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未得適當醫療照顧 2006年12月25日 --------------------------------------------------------------------------------
全民健保保費調漲鬧得不可開交,反映民意的立法院、媒體和消費者團體認為在薪水沒有調漲之下,政府調漲保費有如在人民背後捅一刀,只要消弭一年上百億元的「藥價黑洞」,就可以解決問題!
到底台灣的醫療保健支出是否太高?人民負擔是否過重?醫療資源的提供是否太少?這些問題可以透過國際間的比較,來獲得部分的答案。也可能讓民眾對於「保費調整」產生更為適當的反應。 支出感覺便宜 根據世界銀行發行,2006年版的「世界發展指標」,2003年世界各國的「健康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視所得高低而定:低所得國家4.6%、中所得國家6.0%、高所得國家11.2%。台灣基本上已經是高所得經濟體,依照衛生署統計的這項指標為6.2%,如果其他情況類似,則似乎還有上升的空間。
其次,在所有健康支出中,由人民「直接掏腰包」所占的比率為:低所得國家95.1%、中所得國家77.5%、高所得國家37.0%,筆者計算台灣的數據為52.3%。如果還是比照高所得國家來看,台灣政府似乎在健康支出上為人民做得不夠;但是換個角度看,也許就是因為人民自行負擔的比率仍高,產生節約的誘因,所以健康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的總比率才會低於高所得國家!但若將「健康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乘上「人民負擔的比率」,則台灣的比率為3.24%,距離低所得國家的4.38%、中所得國家的4.65%,以及高所得國家的4.14%都有段距離,也就是台灣民眾自己掏錢支付的健康支出占平均生產的比率低於三種類的國家,反映出三種類型國家的人民對健康支出負擔的感受應該都超過台灣。如果其他情況類似,則台灣人民在對於健康的「購買」上,應該會感到「比較便宜」,所以也稍有「幸福感」才是!這大概也是為何美國台僑經常受不了當地的高醫療價格,頻頻「回歸祖國」的原因吧! 品質明顯偏低 不過,若談到醫療的品質,似乎就必須比較每千位人民所擁有的醫生人數:低所得國家0.4位、中所得國家1.7位、高所得國家3.7位,則台灣的1.4位明顯偏低,甚至低於中所得國家的水準!若每位醫師的工作量類似的話,就難怪台灣民眾長期感覺到不受醫師尊重,不到三分鐘就要「趕人」了。因此,台灣醫學院招生數目即使倍增,台灣醫師的相對供給仍是低於歐美國家的,難怪醫師長期以來平均所得高得嚇人,當然就對今天的「總額支付制」感到「難以適應」了。
當然,短期內立刻要顯著增加醫師的供應並不容易,但是卻有方法可以改善其服務品質。例如,由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分別對其獲得之醫療服務進行「評分」,如「滿意、普通、不滿意」;平均獲得滿意的醫療院所,健保局可將其全部的給付依照標準值乘以1.2,獲得不滿意的乘以0.8。相信如此一來,一些每位醫師一個上下午收一兩百位病患、主要是由助手在看診、看不到三分鐘就趕人、每年獲利百億以上的「非營利事業」醫院,應該可以顯著改善其服務,而台灣人的醫療品質也可大幅提昇吧!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