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中國台商困境與出路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1.31)

中國台商的困境與出路

│中國工資飆升及勞動合同法是西進台商的夢魘,政府應該積極改善台灣投資環境好讓台商回流。

 根據媒體報導,中國沿海省分在過完農曆年之後,將產生新一波的「缺工潮」,形成沿海台商的最新夢魘,屆時如果不是因為缺工而被迫減產,就必須調高薪資來搶人應付訂單。無論是何種情況,在中國的台商面臨的困境,值得吾人關注,如果台商無以為繼,對台灣產生不利影響,恐怕也非吾人所樂見。

 事實上,中國台商面臨經營環境惡化的情況,已經存在好幾年了。除了因為經濟發展速度快而產生的工資飛漲以外,前年中國政府調降出口退稅額度和頒佈了新的勞動合同法,提高對勞工權益保障之後,台商面臨的經營環境就有如王老五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如今,沿海省市在「鴻海效應」衝擊,以及通貨膨脹率高漲的情況下,最低工資率一年漲個百分之二十已成為常態,使得台商叫苦連天、憂心如焚。

 面臨這種困境的沿海台商有幾種選擇:一是往中國內地遷移,以內地較低的工資來降低勞動成本;二是產業升級,以更高的利潤來應付提高的勞動成本;三是往東南亞,特別是越南遷移,來降低勞動和土地成本;四是「遠走高飛」,到非洲等勞動成本更為低廉的地方尋求活路;五是遷回台灣,以穩定的投資環境來抵銷勞動成本較高的劣勢。而如果這些途徑都無法解決困難的話,大概就只有「莎喲啦啦」,「金盆洗手」│不幹了。

 然而,上述的「選擇」卻沒有一項是簡單的:移往中國內地雖然勞動成本較低,但是提升的運輸費用和各種投資和經營障礙普遍高於沿海地區-除非是如鴻海之類的大型企業,難以獲得地方政府的重視和額外的補貼優惠,因此除非是服務業,一般製造業的眾多台商其實並不看好內遷。其次,產業升級固然可以用較高利潤來應付高工資,但是產業升級如果容易的話,這些企業當年就不需要離鄉背井到中國尋求活路了!其三,雖然越南的工資和土地可能更低,但語言文化的差異更大,投資的困難度和經營的風險更高於中國,而且也還是會面臨投資環境逐年惡化的問題。

 非洲情勢近年來的確穩定了不少,經濟成長顯著提升,是有可能成為勞力密集產業投資的新選擇。然而非洲一般對勞工的保障都高於亞洲,而且地理位置真的是「天涯海角」,一旦出狀況可是求助無門,幾乎只能聽天由命,要目前的台商前往投資,真的需要特殊的勇氣!其五,要「回歸祖國」│台灣打拚,工資和中國的差異還是很大│兩萬元台幣到底還是五千元的四倍!而且如果今天要回台灣,那麼當年何需跨越海峽?這種心理障礙可能更高於經濟障礙。最後,真的要洗手不幹,那麼幾十年累積的經營訣竅和市場網絡是否就要付諸流水?

 雖然台商當年因轉進大陸而讓台灣面臨了失業率提高的困境,而且這些年來的利潤也沒有對台灣繳稅,本不值得台灣加以照顧。但台商到底還是台灣的國民,其面臨困境時最終可能還是會牽連到台灣,甚至以台灣的資產來填補其損失,因此對台商的困難完全不加以理會對台灣也不是好事,所以我們認為政府在能力範圍之內,還是應該為這些面臨困境的台商設法解決困難。

 上述的幾個選項,雖說每一種都有其困難之處,但政府還是可以有著力之處。例如,規劃已久的「自由貿易區」一直因為無法使用和本國勞基法脫勾的外勞而成效不彰,其實既然是「境內關外」,當然可以和本國法規脫勾處理,只要搭配本國勞工(例如一比一)使用,就可以大幅降低台商的勞工使用成本,並促進本地勞工的就業機會。而在越南和非洲的邦交國都可以由經濟部主導成立台商園區,透過政府談判爭取更有利的投資環境,降低台商的投資和經營風險。而在中國內遷的台商,也可以透過台灣各種公協會協調中國地方政府,提供由台灣公協會自主管理的中小企業園區來降低額外的經營成本,另外透過兩岸諮商來提供它們更好的投資保障和爭端解決機制,讓內遷的台商無後顧之憂地打拚事業。

