歐盟和其全力進行諮商,台灣只有被晾在一邊!

如今,韓歐自由貿易協定已經在兩邊被批准,七月開始生效,對台灣的衝擊官方和民間都有所體認。中華經濟研究院日前表示,台灣出口歐盟的產品已有百分之五十二屬於免關稅,不會受到影響。但是有百分之二十五必須交付百分之二點五到五,將受到高低不等的影響,其總出口金額為一百四十六億美元,集中在機械、化學、塑膠和紡織業。除此以外,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在韓歐自由貿易之下,加上韓日中的自由貿易協定將在明年全力衝刺。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歐盟的廠商可能會完全放棄投資台灣,會選擇韓國做為他們在亞洲的據點!

只是,在兩岸已經簽署ECFA,而後續的貿易協議也正在協商之下,的確是個好的時機邀請歐盟和台灣協商自由貿易協定,或是等同於自貿協定的「貿易提升措施」,因為在台灣投資將可免關稅將產品出口對岸,而歐盟高級服務業也可以利用台灣平台赴中國開拓市場,不必等候中國和歐盟簽署協定。另外,歐盟相對上比較不會受到北京的制約,只要在經濟上能夠說服歐盟,應該就可以獲得機會展開諮商。只是,這樣的動作必須要快,如果兩岸後續諮商動作緩慢,或歐盟遲遲無法展開對台灣的諮商,那麼台灣相對於韓國的競爭優勢的確會一步步地流失,因為絕大部份歐盟的韓國課稅商品將在五年內調降為零關稅。

 只是在歐盟內部,較有影響力的國家應該是法國和德國。因此,要推動台歐「貿易提升措施」,除了英國以外,必須爭取法國和德國的大力支持,才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應該訓令駐歐盟國家的所有成員全力啟動衝刺,來力爭「措施」的早日實現。如此,「由歐盟走向世界,由世界走入中國」也許是平衡ECFA的一大機會!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副教授、台大農經系學士、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