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台灣服務業飆升是警訊 ( 蘋果日報 論壇 2005.12.3)





















台灣服務業飆升是警訊
2005年12月03日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今年第三季的服務業產值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高達73.2%,超過2008年預期達成的目標71.4%,顯示服務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產業。乍看之下似乎台灣產業結構已經類似先進國家的狀況,令人喜不自勝;然而服務業的過於「早熟」,卻也透露出製造業和農業相對上「未老先衰」的窘境,有可能是台灣經濟「美人遲暮」的警訊,值得關切!

 


















台灣服務業產值飆升,隱藏製造業提早衰退的警訊。資料照片
圖片: 1 / 1













依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03年全球中低所得國家的平均服務業比重為53%,高所得國家為71%,台灣在目前已經超越了高所得國家的水準,似乎值得欣喜。然而,我們幾個競爭對手2003年服務業的比重分別為:韓國62%、日本68%、新加坡65%、香港88%。除了以轉口為重的香港,其製造業幾乎已經完全外移到中國廣東,另外3個我國主要的競爭對手,服務業比重都不到7成,而台灣卻一馬當先地凌駕了歐盟15國的70%,接近美國的75%,其實並不是好現象。

製造業早衰有高風險
以擅長製造業的幾個國家來看,除了上述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外,德國(69%)、芬蘭(66%)、瑞典(70%)都沒有超過7成,這些資訊透露出來的也許是我國製造業的成長力道已經提早衰退,而不是服務業快速超前。
深入查證數據,證實了這種疑慮:在1990?2003年期間,我國服務業的年平均實質產出成長率為6.4%,雖然看來不錯,但其實只稍微領先韓國的5.7%,並沒有超過新加坡的6.5%;然而製造業實質產出的年平均成長率,卻以4.1%僅僅超越美國0.2%,大幅落後於韓國5.9%和新加坡6.5%,甚至還遜於高所得芬蘭的5.8%和瑞典的7.7%!
這種製造業提早退位的產業結構是否一定不好,也許見仁見智;但是在全球或區域性景氣難以維持長期穩定的情況下,其實承擔了較高的風險。香港和新加坡兩個以服務為主的經濟,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由於區域性的蕭條導致服務業需求大減,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
如果我國經濟過早高度依賴服務業,其實也會面對較大的風險;而製造業雖然也有全球性風險,但如果僅面對區域性需求不振時,還能以其他地區做為緩衝,不會影響成長如此劇烈。
製造業成長力道相對遲緩的原因當然不會只有1種,但是兩岸間無法進行更符合經濟規律的分工,極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韓國今年對大陸投資金額已經超越台灣,大陸也已經成為其最大的出口目標,新加坡同樣也有「中國熱」,但是它們的製造業並沒有出現台灣這種相對惡化的情形,可能就是他們可以依其需要來進行更為合理的製造流程。

兩岸問題牽制競爭力
台灣仍有部分對大陸進口的管制,妨礙了部分來自大陸的上游零組件進口,迫使下游的台灣廠商只好遷移彼岸;而上市公司禁止投資對岸超過淨值的4成,也明顯降低了獲利匯回台灣投資的誘因。加上無法直航,提高了製造的成本,如何和貿易對手競爭下去?
表面有如一朵成熟、漂亮蘭花的台灣產業結構,可別變成了「失根的蘭花」!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