 總之,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應該放任台商在中國投資環境惡化之下自生自滅,在協助其解決投資和經營問題之下,直接和間接的利益將會「迴向」台灣本身!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長照政策必須妥善規劃 不宜短視近利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1.24)

長照政策必須妥善規劃 不宜短視近利

│外勞政策是要補充本勞的不足,不是要取代本勞,政策的訂定是要通盤考慮,不能為個案服務。

 紅十字總會會長陳長文律師近日為文,希望將外籍看護得在台灣工作的時間上限由九年延長到十二年後,引發了社會的一番討論。我們認為這個問題相當複雜,解決的方式也不是單純的「可以」或「不可以」就能解決,立法諸公應該發揮智慧,讓長照政策成為長期妥善的政策,而不只是解決少數案例的方案!

 其實,從「就業服務法」在民國八十一年通過迄今,外籍勞工和幫傭可以在台灣工作的期限已經由最初的三年(二年加上延長一年)逐步延長到目前的九年(三年加上兩次延長三年);隨著台灣企業和人民日益依賴外籍勞工和幫傭,這種要求「延長」的呼聲從未停止,甚至有要求完全取消時限的。但是,不管是逐次延長期限或是取消期限,都會產生國內的長期照顧制度無法有效發展,甚至產生對國內就業產生替代,提高失業率的疑慮,因此反對的聲浪當然也相當龐大,讓立法院難以抉擇,也讓支持和反對的團體經常針鋒相對、形成拉距。

 陳長文律師是國內著名的人物,不管是喜歡或質疑其平日的言行,他為了極重度智障的兒子的菲籍看護請命延長工作期限,當然會獲得社會極大的關注。而由於他和執政黨的良好關係,目前也獲得執政黨立委(包括立法院長)極大的支持。然而,外籍勞工或幫傭的政策設計,原意是要「補充」本國勞工的不足,不是要「替代」本國的勞工,因此是否會和本國勞工造成「替代」的確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但迄今為止,在這個議題上似乎還沒有清楚的結論。這是國內學術界和政府的問題,讓這個重要的議題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重要依據。

 其次,外籍勞工和幫傭的工作期限從最初的三年逐步延長到九年,已經是相當漫長的工作時間;再度延長為十二年似乎也只能解決陳律師的「家務事」三年而已;如果十二年一到,陳律師還是面臨一樣的家務時,社會是否又要沸沸揚揚一次,討論十二年的期限是否要繼續延長到十五年呢?而如此漫長的外勞居留年限,已經涉及是否應該考慮給予這些奉獻台灣如此長期的工作者永久居留權,以及可否享受社會福利、結婚、生子等「基本人權」的問題。因此,以這種逐次累加的方式來「延長」問題的引爆點,幾乎確定將會產生更嚴重的社會問題,贊成延長者不應該不考慮這些問題未來要如何解決!

 當然,做為一個父親,陳長文律師的痛苦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二:一個已經完全可以瞭解重度智障兒子的需求並妥善處理各種問題的幫傭一旦離開,造成的後續問題可能會讓一個家庭陷入長久的混亂,造成的「家庭問題」乃至於積小成大的「社會損失」,都可能讓社會觀點下的福利成本和效益思考,都會選擇讓外籍幫傭「留下來」而不是「走回去」。但如果再加上本文上述的人權考量,問題其實就不是如此簡單。而如果學術研究的結果又發現外籍勞工和幫傭的使用其實是在「替代」本國勞工,造成失業率提高、長期照護制度難以建立的話,少數私人家庭的「小痛」可能就難以超越社會長期可能產生的「大痛」了!

