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除自由貿易路上的大石(杜震華)
2011年 05月11日
兩岸去年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展開台灣和東亞經濟有秩序整合的序幕;後續的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等四項協議的諮商正在進行之中;和新加坡的類似協議也在進行,印度和部分東南亞國家紛紛表示和台灣諮商的興趣。霎那間,台灣彷彿即將擺脫經濟邊緣化、步入「自由貿易」的坦途。然而,自由貿易經常包含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內涵,只有在合宜的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下得以順利完成,步上加速分工、貿易和成長的大道。
日前在台北由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舉辦的「ECFA與東亞經濟整合」國際研討會中,紐西蘭奧克蘭大學APEC研究中心主任Robert Scollay簡單扼要地點出了台灣融入亞太整合的要件有三:一是必須維持和中國大陸的良好關係、二是在區域組織中做出建設性的貢獻、三是做好產業的調整。Scollay的建議一語道破了台灣步向區域經濟整合的「捷徑」;然而在三點之中,前兩點似乎問題不大、前景看好;第三點在台灣還有個生產比重頗低且相對生產力日益衰弱,但就業仍然顯著的農業部門之下,看起來就是自由貿易的罩門死角!
同樣的問題也是日本和韓國的困境:美國邀請日本和韓國參加「泛太平洋策略經濟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 )的諮商,和其他八個國家一起形塑「21世紀的自由貿易協定」,標榜它高度自由化的「高品質」特性,也就是貨物貿易的關稅完全取消、服務市場高度開放、智慧財產權受到完整保護、政府採購必須透明和公平公開等要求。但是日本加入諮商之後,已經在國內引發農民的激烈反對,韓國則顧忌農業部門的反應,迄今連正式諮商都不敢。我國相關部門對這個目前由美國主導,意圖陸續涵蓋APEC成員的宏偉計畫感到高度興趣,但對於它要求貨物貿易完全涵蓋的要求迄今似乎還沒有任何對策,可說是「有目標、無做法」,其目標在未來如何實現令人懷疑。
農業變革瞻前顧後
我國的農業其實已經高度發展,高品質的農產品受到周邊國家的肯定,但是卻瞻前顧後、踟躕不前,不願意提早以結構性的變革來對農業進行調整,以迎向農業自由貿易的挑戰。身為一個國際貨幣基金認定的33個高所得經濟體之一,這種決策能力和相對後進的智利、祕魯、墨西哥等國比較,實在令人懷疑這個執政團隊可以帶領國家接受未來更嚴厲的挑戰!
其實,農委會擁有的研究單位包含了一千名左右的研究人員,五百名行政人員,另外還有中央和地方的農政單位協助。他們過去研究成果豐碩,只要提出適當機制,讓這些研究人員(加上農政單位更好)相當的收入(至少年終和績效獎金)和各地區農業產值的成長掛鉤,就可以導引其研究和推廣對地方農業有更大的貢獻,不會經常有偏向學術的研究出現。只要搭配擴充其農業經濟和推廣人員、結合大學農學院的研發,就可以調整結構,專業生產和出口高值農品、進口低價農品,來迎接自由貿易的挑戰。
農業部門如果繼續因循現狀,可以預見台灣經濟未來只能依賴大陸,「從中國走向世界」將被農業牢牢地拖住,政府還不及早大徹大悟?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經濟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