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台灣人民的幸福指數是施政成敗的指標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4.25)

台灣人民的幸福指數是施政成敗的指標


 


    國際間「競爭力評比」的項目五花八門,每一種競爭力評比都有其目標和特色。但面對林林總總的評比,除非是專家學者,並投注足夠的心力,否則難以一窺全貌。而且,不少競爭力評比的表相類似,但實際評比方式和意涵差異頗大。日前,由學者專家組成的獨立智庫「台灣競爭力論壇」宣布,將彙整各種競爭力評比的資訊,提供國內各方參考;並將於每半年調查一次「台灣幸福指數」,以瞭解台灣人民真正的幸福程度。我們認為這是正確的方向,對這種發展樂觀其成!


    事實上,就以國人較常見的兩份國際競爭力報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及發展學院 (IMD) 和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分別發佈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和「全球競爭力報告」而言,就有一些差異;前者重點是在評估各國「當前」創造財富的能力,後者則是在評估「未來幾年內」各國創造財富的潛力,因此其評估內容和結果自然有所差異。例如,日本在洛桑學院2008年的「競爭力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二名,但卻在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指數」中名列第八名,在兩者中有顯著的落差。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韓國,她在「競爭力排名」中名列三十一名,但卻在「全球競爭力指數」中擠到了十一名!台灣在IMD的排名經常在二十上下,而在WEF的排名卻曾經高居第四。為何會有如此顯著的落差,少見國內的研究分析,絕大多數的國人也根本不清兩者的差異性何在。


 


    然而,所有和競爭力有關的指標,到最後都會彙整到一個指標-「幸福指數」(Happiness Index)上。先進國家在1975年之後就有了連續性的調查。在美、日等國中,過去五十年來的所得雖然顯著提高,但「幸福指數」卻沒有明顯的提昇。不過,開發中國家的調查卻顯示經濟成長的確可以提昇「幸福指數」。這項饒富趣味的發現促使先進國家重視這個綜合性的「競爭力」指標,英國首相的經濟顧問理查‧萊亞德 (Richard Layard) 就參考英國幸福指數,規劃了英國的就業政策。


 


    但同樣是關於幸福的評比,也產生了巨大差異。在英國Adrian White教授評估的「生活滿意度指數」(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dex, SWL)中名列第一的丹麥,卻在「新經濟基金會」評估的「快樂星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 HPI)中排名第九十九!產生這種巨大差異的原因,以及在使用上的各種限制條件,國內的媒體經常不太注意。而媒體在使用這些排名時也不太留意,經常在不適當的場合加以混用,導致國人根本弄不清楚到底真相為何!事實上,HPI是以各國使用的自然資源來調整快樂程度;而SWL更是以HPI為基礎,加入了「人類發展報告」、GDP和教育等幾個項目所評估而出。兩者都和上述的「幸福指數」(直接詢問受訪者的回應)大不相同,而「幸福指數」才是受訪者對快樂程度的「直接感受」,具有最大的施政和研究上的參考價值!


    事實上,當今的執政黨在兩千年時失去政權,但當年的經濟成長率是百分之六、失業率是百分之三;以當今的經濟標準來看,情況還不錯,不應該失去政權才是。顯然有其他關係著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無法被滿足,才導致失去政權的後果。事實上,依照Richard Layard的研究,影響國民幸福指數的七大因素為:財務狀況、家庭關係、工作、社區和朋友、健康、個人自由、個人價值觀;「經濟狀況」明顯地只占了一小部份,僅僅以「經濟成長」作為施政重點,明顯是一種錯誤!


    因此,對一個進步的國家而言,瞭解人民真正的「幸福指數」,據以進行施政改善和進行學術上的研究,是絕對重要的。由於當前新政府的施政主軸強調擴大兩岸交流,認為可以快速促進台灣經濟發展,然而面對通貨膨脹所提出的因應政策,卻是急就章的「擴大內需」方案,導致整體施政恐淪為「見樹不見林」的窘境。如此「經濟至上」缺乏建立價值典範的施政,幸福將難以降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