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中廣新聞訪問版主 (中廣新聞 2011.7.15)

學者:農會弱化 政黨趁機炒作


·         2011-07-15 【中廣新聞/JHY


    每逢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政府就會祭出採購措施替農民紓困,農業議題又再度發酵。農民憂心,每次都靠緊急採購穩定市價並非長久之計。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杜震華指出,實際的農產品價格走勢和市場訊息出現落差的問題,已經存在幾十年,農會功能弱化,加上大選逼近,明顯有人為炒作的現象。


    杜震華說,農會本來是幫助農產運銷很好的機制,以集中競標拍賣讓農產品可以有更好的價格,近年來這種機制卻逐漸弱化,造成中盤商剝削農民的情況日益嚴重,政府卻對這種狀況並不清楚,每次僅就單一個案調查,加上選舉將近,也帶給在野黨和有心人士炒作話題的機會。


    他直指,現在的農會被派系把持,甚至淪為一般的利益團體,提供服務還要看交情,農民無法依賴農會達成更好的生產和銷售,加入農會不代表農民就可以獲利,因此現在也有農民選擇不加入農會。


    杜震華認為,農會和政黨的連結只有薄弱的選票利益,政黨如果要將選票利益回饋在農業政策,會遭受相當大的壓力,如果政府可以和研究單位密切合作,將研發成果化為實質生產,再加強產銷能力,才能對農業有正面助益,這也是目前國內農業所缺乏的。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韓歐FTA帶給台灣沉重壓力 (旺報 名家論壇 2011.7-11)

韓歐FTA帶給台灣沉重壓力


·         2011-07-11 旺報 【杜震華】


     韓國和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在71日生效,韓國從歐盟進口的91%工業產品以及歐盟從韓國進口的97%工業產品將立即廢除關稅;此外,三年內韓國96%和歐盟99%的工業產品即將降為零關稅。如此快速和大幅度的自由貿易協定,為東亞國家設定了一個新的自由貿易指標!


     然而,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效益當然也相當顯著: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院(KIEP)估計這個協定會讓韓國的國內生產短期內增加2.02%,出口提高63.4億美元;長期更讓國內生產增加3.08%,出口提高110.4億美元。如果將這種效益套用在台灣,而以台灣去年4305億美元的國內生產來看,這等於短期內會提高95億美元,即2800億新台幣的所得效益。如果評估準確的話,這的確是相當顯著的經濟效益!


     但如果只是它們兩地提高效益,我們倒也可以「樂觀其成」;只是,其中的部分效益,其實是來自於台灣對歐盟和韓國的出口,將因它們相互之間免除關稅,而被它們增加的出口所取代。


     快樂建在台灣痛苦上


     也就是說,它們之間的「快樂」將會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台灣的「痛苦」之上,這才是令人擔心之處。依據歐洲政策研究中心和韓國KIEP的共同研究,歐盟的商業服務業、通信、運輸、金融和其他服務業將會顯著增加對韓國的出口;而韓國的汽車、電子機械、鋼鐵、紡織也將會顯著地提升對歐盟的出口;這些都會局部排擠台灣對這兩市場那些產品的出口。


     此外,由於在對方設廠生產回銷可以免除關稅,相互簽署協定的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會大幅提升。例如,韓國和新加坡簽署協定後,雙方相互投資的數量都提升了5倍上下,效果相當驚人。未來歐盟廠商到亞洲投資的話,韓國將會取代絕大部分可能到台灣的投資。要扭轉這種現象,只有在台灣也和某些大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讓歐盟認為在台灣投資可以享有類似效益時,才可能抵銷這種趨勢


     多軌FTA競爭力難匹敵


     韓國和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極可能也會在今年底生效,屆時韓國將成為全球唯一同時和東協、歐盟、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其國際貿易競爭力之強勁將難有匹敵。但國人可能不知,韓國是以「拼命三郎」的態度在拼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早在2003年,韓國國務院就提出了所謂的「同時多軌之FTA推動路徑圖」,計畫在2007年之前與50個國家洽簽FTA,並積極促進其中15FTA正式生效。目前進度雖然有些落後,但並沒有差距很大,生效的協定已經有10個,在亞洲能夠超越韓國的只有新加坡;這也難怪它們近年來的經濟表現多半超越我國,特別是在出口的表現上!


     我國的部會其實都很保守,一方面喜歡管制、無法用產業發展的眼光來開放市場競爭,另方面也不願意對外國開放市場,使得廠商競爭力的提升非常緩慢;而這又回過頭來妨礙市場可以承受開放的程度。政府迄今為止沒有提出產業調整開放的規畫,似乎非得要等到貿易談判已經迫在眉睫時,才要來處理產業調整的問題,屆時勢必形成廠商激烈抗議、政府騎虎難下的窘境;為何不像韓國一樣,早日規畫產業調整方向(包括農業),有序地調整俾利於諮商談判的機會出現時,信心十足地迎向前去?總統府和行政院都必須深刻檢討、積極拿出對策;否則只有等著讓韓國遠遠拋在腦後!


