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不應重理工輕人文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1.29)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不應重理工輕人文


 


    對國內大學聲望和資源具有重大影響的「五年五百億」計畫,將在 二月一日 公佈第二階段重新獲選的十二所學校名單。根據媒體報導,將有兩所在前年獲選的大學因為執行成效的評比不佳,被排除在這次的名單之中;而且被臆測的學校包括政治大學。如果原來獲選的十二所大學之中,唯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政治大學被排除在外的話,我們認為這樣的「五年五百億」計畫的審查標準是有問題的;教育部應該慎重考量,不宜予人「重理工輕人文」的感受。


 


    眾所周知,「五年五百億」計畫的目的,是要以五年為期,一年一百億元新台幣的預算挹注,來協助台灣最好的大學加強研究發展,提昇為國際一流的大學,或擠進所謂的「世界百大」。兩年前被甄選出來的獲選大學為台大、成大、清大、交大、陽明、中央、中山、中興、長庚、元智、台科大和政大。在這些學校裡面,除了中山和政大以外,幾乎都是以理、工、醫為主的大學;而明顯以人文社會為主的就只有政治大學一所。如果政大被排除在獲選學校之外,則教育部等於是完全在協助以理、工、醫為主的大學,完全不認為國內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有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潛力。這對於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將產生極為偏頗的影響,教育部應該謹慎從事,以免引發國內學術界的不平和反彈!


 


    之所以會讓外界猜測政治大學極可能在新名單中出局的原因,在於教育部目前審查各種研究計畫或各種獎勵的標準,幾乎都是以申請者是否有能力在所謂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EI(工程引文資料庫) AHCI(藝術及人文引文資料庫)等幾種美國常用的文獻資料庫中所屬的期刊發表論文來作為判斷的標準。以這些資料庫作為優劣的判準,其實是對理、工、醫等科學學科有利,卻對人文社會科學相當不利的作法;因為一般而言,理、工、醫學發表此類研究論文所需的時間較短,而人文社會科學所需的研究時間較長。此外,這些資料庫的期刊都是英文的期刊,有利於以英文為溝通工具的國家。而以非英語系國家而言,科學論文所需的英文造詣相對較低,人文社會科學所需的語文造詣相對較高,當然也不利於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員發表論文。因此,同樣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凡是屬於理工醫學領域者,所發表的此類資料庫文獻,幾乎都是人文社會科學院士的好幾倍之多!


 


    因此,不問領域差異所帶來的發表論文的難易度,驟然以這些資料庫作為評斷一個大學優異的程度,毫無疑問地會向理、工、醫學為主的大學偏袒,而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極易被淘汰出局。政治大學極可能成為一個直接的受害者,並非其不夠卓越。事實上,政治大學長期以來都執台灣人文社會學術界的牛耳,部分領域甚至還領先台灣大學,如管理科學;而在政治、公共行政和法律學門,該校許多大師級的教授,其著作往往以書本為主,絕非是「缺乏SSCI期刊論文」這類膚淺的評述可以抹煞的。但是,在這種「唯資料庫主義」的意識氛圍之下,完全簡化了卓越的標準和定義;甚至淪為自然學科打壓人文社會的「偽科學」伎倆。試問,一篇擲地有聲的中國語文相關文章,是刊登在台灣著名中文系的期刊優越,還是刊登在美國的語文期刊上面?留學德國的台灣學者的一篇德文期刊論文,就會比不上美國的SCI期刊論文嗎?


 


    最嚴重的,是這種一兩年就要見效的評比的方式,難以培養深刻的研究;特別是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將只能製造玩弄雕蟲小技的匠師,難以造就博古通今、思想深刻的大師級人物,這才是國家社會的損失。台灣以後可能會有「加州理工學院」,但不太容易產生「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只有科學家而缺乏具有人文修為的領袖人物,這難道是我們所要的結果嗎?


 


    因此,我們語重心長地呼籲:多給台灣的人文社會科學保留一點生氣,多為台灣的領袖人物培養一點氣質吧!