 其實,在本國勞工和外籍勞工之間的選擇,存在著顯著的「雇用成本」的問題,只要外籍比本國便宜而且好用,其「替代性」幾乎確定是會產生的。而這也是為何就業服務法四十七條「雇用外國人前之措施」明訂要雇用外籍勞工前,必須先以合理條件在本國招募,不足時才可以聘用外勞,但實際上只能用「天曉得」來形容目前的狀況!此外,政府在發展本國長期照顧制度上存在著嚴重的疏失,可說是難咎其責。法國政府幾年前成立了「個人服務總署」,已經有效地培訓了大量的本國家庭工作者來提供市場需求;我國內政部和勞委會應該好好學習如何有效發展國內的類似制度,積極任事之下才可能讓長照制度有效發展,改變目前的情況。

 因此,我們認為繼續延長外勞工作期限無法解決問題,但如果某些家庭面臨特殊的需求,在專家嚴謹審查下能夠同意其需求時,得允許其特殊要求,然而其條件必須相當嚴謹,衍生的審查成本也必須由家庭自負。如果有這樣的「專案」處理方式來應付極少數家庭的特殊需求,應該就可以解決「陳長文們」的需要,但不宜通案放寬,衍生成更廣泛且長期的問題。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國內經濟預測該加把勁了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1.1.17)

 




國內經濟預測該加把勁了(杜震華)


2011 0117 蘋果日報


 


世界銀行日前公布了今年全球經濟展望,其中預測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為5%,為迄今所有國內外預測機構中對台灣成長預測的最高者;這一方面讓政府喜上眉梢,另方面也讓人感到納悶--為何國外對我國比較有信心?難道他們真的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嗎?


 


世銀看好台灣景氣


世界銀行不僅對台灣今年的景氣看好,對台灣明年的預測5.5%也僅次於對新加坡6.0%的預測率;國際貨幣基金甚至將台灣在2015年的成長率預測為所有先進經濟體(33)的最高者,以5%超越韓國和新加坡的4%;國外似乎對台灣的「黃金十年」充滿了信心。





然而,令人興趣盎然的是:到底國外機構和國內機構誰的預測比較準確呢?除了國際組織外,各種券商都喜歡進行預測,作為投資者的參考。以前年(2009)為例,外國券商在年初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中,包括里昂(-11.0%)、野村(-5.0)、高盛(-3.0)、麥格理(-2.0)、瑞信(-1.1)、摩根大通(-0.8)、德意志(1.0)、花旗環球(1.5)、摩根士丹利(1.5),事後(-1.9)看來是以麥格理最為準確,里昂則可說是荒腔走板,鄰國日本的野村和美國具代表性的花旗和摩根士丹利似乎也不太了解台灣。至於國內主計處年初2月將原來預測的2%下修為-3.0%,雖然還算不錯,但準確度還是可以強化。


對於去年成長率的預測,在中研院最早發布了4.73%的預測後,陸續跟進的台經院、主計處、寶華、中經院就分別以4.814.724.654.99「長相左右」,沒人做出偏離太遠的預測,雖然事後(10.0%)看來令人莞爾。有趣的是,當滙豐銀行在4月調高對台灣成長率的預測為6.5%之後,台經院在7月還只敢做出5.93的保守預測;主計處到8月調高預測到8.24,高盛和花旗立刻跟進調高到8.7。到9月下旬,國內機構只有寶華(8.52)和國泰金(10.08)做出超越主計處的預測;其他中經院、中研院、台經院、台綜院還分別以6.946.895.935.88偏離「軌道」頗遠;而國泰金似乎受到某種加持,事後看來只能用「神準」形容!


 


預測左右企業投資


對於今年台灣的成長率預測,在主計處和英國經濟學人EIU都做出4.2%的預測後,國內機構就陸續環繞在其左右:台經院4.12%、中經院4.55、寶華4.62、台綜院4.24、中研院4.7;只有國泰金敢以3.9%的預測偏離主流。如今,在世界銀行的樂觀估計之後,不知國內機構是否會陸續上調?