(作者為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經濟組副教授)


Unraveling unemployment rates (Taipei Times 翻譯轉載 2011.7.10)

Unraveling unemployment rates


By Tu Jenn-hwa 杜震華


June 29 marked the one-year anniversary of the signing of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The opposition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has been very critical of the effects of the agreement, citing statistics to suggest the ECFA has contributed to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Taiwan being the highest of the Four Asian Tigers.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government has released a report saying that in May the unemployment rate fell to 4.27 percent, and that 57,000 more people were employed than this time last year. A less rigorous defense of the ECFA is hardly possible. I find this exasperat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often lumped together with the rate of inflation to calculate what is known as the “misery index.”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ttention is mostly paid to the former, not only because changes in the latter tend to be less painful, but also because failure to deliver on jobs is certain to make a government less popular.


The incredible thing i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dealing with a problem that essentially was not of its own making, but it is unable to explain how the problem came about. Meanwhile, it is fighting a strong opponent in an election campaign for the right to govern the nation.


Thirty years ago, when Chiang Ching-kuo (蔣經國) was president,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Taiwan was the lowest of all the Tigers. In 1980, it stood at 1.2 percent — far lower than Hong Kong’s 3.8 percent, South Korea’s 5.2 percent and Singapore’s 5.8 percent. In additio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aiwan was one of the most favorable in the world, within the top five.


Taiwan was feted as an economic miracle and admired for its growth and equity. Simon Kuznets, winner of the 1971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would often visit Taiwan as part of his research into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Ten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put Taiwan in front in Asia in terms of infrastructure, further contributing to Taiwanese swagger abroad. Taiwanese students overseas sat in class wearing smug expressions.


In the mid-1980s, Taiwan’s unemployment rate was the second-lowest among the Tigers, but between 1991 and 1995 it returned to being the lowest.


When the DPP came to power in 2000, the unemployment rate, 3 percent, put Taiwan back in second position — only 0.3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Singapore, but still much lower than the 4.4 percent in South Korea and 5 percent in Hong Kong. However, under the DPP things went awry, the rate falling to third place within a year, and by 2007 it was a measly 0.1 percent lower than the highest. In 2008, the KMT inherited the highest unemployment rate of the Four Asian Tigers.


Between January and May of 2008, the average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aiwan was 3.8 percent, during which time the rate was only 2 percent and 3 percent in Singapore and South Korea respectively. It was 0.5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in Hong Kong, where it was 3.3 percent.


The country was in a bad way when President Ma Ying-jeou (馬英九) came to power, the reason being that the DPP administration that preceded him had found itself unable to sign free-trade agreements (FTA) with other Asian nations. When the FTAs signed by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came into effect, these two Tigers were able to extend their lead over Taiwan even further. It was, consequently, very difficult for the current government to turn things around, no matter how hard it tried.


Today, the DPP is attacking the KMT, forgetting that it was on its watch that Taiwan’s unemployment rate went from the lowest of the Four Tigers to the highest.


The KMT also seems to have forgotten this and does not know how to respond. One could say that this memory lapse is another kind of Taiwanese miracle.


Both parties are implicated in this and it is not as simple as wiping the slate clean and starting over. Both parties are avoiding the truth and both are oblivious to the facts. Yet both want to govern the country. That the public must pin their hopes on them is very worrying indeed. And if academics are content to just roll out th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and ignore what is actually happening in the country, how is our society to improve and what hope does Taiwan have?


Tu Jenn-hwa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RANSLATED BY PAUL COOPER


必須禁絕產官學聯手 民地惡風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7.10)

必須禁絕產官學聯手「搶奪」民地惡風

政府有義務保護人民的財產,不應以公權力造成不公平事件,官員更不應該依公權力獲利。


 竹北百餘位農民近日到總統府和監察院陳情,要求停止新竹縣政府徵收竹北、芎林總計四四七公頃的農地,供交通大學和新竹科技城之用。此事之所以受到社會關注,乃在於它是位處於極有開發潛力的地區、它徵收的範圍極廣、它徵收的是過去生產最優質稻米的良田、它由原始目的所需的農地擴張了十倍之廣。此事如果不好好處理,甚至一舉解決此類事件的通弊,不僅政府將威信大失,恐將波及已經極為吃力的馬總統選情。我們呼籲政府高層高度重視此事,最好一次解決此類所有事件!

