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增加醫師 提高醫療品質 (蘋果日報 論壇 2004.8.18)



















增加醫師 提高醫療品質
2004年08月18日

































   
   
 臺灣醫師人數太少,加上國人普遍喜歡看病,因此醫療品質低落。圖為和平醫院,民眾大排長龍等候掛號。資料照片 

台灣醫院協會指出,我國的全民健保雖然整體上獲得民眾肯定,但是卻讓醫界叫苦連天,明年將有許多醫院倒閉,原因在於健保局過去放任扭曲的醫療環境不管,讓醫院大量擴充病床,而目前在總額給付制度下,給付額幾近凍結,過度擴張的醫院自然無以為繼。
另外,我國每年有過多的醫學生畢業,醫療供過於求的問題嚴重,自然會撐不下去!醫院協會的憂慮可能是真的,然而其原因推論則頗有問題,而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無法適應新環境的客體被時代所淘汰,也是自然的現象,值得吾人關心的,是新的制度是否能夠提升醫療品質的問題。

醫師人數僅美國一半
《全民健康保險法》在民國八十四年開始實施,醫療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也由前年的4.1%,逐步提升到去年的5.3%,這個比例和世界平均的9.3%相比,還有一段成長空間,也低於鄰近的韓國6%和日本7.8%,顯示健保局的支出控管似乎相當有效;但比起新加坡的3.5%,顯示還有努力的空間。然而,國人雖然滿意於健保提供了大病的基本保障,但對於一般疾病的醫師照顧卻迭有怨言,因為醫師給予每一位病人的平均時間少得可憐,和先進國家實在有天壤之別。
原因很簡單:我國的醫師人數太少!根據統計,高所得國家平均每萬人有30位醫師,歐元區更超過35位,例如義大利60位、希臘44位、比利時39位、德國36位、瑞士34位、丹麥34位、荷蘭32位、葡萄牙32位、法國30位,而美國也有28位。我國只有15位,約為美國的一半。加上國人喜歡看病,使得醫師無法為病人詳細看病,醫療品質低落。如果讓醫師人數倍增,可以相當程度地解決醫療品質的問題。因此,認為國內醫師「供過於求」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只是國內醫師習慣於向都會區擠,不願意到偏僻的鄉村地區執業,乃至於都會區的小型醫院經常門可羅雀,而鄉村地區居民卻經常必須長途跋涉進城尋醫而叫苦連天!

病床數低於先進國家
其次,健保局沒有好好管理醫療環境,使得國內病床數偏高的印象也相當怪異。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每萬人的病床數在民國八十四年為52床,九十年增加到57床,並沒有特別快速成長的現象。但可能有小型院所病床被大型醫院病床快速取代的現象。醫院協會認為先進國家僅有40床,國內應該減少到50床左右,和事實有相當大的出入。
世衛組織的資料顯示,一九九五至二○○○年間先進國家每萬人的平均病床數是74床,歐元區更高達80床,例如德國91床、奧地利86床、法國82床、瑞士179床、荷蘭108床、挪威146床、日本165床,都遠遠超過台灣。不過比起二十年前,病床數是有緩慢減少的跡象,醫師數卻有大幅增加的現象。

醫師收入為國人八倍
以全民健保最近四年有三年虧損的情況看來,更嚴謹的支出控管有其必要,因此總額管制無可厚非。然而目前台灣醫師的平均收入為國民平均收入的六至八倍,明顯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的二至三倍,剛好和兩者的每萬人醫師數成反比,加上醫療品質低落的現象,反證了台灣醫師人數過少的現象所帶來的結果。教育部應設法提高醫學畢業生人數,健保局也應提高病人自負額來減少病患逛醫院的惡習,合理地擴大給付,台灣的醫療品質才能逐步提升。


杜震華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