5 則留言:

  1. 當初這樣的政策是不是就有問題?
    因為當初有一项全世界百大排名
    台灣包括台灣大學沒有一所在百名之內
    說真的
    教育是百年大計
    是五年就速成的嗎?會不會揠苗助長?
    這樣的結果會不會一下子讓幾所大學消化不良甚至拉肚子
    是不是應該有計畫地循序漸進的進行
    而不是速成
    不好意思,這是個人的淺見
     
    [版主回覆01/30/2008 12:22:42]這個方案原來是要提拔一兩家台灣的大學追求卓越 原先設定為台大和清大、交大合併後的大學 或如果他們不合併就給成大 但是所有的國立大學都要分一杯羹 而教育部又沒有擔當 變成通通有獎 現在連私立大學也幾進來分餅 加上上海交大一項大規模的評比出現 是以SCI為主 但上海交大是理工大學 思慮有所偏頗 台灣卻陷入迷思變成這個樣子 所有以人文社會為主的都難以列名前面 其實台大社會科學院在另外一份英國的排名中列名世界五十名左右 而政大企業管理在幾項排名都超過台大 中山大學也相當出色 但是在五年五百億的標準中都是「不入流」的。不少大師級但以中文寫書的教授 都被認為「無能在SSCI期刊發表」真是荒謬 這種評比只能鼓勵教授追求短期研究 完全不鼓勵長期鑽研 根本不適合人文社會領域 但是台灣是理工科學的人在主導一些教育科學的政策 當然就變成這個樣子
     

    回覆刪除
  2. 杜老師,我很認同您的看法。此類批判,社會學者的討論也非常的多,我還蒐集了一些社會科學家對這方面的批評,而這件事情是對台灣人文社會學科發展的轉捩點,不可輕鬆以對。

    http://irepublic.blogspot.com/2006/11/blog-post_23.html

    事實上,即使在台大,社會科學院的資源分配也遠不如理工學科,所以輕人文重理工是跨校性現象,而這個現象的始作踊者,則與台灣戰後的工業化政策所造成的知識社會學系譜有絕對關係。我認為人文社會學者有幾件可能反制之道:

    1. 開發另類排行,提供不同思維:英國著名的The Times每年公告的世界著名排行通是一例,其排行內容對台灣學界來說未必能夠全盤接受,北京清大也斷斷不可能與MIT比,可是這種排行實質上強化了校友與聲譽等重要性,也在近幾年建立起名聲,與其抱怨他人指標不行,台灣的社會科學家應該即起進行台灣版的世界著名大學排行,而非任由他人指標宰制。

    2. 建立起跨校性的人文社會科學聯誼會,此一組織在於倡導跨校性的人文社會知識的學習與推廣,並且鼓吹本土的人文社會思維

    3. 建立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科認同,進行必要的改革。近年來台灣的人文社會學科在理工領域的發展下已然腹背受敵,好學生不念文不只是傳統,甚至有深化之勢,今日主導台灣學術發展之大老均為理工人士其來有自,於此除了人文社會學科應建立自我考評、汰換機制等自律以外,也應帶有企業精神,肩負起教育大眾的使命,走出象牙塔。

    以上,淺見,還望指教。

    回覆刪除
  3. 關於英國時報新年度排行,請參照:

    http://docs.google.com/View?docid=df8sw89w_35hr77g257

    回覆刪除
  4. 政大有大師級~卻不能寫出英文文章~這就有須改善空間~台灣金融業或管理業能有世界水準嗎?看看香港大學培養金融人才水準之高,這更呈現出執台灣社會科學牛耳的政大台大要好好檢討~台灣以電子業聞名世界~今日研發逐漸以代工模式~專利排名領先各先進國家~這就顯現出台清交成等重要理工學校~所培植優秀人才或留學菁英所建立世界級企業~而公立大學一定優於私立大學~這些錯誤刻板印象~要打破~齊頭式平等要打破~請理性數據來評價一個學校吧

    回覆刪除
  5. 我提供兩個思考點
    一個是 如果台灣是個小島,相對世界級競爭,則
    有必要做重點的發展(或許是理工 或許是人文)  或許台灣不能No.1
    做到 only 1 那一樣有光明未來!! 什麼都做到二流水準,不如算了!
    第二台灣領袖人物的氣質和五百億經費撥到哪個學院基本上不相關!
    撥到人文學院就有領袖氣質? 撥到理工就有領袖氣質? 我想這點值得再討論!
    以上個人觀點  open discussion 
    [版主回覆02/23/2008 22:55:59]兩位同學的觀點有其價值  但是 想想 如果人文社會科學有較多的資源 聘請到更多更好的教授 開授更多的好課程 會影響到更多各種領域的菁英 未來的菁英份子就比較有人文社會素養 比較會有均衡的觀點 目前的評量基本上掌握在理工出身的學術領導者 甚至有交大的領導者想要關掉沒有〈生產性〉的管理學院 令人驚訝  而無法用英文發表就表示〈二流〉嗎 那麼李白和杜甫的詩不是用英文發表 他們都只是二三流的詩人了嗎 丹麥 挪威 芬蘭 盧森堡都沒有〈世界百大〉為何所得世界最高 人類發展指標列居全球最高 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