 此事件源自於所謂的「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原稱為「璞玉計畫」)。最初是西元兩千年時,交通大學計畫徵收竹北三個里及芎林下山村一帶 四十公頃 的農田做為校區,新竹縣政府卻將該計畫案之徵收範圍擴大為四四七公頃,除原來 四十公頃 提交給交大使用外,另撥 八十公頃 作為積體電路設計園區,其餘三百多公頃則全部變更為住宅區使用(其中部分撥還給農民為抵地價)。這樣的計畫和原先的教學目的已經差距極大,是否具有足夠的「公益性」和範圍是否需要如此之大,受到農民和社會團體強烈質疑,乃至於抗爭不斷。

 這件事和過去台灣各縣市發生的「縣市首長炒地皮」事件頗為類似,也就是縣市政府以產業開發為名,大量徵收民地開發為各種用途之後,週邊土地價格也就跟著大漲,而事前已經獲得資訊的「內線者」(多半是地方首長的親友和政治同夥們)就大獲其利,不僅原來選舉時的鉅額花費完全回收,而且下次選舉所需的費用,以及從事政治的「報酬」都狠狠地回本有餘!除非內部擺不平窩裡反而東窗事發,否則要揭發此類事件談何容易。但迄今為止,已經被定罪判刑的縣市首長的犯罪手法早已罄竹難書了!

 我們並沒有驟然認定此次竹北事件一定是或不是這樣的案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農地目前被低價徵收,如果往後生活難以持續的老農們,看到自己的農地被炒作成寸土寸金的建地時,真是情何以堪!而且許多根本無力從事其他事業的農民,在十分地被徵收後只能還給四分地,還要交出約一分半的土地增值稅,未來根本難以生活。而本來和此事不相關的馬總統,是否又會被認為是「放任」其從政黨員在地方「魚肉」農民而置之不理,「不沾鍋」的結果就必須概括承受其後果!

 我國憲法第十五條說:「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二十三條說:「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易言之,除非能夠增進公共利益,否則即使於法有據,也不得限制人民的財產權,更遑論加以徵收!今天台灣徵收土地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是以「公告土地現值」為準,而這並不是土地真正的價值。只要誰被徵收誰就倒楣,而誰的土地在週邊誰就發財,而它卻是人為造成的後果,天底下不公平的事莫此為甚,其誰能心服!美國憲法第五條修正案說:「沒有依據正當的程序,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均不得受到剝奪,沒有合理的補償,私有財產不得為基於公用所徵用」。是否有「合理補償」正是我國目前土地徵收問題的關鍵所在。過去政府和民眾都窮,土地的價格也沒有今天昂貴,官員「搶奪」民地的情事也相對較少。但是現在政府的財力不比當年,炒作土地的情事相當普遍,如果不將「合理補償」視為「真實市價補償」,不僅不公道,也極易養成一批胡作非為的官員,並濫用民間的稀有資源。

 竹北農地徵收案絕非單獨個案,馬政府就算無視天理和公平,也必須想想民意之憤怒和選票之流失!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泰國變天對台灣的啟示 (台灣商報 商論 2011.7.8)

泰國變天對台灣的啟示


杜震華


 


    泰國73日舉行國會大選,在500個席次當中,被罷黜的前總理戴克辛完全沒有政治經驗的44胞妹盈拉帶領在野的為泰黨贏得了過半的264席,即將擔任泰國首位女總理。由於她將聯合四個小黨組成聯合政府,將使執政聯盟掌握國會六成299席的多數,迫使性喜干政、支持目前執政黨的軍方也只能表態支持;股市因而在4日大漲超過5%,新政府將會有一個好的開始!


 


    關心這次大選的人士,都注意到為泰黨開出來的驚人選舉支票:全國每日最低工資不低於300泰銖(10美元);大學畢業生每月起薪增至500美元、公務員加薪;看病一律只收費30泰銖;提供農民信用卡購買肥料等生產用品;每年免費提供平板電腦給80萬名新學童;兩年內企業稅由30%降到20%;首次購屋購車減稅優惠;建設曼谷機場為區域樞紐;興建高鐵連結主要城市等。


 


    這些政見令外界相當驚奇,特別是提高最低工資、大學畢業生提高起薪、公務員加薪、降稅、降看病費、免費電腦,全部都是要花大錢的計畫。在這些計畫之下,政府可能會負債累累、排擠其他的公共支出,難道泰國人民看不出這種大開支票之下的嚴重後果嗎?


