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如何實現幸福經濟 之二 (台大校友會演講大綱 2008.5.31)


圖表 5-3  各種因素對快樂的影響



                                                                                                    快樂減少 (%)


                                                                                                   


財務狀況


  家庭收入減少1/3                                                                          2


家庭關係


  離婚 (與結婚比較)                                                                  5


  分居 (與結婚比較)                                                                  8


  喪偶 (與結婚比較)                                                                  4


從未結婚 (與結婚比較)                                                          4.5


同居 (與結婚比較)                                                                  2


工作


  失業 (與在職比較)                                                                   6


  工作不穩定 (與工作穩定比較)                                               3


  失業率提高十個百分點                                                                 3


社區和朋友


  「普遍來說,人們是可以信任的」


   表示同意的公民數降低五十個百分點                                       1.5


健康


  主觀健康降低一分 (採用五等級尺度評量)                           6


個人自由


  政府品質


    1995年白俄羅斯與1995年匈牙利比較                                  5


 


個人價值


  「上帝在我的生命中很重要」



   對此你認為否與認為是比較                                                       3.5



 


 


哪裡出了問題?


。不利的趨勢:


1.   家庭破碎



圖表6.1 家庭問題



                                         每年離婚數            非婚生子                單親家庭


                                         (占結婚對數            (全部出生率            (占所有家庭



                                          的百分比)              的百分比)              的百分比)



美國


1960                                          0.9                            5                              9


2000                                          1.9                            33                             27


-----------------------------------------------------------------------------------------------------------


英國


1960                                         0.2                           5                              6



2000                                         1.3                           40                            21



 


2.   犯罪增加


19501980年,在美國和英國的所有主要犯罪-暴力、詐欺、搶劫、偷車、及其他盜竊與犯罪傷害全部成長。美國上升了300%,英國上升了500%


3.   信任降低


  。認為社區內大部分的人都可以信賴的比例,1959年英國為56%1998降到30%;美國也從1960年的56%降到33%


  。越來越少美國人參加朋友或家人所組成的團體-無論是運動、政治、社會服務、宗教或一般種族團體。越來越多的人自己行動,連打保齡球也是。


  。為何如此?三種變化:


    性別角色


1950年美國有20%女性外出工作,現在超過70%。母職對女人不再足夠,妻子現在同時是受薪階級,也是家庭工作者,帶來更多壓力。


。男人覺得受到妻子較少的關注,發生不滿的可能性大增。妻子有收入後,也較願意考慮以離婚收場。


    生育控制的技術革命使婚前性行為較易被人接受;婚外關係變得安全許多,引誘婚外關係的複雜化,使離婚機會變高。


    女性謀生機會增加,離婚不會使經濟陷入困境。離婚的法律程序也變得容易。


    電視:


 。電視在1960年代以後無限開拓了人類的生活經驗,改變了時間的使用方式。


    社交生活:


    。一個典型英國人每天看3.5小時的電視,一周約24小時,一生看電視的時間會超過上班時間。美國也類似。大部分歐洲國家稍低,但也有每天2.5小時。


    看電視時間主要佔用了社交的時間,運動也減少了。


    暴力與性:


    。時下電視節目包含了比真實生活中更多暴力和不合法的性關係,造成常看電視的人會認為,現實生活的犯罪和不合法的性關係比實際上多。他們對這些事件變得麻木,更願意讓自己習慣那種情況。電視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家庭和社區生活崩解、犯罪增加。


    財富與美貌:


    。電視影響我們評斷自己收入和配偶相貌和身材的標準。看越多電視,越容易高估其他人優渥的生活,對自己收入的平價越低,過得越不快樂。看電視也導致對自己的身材,或對另一半感到不滿。


    。電視對老人和虛弱的人卻是個福音,連結了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但又製造不滿足、瓦解社區生活。


    道德與精神價值


    。現代大部分人認為,道德是人類為應付群居生活所創造出來的產物,不再認為道德原則是以最後審判的威脅為基礎的神聖罰則。


    。越來越多年輕人對一些人應享有的尊敬也不當一回事,包括教師、警察、甚至父母。


    。西方正統基督教沒落之後,社會穩定度崩解,留下道德真空。達爾文的「物競天擇」(natural selection) 和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 成為最重要的兩個觀念 生存第一、自私無罪


 


我們能追求共同利益嗎?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行為良好會使人感受很好,核磁共振攝影顯示做對的事會產生快樂。美德本身就有回報


。有強烈道德感的人會過得比其他人好,包括經濟面。由於他們比較值得信賴,會得到較多機會負擔責任。因為值得信賴的人很容易讓人由其行為中分辨出來,為他們帶來好機會。


共同的困境是產生合作的最佳途徑。對聲譽及贊同的渴望、對公平的認知,都會導致更大範圍的合作,使每一個人受惠。


。大多數人都有道德感,可以抽離個人利益,考量對整體有益的作法;擴展其團體,涵蓋整個人類的利益。


 


最大的快樂,這個目標對嗎?


