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協定即將展開,預計二○一○年以前要基本完成免關稅的自由貿易,廢除超過一千億美元的關稅,另外發展包括農業、資訊通信、人力資源開發、相互投資和湄公河流域開發等五大重點合作。這個自由貿易區將擁有二十億人口、兩兆美元的國民生產值,按人口計算是世界最大的經濟整合區域,按經濟規模則僅次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而經濟發展速度卻超越兩者。 雖然正式的協定仍在談判尚未出爐,但是在高超的宣傳技巧之下,已經迫使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和印度都將承諾即將展開與東協的自由貿易談判,東亞自由貿易區儼然逐漸成形。這些協定或談判完全排除了台灣的參與,北京甚至讓東協在協定文件中表明「一中」政策,將台灣在政治和經濟上全面邊緣化的意圖相當明顯,確實也有所成就。
|
影響力恐超逾推估 官方當然要對於這種發展淡化處理,經濟部長認為這項協定的落實並不容易,經建會主委認為可以用非官方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來個別突圍,台經院則提出研究評估,認為對台灣的經濟影響有限,國內生產毛額只會下降百分之零點一五。研考會更進一步根據研究報告,認為對台灣的經濟影響僅有百分之零點零五,受影響的產業包括成衣、皮革、紡織、塑化、木材加工和紙製品等。總之,官方說法的意義就是:東協加一沒什麼了不起,安啦!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蕭萬長先生的「半官方說法」就較為謹慎,他認為亞洲自由貿易的實質影響力會從二○一○年開始,台灣只剩下五、六年的時間可以努力,要是被排除在外,會造成台灣產業真正的空洞化! 各方的說法都有其本,經濟影響評估更是用嚴謹而複雜的數理模型費力推估出來的。然而,筆者擔心的是這項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不僅會提前來到,而且影響的力道遠遠超過上述的推估程度。問題出自於「投資」,因為經濟整合所帶動的投資效果難以由一般的經濟模型所掌握。 一般模型是由過去的資料和關係來預測未來的狀況,但是目前的「自由貿易協定」除了免除關稅之外,通常都包含了製造、金融、電信、商業等產業的「投資自由化」,造成外來投資大量增加,產生了超越過去傳統自由貿易協定的效果。例如,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開始運行的一九九四年,外來直接投資由前一年的四十四億美元暴增為一百一十億美元,加拿大同年亦由四十七億美元竄升到八十二億美元。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在一九九五年加入歐盟,當年或前一年的外資也分別上升了一倍以上。歐盟國家在一九九二年完成「單一歐洲法案」,去除了區域內的貿易投資障礙之後,外來投資金額都產生大幅度的提升。因此,當明年「東協加一」的自由貿易協定完成談判簽署之後,台灣本身的投資將大受影響。 依據經濟部投審會資料,去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核准投資金額為七十七億美元,對東南亞約為三億美元,合計八十億美元,約佔同年國內投資五百零五億美元的百分之十六。如果明年對這兩個地區的投資增加一倍,並取代原先對本地投資的話,將直接使明年國內投資減少八十億美元,其影響絕非研考會估計的國民生產僅減少一點五億美元,更令人擔心的是--它可能成為長期現象!
|
以三通建中介地位 目前官方提出的解決之道,如和日本、美國或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非官方」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這些作法若非政治上可行性不高,就是成本極可能高於效益。較可行的應變之道也許是全面開放台灣的外來投資管制,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讓外來投資的大幅增加來填補資本外流的空缺,並促成技術和管理的提升來區隔台灣和「東協加一」的產品,減少產品和服務的直接競爭。 台灣在美國中情局的網站資料中,經過物價平減的每人國內生產已經高達二萬三千美元,和西歐國家(約兩萬六千美元)極為接近,產業(除了農業)應該到了可以承受開放競爭的時候了。 更高明的作法,則是以「三通」打造台灣在東亞的中介地位,但目前已經面臨了僵局。然而,在面對北京的強大競爭力之下,如果無法在政治上以妥協代替對抗,則在經濟上付出代價已經無法避免了!
|
杜震華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