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攔截美國企業鮭魚 (台灣商報 商論 2011.10.10)

攔截美國企業鮭魚


 


杜震華


台大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英國金融時報引用波士頓顧問公司的調查,指出中國的勞動成本快速攀高,已經讓美國企業掀起了回流潮。預期這項行動在2020年以前可以為美國創造出三百萬個工作機會,並使美國在石油除外的商品貿易逆差由3600億美元縮減為2600億美元面對這種資訊,經濟部應該善加利用,快速靈活地設法「攔截美國企業鮭魚」,至少讓它們當中的一部份游到台灣,以獲得「雙贏」的效果!


 


    事實上,自從中國大陸一兩年前頒佈了新的「勞動合同法」,課徵雇主更大的責任和成本、減少「出口退稅」的幅度,並陸續調高各省市的「最低工資」之後,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已經大不如前。不少台商只好外移越南、孟加拉等國,有的內遷到大西部或尚未發展的中原地區,但是遇到的障礙比起東部沿海大了許多;少數台商乾脆遷回台灣,甚至於放棄大陸事業的也有。經濟部藉此機會推動了「鮭魚返鄉」計畫,希望透過各種協助和輔導,吸引部分台商回到台灣投資,以協助解決台灣的失業問題。這項計畫雖然也有一些成效,畢竟台灣的成本相對過高,不容易對「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大陸台商產生顯著的影響。


 


    然而,政府大概沒有想到,美國的廠商也遭逢到和台商一樣的際遇,掀起了「鮭魚返鄉」的潮流,而且預期的效益竟然如此之大。因此,如果能夠以程咬金之姿,半路殺出攔截美商,應該可以獲得不錯的成果,讓曾經是台灣最重要的外來投資母國,再次和台灣合作,共創雙贏的結果。例如,摩托羅拉公司就曾經是台灣重要的外商,後來逐漸縮小在台投資規模,擴大在中國天津的投資;如果能夠說服其「反其向而行」—逐步擴大在台投資,取代回美國投資的話,其效果將會相當顯著才是。


 


    美國勞工部每年會公佈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勞動成本給美國企業參考。在以先進國家為主的34個經濟體中,台灣的製造業勞工每小時成本(包括直接工資和福利支出)只有美國的23%,位居第31位;也就是說,一位美國勞工的成本相當於四到五位的台灣勞工。因此,要將返鄉的美國企業「攔截」,台灣其實擁有相當大的誘因。而且,台灣的企業所得稅已經降低到17%,和香港一樣低。這樣的競爭優勢其實是相當強烈的。再加上台灣已經和中國大陸簽署ECFA,後續的貨品貿易、服務貿易協議都已經展開協商,在台灣投資其實未來在關稅課徵及市場開放上比起在美國投資都有相對優勢,其實很容易成功地攔截想回國的美國企業。比較可能造成為問題的,只剩下用地成本是否過高的問題。如果經濟部可以多加規劃,讓有意投資的外商容易找到價格和地點合適的用地時,沒有道理迴游的美商不會停駐在台灣這個理想的地點。


 


    只要規劃一些資源給外貿協會,讓它有更多的人員在中國大陸進行對美國企業的遊說,應該可以順利獲得可觀的成效。政府應該看到這種「商機」,並且心動必須馬上行動才行!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