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沈淪── 在職碩士專班 | |
| |
杜震華/台大國發所副教授(台北市 | |
| |
自從幾年前中研院李遠哲院長發出「中研院研究所的水準只相當美國二流大學」的感慨之後,「追求卓越」就成了國內高等學府追求的目標。在待遇未能相對「卓越」的情況下,對於大學教授研究水準的要求是越來越高。然而奇怪的是,在教育部鼓勵設立大學和提倡「回流教育」的做法下,大學本部和研究所的水準卻是每下愈況,卻不見教育部和李院長有何高明的配套,來改善這種「研究卓越、教育平庸」的兩極化現象。長此以往,台灣的高等教育將訓練出大量的庸才,甚至鼓勵有理想的青年學子提前出國接受真正卓越的高等教育,值得教育主管和識者警惕! 高等教育的平庸化,最嚴重的就出現在所謂的「在職碩士專班」。自從教育部刪減各國立大學的預算支援,鼓勵各校自籌部分財源之後,各校就將「在職碩士專班」視為生財的重要來源。由於可以在職進修,兩三年後就可以獲得本地名校的碩士學位,各校的在職專班可說是「門庭若市、供不應求」。然而仔細研析,這些在職碩士班的訓練成果和一般的碩士班其實相距甚遠。由於其收費都是一般碩士班的幾倍,各校都要搶學生,學術要求自然也放得極鬆,只要學生來上課,鮮少有「當人」情事。加上白天要上班,唸書時間有限,教授們刪減上課份量到一般碩士班三分之一的程度,學生還是叫苦連天。 更嚴重的是,由於絕大多數的學校要求寫碩士論文,而這些「資深同學」又沒時間浸在圖書館裡接受嚴格的訓練,目前已經出現一種一般碩士生的「打工」機會,就是幫這些「資深同學」寫碩士論文。一個月搞定,論文品質如何可想而知!為了學校或系所「生計」,教授們睜隻眼、閉隻眼,都過去了。有些教授樂在其中,一人可以指導十餘位學生,找些學術界朋友幫忙口試就一一過關,師生彼此心照不宣,反正一邊是為了學位,一邊是為了人脈,「各盡其能、各取所需」。許多「國立大學碩士」連幾篇學術論文也沒唸過,就頂著國立碩士學位到處招搖。這種現象使得被要求較為嚴格的一般碩士生敢怒不敢言,心理不平衡之下,逐漸傾向找最容易畢業的教授指導,保持教育良心的教授乏人問津,還被同仁認為迂腐。為了「搶錢」,某國立大學在職專班只要修習二十四個學分,不像某些嚴謹的大學要求三十到四十個學分。目前,台大、政大等校又以擴充研究所名額來追求「研究型大學」。殊不知在教授員額不變之下,台大目前平均每位教授指導五位研究生,遠超過哈佛的一位、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點八位、新加坡大學的二點三位、東京大學的三點二位。在職碩士班的「平庸化」即將蔓延到一般碩士班! 大學部也是如此。可能是學費相對於先進國家不高,學生們態度鬆散不堪。台大早上十點鐘上的課,不管教授教得再好,學生們姍姍來遲,有五、六成以上的到課率已經給你面子。考試只要教授監考不嚴,作弊的普及化令人咋舌!每一門課都要「教學評鑑」,學生在學期後打老師的教學分數,逼得極少老師敢打低分,有的乾脆通通「派司」,以免自找麻煩,平均分數在八十五分到九十分的課多得一踏糊塗。除了少數自律用功的學生以外,大多數大學部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在逐漸下降。 這種台灣高等學校的教育現象,你能不心寒嗎?教育部和高等院校的主管們,你們能坐視這種情況發展嗎?
【2003-01-31/聯合報/11版/民意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