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台灣經濟的明天在哪裡 (蘋果日報 論壇 2005.8.26)





















台灣經濟的明天在哪裡
2005年08月26日







繼財政部宣布今年前7個月的出超為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0億美元之後,主計處又將全年出超由原先預估的35億美元下調到22億美元,創下1981年以來的新低。官方說法都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所致,不管這種說法的正確性如何,如果不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不知如何應付未來來自對岸更激烈的挑戰?

 











情況真的很糟,出口主力的製造業在兩位數分類下有24種次項目。檢視它們今年第一季的生產狀況,共有15項和去年同期相比呈現了負成長;如果和4年前的同一季相比較,也有14項顯著倒退,因此第一季製造業生產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狀況並不是今天才發生,而過去除了2001年因為「新手上路,路況不熟」以外,都沒有類似的嚴重情況。
此外,我國的競爭對手今年前半年的工業生產成長率大概都優於我國:日本為1.5%、韓國3.9%、新加坡4.7%、香港2.2%(第一季)、泰國5.7%、馬來西亞3.9%,就連先進的美國也有3.5%,而我國竟然低到0%,能不令人擔憂?亞洲四小龍都在對外投資,韓國對大陸的投資也已經超越我國,「本國接單,海外生產」的狀況非我獨有,卻以這種最簡便的理由搪塞,並隱約引申了廠商對大陸投資的「罪過」,其實是一種政府怠惰!



















   
   
 我科學園區研發經費佔營業額比率遠低於韓國三星,值得警惕。圖為新竹科學園區一景。 
韓國研發投資超越我
我們寧願相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下,台灣這幾年的競爭力極可能是在下降之中。由於中韓產業競爭性極高,從對韓國的貿易餘額約略可以看出這種趨勢:在1990年代初期,中韓雙邊貿易基本上平衡,但近年來貿易逐漸失衡,我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去年竟然高達63億美元,主要是我國由韓國大量進口汽車和各種資訊產品及元件。
過去我國產業科技一向些微領先韓國,但目前情況似乎正在逆轉,在電子資訊產業中的三星、LG等韓商正在帶給我們極大的威脅,而原因可能在於它們對研發的投資超越了我國。事實上的確是如此,在全國企業研發經費對產業附加價值的比例上,韓國果然以2.8%遠遠領先了台灣的1.9%,和美國不分上下。
進一步仔細觀察,我國科學園區合計的研發經費最近10年維持在營業額的5.5%左右,表面上看似乎還不錯,但是和韓國三星電子的8%仍舊差了一截;更可怕的是三星的營業額高達1年1千億美元,研發人員約2萬7千人,佔總員工的四成;而我們兩個科學園區的營業額總和不過是它的1/3,雖然也有1.5萬的研究人員,但也顯示每人可用的研究經費和三星差距大。
研究發展是企業成長的靈魂,科學園區在1994到1998年的研發費用成長了約3倍,同期的營業額也成長了1.6倍;1999年到2003年研發費用只成長了0.4倍,結果營業額也只成長了0.6倍。我國廠商似乎習慣於競爭壓力一來就以大陸投資來減壓,但卻無法維持研發的水準;而一賺到錢就大發「錦上添花」型的獎金(有必要送5千萬的頭彩嗎?),長期下來如何和韓國這種勁敵競爭?
擴張國內研究所當然有幫助,但這是不夠的,因為擴張後的素質可能快速下降。優秀的研發人才必須由國際間來尋找和禮聘,國內必須學習美國,儘速吸引來自開發中國家的優秀國際留學生,再以高薪將其留在企業界從事研發。台灣在區域整合中已經被邊緣化,如果政府和民間都不重視研發,台灣的經濟將越來越寒冷!


杜震華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