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語:稅改聲中看台灣關稅(杜震華)
2008年06月09日蘋果日報
新政府執政團隊即將組成「賦稅改革委員會」以檢討台灣稅政,並兌現馬蕭競選時的降稅承諾。
各方矚目的焦點放在所得稅、營業稅、能源稅和遺贈稅。然而在輸入型通貨膨脹嚴重之情況下,調整進口關稅的重要性也不宜受到忽視。
引導資源 顧及產業
關稅在開發中國家經常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稅率經常偏高;然而在一個已開發國家,關稅的功能主要是以關稅結構來引導資源配置,並顧及局部的產業保護;因此除少數情況外,一般稅率偏低。我國屬於國際貨幣基金認定的30個高所得經濟體,關稅結構自然應該參考這些國家的模式和水準,以免扭曲資源使用、影響經濟發展,並損及國民利益。
依世界銀行之最新資料,2006年台灣進口關稅的簡單平均率為5.4%,加權平均率為2.4%,比起全球兩類關稅率(7.5和3.1)要來得低,自屬合理。但比起高所得國家的平均(3.8和1.9)仍屬偏高,還有調降空間。在主要的競爭對手中,台灣高於香港和新加坡兩個自由港(都是0、0)、先進的日本(2.7、1.5)、歐盟(2.8、2.1)和美國(3.0、 1.6),但顯著地低於韓國(11.9、6.6)。有趣的是,中國大陸的關稅率(8.9、4.3)已經令人驚訝地降到低於韓國,這應該是韓國物價顯著高於台灣的因素之一;為了促進競爭和效率,當然不宜引用韓國案例作為保護產業的藉口。
進一步分別觀察台灣初級產品(農、礦)和製造產品的簡單和加權平均稅率時,發現台灣兩類產品的加權稅率(2.2、2.4)尚可,但名目稅率都顯著偏高(8.3、5.0),比起高所得國家(5.3、3.6)分別高出了6成和4成。
這種狀況來自於我國對農、漁產品的保護偏高,例如許多穀物製品(如米粉條)每公斤關稅高達49元、蒜球38%、其他許多在25%上下;許多肉類在30-50%之間;魚類稅率多在25%上下,亦有高達60%(如沙丁魚、鯡魚類)到90%(鯖魚、部分冷凍魚片)者;帶殼花生要每公斤42元、去殼花生每公斤64元、花生油稅率更高達338%,實在不可思議!難道花生是重要的國防工業,不自己生產會嚴重影響國家安全?另外,許多輕工業產品的稅率也都過高,如酒精要20%、紡織品和成衣類多半在12%,其實都可以考慮調降。
配套補貼 有效輔導
要調降農、漁業和輕工業產品的關稅率,當然會面臨業者的反彈和保護主義的聲浪;但降低關稅並不表示無法照顧農漁民或輕工業者;可以搭配一些配套措施來補貼經濟弱勢族群,提出更有效的輔導措施提高其競爭力,甚至可以考慮開辦部分農產品的保險,以維護各類型農民的基本收入。許多研究都顯示,這樣的社會成本遠低於關稅保護的代價。然而,這有必要由經建會代表行政院來統合相關部會,經由深入的探討提出適當的規劃。如果維持部分產品的高關稅率,不僅和台灣高所得經濟體的形象不符,也會讓資源無法有效在部門間移轉,支持有效率的產業發展,乃至於羈絆了台灣的經濟成長!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