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擬以考績加分為誘因,鼓勵公務員學習英語,希望到二○○七年,行政院中央以及所屬機關的公務員,能有半數通過英語初級檢定或中級檢定,圖為上英文課的民眾。資料照片 |
|
|
近來國內掀起了一股「學英語」的熱潮:大學生的英語不夠好不能畢業,公務員的英語不好將不得錄用、不利升遷,英語不夠好將不得擔任教師--過幾年英語更要成為「準國語」!和這項熱潮並行的,是一股熱切盼望青少年「國際化」的渴望,擔心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不夠國際化的國人將會被世界所淘汰! 這些想法和憂慮是合理的,因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英語和國際化較強的個人確實可以強化自己既有的優勢。然而,如果認為整個社會應該投入大量資源,來強化國人普遍的英語能力和國際化的程度,才能夠在國際競爭中勝出,可能就會因誤解而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和人力,反而得不償失!
|
高所得非關英語程度 學習英語和國際化的目的為何?為了強化國際競爭力!那強化國際競爭力的目的又為何?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創造更高的所得和財富!如果大家同意這種邏輯,那我們就來觀察一下世界各國的英語能力、國際化和所得相關的狀況:英、美、加、澳等先進的英語國家自然是高所得;但是同樣以英語教學的印、巴、菲、馬等國,仍然是開發中國家,所得都不高。反過來看,德、法、盧森堡、瑞士、瑞典、挪威、列支敦士登等歐洲國家,或我們鄰近的日本都是高所得,但國民的英語程度可能遠不如上述開發中國家,可見國民平均英語程度的高低既不是高所得的「充分」條件,也非「必要」前提。 這些高所得的國家不用英語,但所得又高的主因,在於它們具有相當高的製造或服務業的技術生產力,能夠以這些技術生產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產品來消費和出口,或是高超的金融或商業服務來供應本國和周邊國家的需要!英語的優劣,當然有助於一國在國際上行銷這些產品或服務,但並不需要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英語能力才行,只要一個社會有部分的菁英份子,例如五分之一,能夠以英語溝通,應該已經足以應付該經濟體的國際溝通所需了。日本的托福測驗成績一向在亞洲墊底,但卻有部分菁英份子的英語能力相當高,這就足夠讓日本應付國際溝通矣!
|
不如提升產品競爭力 學習第二種語言是困難的,成本極其高昂--只要看看台灣有多少「外省人」能夠說流利的「台灣話」就了解這種困難度!因此,即使要求一個中等資質的國人學習英語到「普通」的程度,也要耗掉其個人和社會相當多的資源。就算他進行了必要的投資,學到了勉強能夠和老外簡單溝通的英語能力,由於其工作的職務不高,這項能力可能只有在老外問路和出國旅遊時偶爾可以用上,難以用來直接吸收國際新知,這和投入的成本是不成比例的。因此,要求所有的大學生和公務員提升英語能力,除了造就語言補習班的龐大商機以外,極可能是社會資源的浪費,不如將資源普遍投注在製造和服務競爭力的提升,讓這些能力生產的產品出口,或吸引國際需求者前來消費。 至於香港、新加坡和荷蘭,確實是由於英語能力較高而成為區域營運中心而提升了所得。但是我們的情況特殊,在兩岸持續的政治矛盾和爭鬥之下,已經毫無機會成為區域營運中心,即使強化了英語,還是無法帶來類似星、港的效益。因此,還是老實地學習瑞士、盧森堡等國,將寶貴資源用來強化我們專長的製造能力,加上現代社會需要的服務競爭力,來提升我們的生產力吧!英語和國際化,可以留給社會上的菁英份子去努力--而他們比政府更了解如何去做,無須政府費心!
|
杜震華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