。人們通常設定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快樂就來自於擁有難度夠但仍然可能被完成的目標。目標讓人生有了意義。


。一個快樂的社會必須建立在兩項基礎上:第一,對他人給予最大的同情;第二,最堅強的公平道德原則。若能樂於見到他人的幸福,則所有人都可以變得更快樂。聖經說:「施比受更有福。」事實上兩者都獲利。


。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哲學家邊沁 (Jeremy Bentham) 認為,最好的社會就是其中的公民最快樂的社會。最好的政策就是能產生最大快樂的政策。最道德的行為就是能對所有會受其影響的人帶來最大快樂的行為,這稱為「最大快樂原則」(The 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


。假設一個新政策會影響兩個人,會讓一位快樂的人更快樂,讓不幸的人更不快樂;如果快樂的人獲得的好處大於悲慘的人失去的好處,邊沁就會贊成這個政策。


。但如果「快樂」必須對不同快樂程度的人施以不同的權數時,就會得到一種結論:減少痛苦比創造極度快樂更為重要


 


經濟學能提供解釋嗎?


。五項關於人類天性的主要特徵:


1.      不平等 額外收入對窮人的重要性比對有錢人大。


2.      外部效果 不只有透過交易的管道,其他人也會間接影響我們。


3.      價值觀 我們的規範和價值觀會受外部影響而改變。


4.      損失趨避 我們厭惡損失比重視獲利更甚。


5.      行為不一致 我們的行為在很多方面都不一致。


   外部效果


 收入 - 若其他人收入增加,我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度就會下降。


 工作 - 若我的朋友獲得績效獎金,我會覺得自己也應該得到一份。


 家庭生活 - 若離婚變得更普遍,我會覺得比較沒有安全感。


 社區 - 若一群隨時會變動的人搬進我的社區,我會覺得自己可能被搶劫。


 健康 - 若我的社區裡形成更多社會網絡,我會比較不容易感到沮喪。


 自由 - 若人們無法暢所欲言,我會覺得很乏力。


 價值觀 - 若其他人變得更自私,我覺得生活就會變得更困難。


。經濟學家傾向認定價值觀是普世一同的,不會改變;人們行為上的改變可以全然用收入的改變或其他項目的成本變化來解釋。


。但這無法說明人類所有的行為:流行會改變,道德標準也會變化。更重要的是,它也無法解釋快樂。若一個人可以買到和父母親相同的生活水準,不能假定他會感受到相同的快樂;通常他可能會變得更不快樂,因為他想要更好的生活水準。


。依照「利他主義」,人們越關心其他人,社會可能變得更快樂。若經濟學家過份讚揚自私可以達到的成功,那麼他們就不太可能提倡一個快樂的社會


。人們厭惡損失勝過重視一筆相同數額的獲利,這在考慮經濟改革時格外重要。就算組織重整有助於整體平均表現,但它對失敗者的影響使得重整造成的不幸比除去的還多。政治人物對這些議題通常比經濟學家還要敏感,因為他們對人性瞭解更多。


。若改革的效益可以持續幾年,則少數人的短期痛苦也許可以換來多數人長期的效益;但如果改革後不久又發生另一次的改革,那麼效益就不會發生。必須質疑不斷改革的政策,它包含了重複的損失,該找到可以持久的政策。


。人們無法預測未來的感受,造成了毒癮、酒癮、煙癮、賭癮等問題的不快樂。


。人們低估真正糟糕的事情發生時的嚴重性。經常願意冒巨大損失的風險來避免較小的損失發生的必然性。也傾向於誇大很小的可能性。


。關於人類天性的經濟學模式還太有限,它必須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知識結合才能畢其功。


。例如,更高的社區流動性能增加收入,所以經濟學家贊成流動性;但它可能瓦解家庭生活街道上的安全,也可能改變我們的價值觀,需要彼此交互衡量;不同領域的專家必須集思廣益


學術界需要革命,因為每一門社會科學都試圖理解快樂的成因。政府也需要革命快樂應成為政策目標國民快樂的提升應能被評量和分析,與國民生產毛額的成長合併研究。


 


如何改善永無休止的競爭?


「地位競賽」是人類之間的「零和遊戲」,自己的成功造成別人失敗。


「消費至上」必須犧牲其他事物(家庭生活、休閒等)來完成。


。課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