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對大陸出超應務實看待 (2002.11.13)













台灣對大陸出超 要務實看待



 



杜震華







 





最近有關台灣對大陸投資的利弊得失,因為政治人物的評論,引起學術界一陣討論。有些異見來自媒體報導篇幅的限制,也有部分觀點需要進一步討論,方有助於政策形成。


看待台灣對大陸的大量出超,要從理論和政策兩方面理解。首先,出超是國際貿易中,出口超過進口的盈餘。出口獲得的每1塊錢都「等值」或「對價」的商品或勞務輸出的收獲得,不是憑空而來,這是自由貿易理論的觀點。


機會成本的兩個面向


然而,國際貿易並不完全自由,許多有形和無形的進口干預,可以「製造」出超,讓貿易對手國的貿易產生赤字,國際收支無法平衡,產生干擾經濟運行的匯率波動,「受害國」自然會抱怨,如同美國經常抱怨日本一般。我方和大陸間的人為貿易失衡比起美日,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有占到大陸便宜」的看法其實有討論空間。


一家企業是否獲利,只要在公司會計帳上顯示收入大於生產和營運的成本即可;若將成本適當分類,出口部分也能比照推估。對台灣經濟而言,對大陸出口是否獲利就產生「機會成本」的問題,這種機會成本有兩個面向: 國際面和國內面。


從國際面而言,如果台灣生產的產品不對大陸出口,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相同出口機會(包括相同的數量和價格),則對大陸出口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我們「付出」了出口到其他地方的「機會」,而這個機會的「成本」價值等同於出口到大陸的收入,所以出口到大陸沒有特別獲利之處。


如果不對大陸出口,就找不到相同出口機會,那麼對大陸的出口收入必然超過我們的「機會成本」,因此從這項出口機會就「賺到」了國民生產或所得的增加部分。進一步深究,如果沒有台商對大陸投資,這種出口機會應該不多;因而從這個觀點看,對大陸投資讓我們「賺到」了大量的貿易盈餘,並且反映在我們國民生產或所得增加上。


大陸經濟體能量驚人


進一步問,如果不對大陸出口,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相同」出口機會嗎?答案應該是不行。因為大陸是世界上排名第七大的經濟體,經過物價調整是世界第二大;其去年的進口量已是日本的七成,如果不對它出口改對其他國家出口,必然要削價競爭,而部分產品在其他國家的需求根本不大,我們的產品會賣不出去,兩種情況都會讓台灣的出口值減少。


這種現象目前看來只會越來越顯著,不對大陸出口,我們的「替代機會」會越來越少,「損失」越來越大。


其次從國內面分析。如果國內處於「充分就業」,對大陸的出口增加必須犧牲我們的其他生產(或銷售),在充分就業下,對大陸出口沒有特別好處,因為我們必須付出幾乎等值的「機會成本」。


但如果國內存在失業情形,那麼沒有對大陸出口時,這些資源幾近閒置,這時「機會成本」就是零或很低。那麼對大陸出口,雖然必須提供商品,卻是台灣「賺到」出口和增加所得的機會。


看待這種出口效果,有些像我們看待一個人的工作。當一個人工作滿檔時,他每一小時的「機會成本」很高;如果國際景氣很好,台灣接近充分就業,對大陸出口就沒什麼特殊;但如果對一個失業的人說:「雖然你沒有工作收入,但你同樣沒有付出工作的辛勞,所以你沒什麼損失!」自然不合理。


精確地說,對大陸投資帶來的出口,應該界於兩種極端的狀況間。只要國際景氣越差,或台灣的失業越多,情形就越接近那個失業者面臨的困境。


部分人士認為,台商對大陸「過度投資」,造成目前台灣經濟嚴重失血、投資不振、失業嚴重。其實,從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間,台灣的國內投資相當正常,年平均失業率只有2.2%。


經濟差肇因政策不定


投資不振、失業高漲發生在2001年後,由於國際經濟景氣不振,加上國內經濟政策不穩定造成,將問題歸咎於台商對大陸投資,不合事實。


此外,亞洲金融風暴後,台灣經濟並未受到嚴重影響,1997年至2000年的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5.7%,這個數字除中國大陸(7.9%)和新加坡(6.1%),超越所有亞洲國家。許多人認為,除了台灣經濟體質尚稱健全,主要是因為台灣擁有大陸這塊經濟腹地,台商能夠靈活利用這塊腹地所致。


同一期間,台灣的年平均失業率已是2.8%,明顯高於90年代上半期的1.6%,表示台灣已存在失業問題,不管從國內或國際觀點看,台灣國民生產持續增加,相當部分應該來自對大陸投資後,衍生對大陸快速增加的出口,而「機會成本」又不高的獲利。


若無先前對大陸的持續投資,台灣在97年後的經濟難以維持這種成長。如果我們同意這種觀點,就沒有必要在目前經濟表現不如理想時,把台商的大陸投資當作代罪羔羊!


持上述觀點的人士,基本上也沒有主張政府要特別鼓勵廠商對大陸投資的「政策意涵」,只希望政府讓經濟歸經濟,在提供充分的市場風險資訊後,讓廠商自行決定全球布局的方式。


(作者為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2002-11-13/經濟日報/10版/兩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