其實,不少國內大企業會參考景氣預測來決定其投資和營業目標,因此準確的預測有其價值。但國內多不願充分投資於預測工作,使得詳細度和精準度經常不足,甚至據說還有參考其他機構的預測後再來「押寶」的「預測」機構。筆者建議主計處或中研院召開「預測研討會」來促成國內預測技術的交流,以提高社會的重視和預測的水準,預測機構也應清楚交代預測的模型,媒體也應該加以比較報導,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提升國內預測技術和學術的水準,有朝一日也能被國際引用,真正進入先進國家之林!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沒有改革的二代健保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1.6)

沒有「改革」的二代健保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了「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正案。這個被稱為「二代健保」的修法,主要是在改變健保的收費方式,由過去的「單軌制」轉變成「雙軌制」:一般民眾的保費由目前投保薪資的百分之五點一七降到四點九一,而單筆超過二千元的利息、股利、執行業務所得、房租收入,以及超過四個月薪資的獎金,都將會課徵百分之二的補充保險費,但單筆課徵保費不得超過二十萬元。這種結果可說除了讓全民健保可以在財務上拖延個四、五年以外,沒有任何的「改革」。我們完全不認同這種作法,呼籲執政黨必須廣納民意、重新規劃,在未來修出個具有長期性,並符合學理的健保制度!

 「全民健康保險」,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來它應該是一種保險,而保險的基本精神就在於保費在扣除行政支出後,能夠支應各種醫療的花費,好讓罹患疾病的民眾可以免除無力負擔的花費。因此,如果原來的全民健保在財務上有所短絀的話,所謂的「改革」就應該是由「開源」和「節流」雙管齊下,並維持健保醫療的良好品質。然而,這次修法通過的「改革」,除了將一般民眾的費率些微調降以外,只看到額外課徵表面上高所得族群的部分收入,沒有其它適當的配套。其結果除了讓「社會保險制度」混雜了「社會福利制度」,讓它更為混亂以外,也無法解決長期的財務問題。整個社會為了這個健保制度沸沸揚揚了兩年以上,到最後卻獲得這樣的結果,不僅令人遺憾,也令人擔心這只是台灣健保制度動搖的開始,而不是問題的解決!

 這次的健保修法,更進一步地顯示政府的施政只向選票靠攏,沒有任何的理想性。原來健保財務發生問題,應該是調高保費和節省浪費雙管齊下才對。但結果卻看到「調降」一般民眾的保費,調高少數高所得者的保費。表面上看來,是在「照顧」一般民眾,並獲得「所得重分配」的效果。然而,高所得者極易以假單據或分列單據來迴避課繳,造成財源不足或不穩定的後果。而「照顧」一般民眾的結果,更讓全民健保只能拖上四年,連衛生署都估算出在民國一○四年就會出現四三億元的短絀。一個耗費巨大社會成本的「改革」,其結果只是讓此制度苟延殘喘個四、五年,這算哪門子的「改革」!

 更進一步觀察,全球先進國家的「所得重分配」政策,都是由「累進所得稅」著手,由政府的累進所得稅課徵高所得者較高的稅率,再集中規劃使用於各種用途,包括提供補貼給低收入者。今天高所得者的所得除了在「綜合所得稅」面臨了累進所得稅以外,還要被課徵指定用途的「健保費」,可說是創意十足但卻不符學理,是十足對高所得者「一隻牛剝兩次皮」的重複課稅,來討好一般民眾的「柿子挑軟的捏」現象。但無法解決長期問題的結果,會是四年一到問題又會重吵一次,讓民眾感受到這個政府沒有根本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影響到執政黨未來的公信力和信賴度,不見得可以長期討好一般的選民,而高所得者的選票卻也一併流失,其利弊得失的權衡可能不是執政者充分考量到的!

 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政府,必須有魄力地推行其認為正確的政策,來長期累積民眾的信賴感。即使國會不支持,也應該耐心地為政策辯護,甚至動用黨的力量來推動合理的政策。但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執政黨,卻只要國會議員一有意見就動搖立場,唯唯應諾的結果到頭來是「父子騎驢」,長期討好不了任何人,卻失去了人民的信賴。特別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看不到未來衛生署要如何針對健保的「節流」下手,包括醫療院所詐取健保費的杜絕、藥價黑洞的問題要如何有效消弭、節省健保醫療資源的民眾會在費率上獲得何種實質鼓勵、「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政策將如何加以評估?如果上述問題能夠獲得某種程度的處理,或許不僅健保的財務問題早已解決,提供的服務可能也早已大幅提升!

 媒體其實時不該如此關切衛生署長是否留任,而應該就上述問題更深入探討,才可能為台灣導正出一個長期、穩定和有品質的全民健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