 


    選舉的結果告訴我們答案:人民並並不擔心!股市大漲也告訴我們:金融部門和投資者也都不擔心!這就相當奇怪了,他們的想法為何和外界的思考不同呢?其實,如果我們觀察泰國的總體經濟狀況,就會發現泰國的總體經濟其實不差:2010年經濟成長率7.8%,在東南亞除了低於新加坡以外,高於所有的東協國家;今年前4個月的失業率0.8%,是整個亞洲最好的;6月中旬股價比去年同期上升29%,是周邊國家最好的;6月份外匯存底高達1859億美元;只有今年前4個月的工業生產是負成長,使得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4%,算是區域內較差的。然,占就業人口4成的農民卻只生產了1成的國內總生產,造成農民的收入和都會居民差距巨大、難以為生。


 


    戴克辛是第一個大力照顧農民的總理,卻被曼谷市民和軍方、皇室聯手以非法的政變方式將他一而再地驅逐出境;打出「戴克辛思考,愛泰黨行動」口號的愛泰黨當然可以獲得農民和支持民主人士的全力支持,更何況其競選支票一條一條都切中要害,幾乎都是農民需要的照顧和協助,當然讓農民極為窩心。能否兌現,或兌現多少並不是那麼重要;只要有這份心,只要有這種行動,積極地尋求改變來照顧貧窮的農民,就足以讓他們全力相挺;甚至千里迢迢地到曼谷發動十數萬人的集會,表達對戴克辛政府的支持!


 


    其實,台灣的民進黨也曾經利用這種戰術,明明白白的表示要發五千元老農津貼,才在一些農業縣市顯著地獲得執政權。雖然事後不一定能夠完全兌現支票,但是選民們不以為意,繼續讓民進黨在這些縣市執政。這就是以「顯著而具體政見表達心意」的效果,但國民黨卻經常畏首畏尾、怕東怕西,結果就是經常敗選!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曾經說過:競選政見不一定要兌現,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只要誠意足夠、盡力去做,做不到選民也不會太介意的。這應該是這次泰國大選提供給台灣,特別是國民黨的啟示吧!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出口依賴大陸會怎樣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11.7.4)

出口依賴大陸會怎樣(杜震華)


2011 0704


 


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高達10.9%,創下21年來的新高。然而,對中國港澳的出口大約佔了總出口的42%,別說讓綠營人士寢食難安,不少的藍營人士心中難免也會有一個疙瘩──如果未來簽署了完整的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出口更「依賴」大陸之後,是否真的會被北京「以商逼政」,完全沒有招架的餘地?


 


如果今天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完全是供應其消費之用,而且沒有其他的去路,這種憂慮的確值得重視;但台灣目前對大陸出口大部分是高科技元件及零組件,如積體電路、液晶面板、電路板等,經過加工之後出口到美國、歐洲或日本等地;所謂「對大陸出口」其實只是利用其低廉的勞工來進行加工而已。如果哪天大陸不進口台灣元件及零組件,台灣其實大可找諸如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國來從事類似的工作,沒有道理說非以大陸為加工基地不可。因此,這種對於出口「依賴大陸」的擔憂,其實是過慮的。


有人擔心大陸可以突然不再進口台灣貨品,達到讓台灣無力調整只能乖乖就範的後果。其實,要造成「翻臉」的狀況,通常是經過了一段關係逐漸惡化的過程,而廠商在這逐步發展的過程中,自然會迅速調整加工地點和出口的途徑,大部分的風險是可以消除的。比較難迴避的風險,是有如「木馬屠城」式的「一夕翻臉」來讓台灣就範。只是,在一個全球化相互依賴的世界中,北京這麼做的機率非常微小。因為,這一方面其實無法讓台灣就範,二方面卻會讓北京領導班子垮台,稍有理智的領導是不會如此做的。





這怎麼說呢?台灣的民主價值舉世皆知,如果北京突然取消台灣的出口定單來迫使台灣違背自我意志「改變現狀」,一方面大陸自己的加工出口能力會大幅下降,二方面幾乎確定會受到歐美日等民主國家的嚴厲杯葛,以拒絕進口中國大陸的貨品來加以懲處。以今天中國出口到歐盟19.7%、美國18.4%、日本8.1%、韓國4.5%來看,若都受到禁止進口的命運,將直接損失51%的出口機會,更別說它還出口了2.3%到台灣呢!

 


美歐將出手救台灣


 


當大陸有一半的出口市場因為自己的極端行為受到民主國家杯葛的話,其後果之嚴重難以估計。保守評估,如果經濟生產掉了一、兩成,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新增失業人口可能就會吞噬掉北京政府,而台灣卻還不見得會「就範」!在這種極端狀況下,只要美國和歐盟登高一呼,全球民主國家甚至有可能提供台灣「臨時免關稅」進口,來協助台灣度過難關。因此,想要利用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來「以商逼政」,成功的機會非常微小,絕對是一件「損人卻不利己」的蠢事。





北京政府利用「全球化」的架構獲得了高速成長,卻也因為「全球化」而必須接受國際社會的基本規範,否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還不見得可以獲得意圖的效果。兩岸關係在這種國際架構下獲得某種程度的保障,不是北京政府可以單邊為所欲為的。我們行有餘力當然可以增加出口市場來分散風險,但在羽翼仍未完全豐滿之前卻也不必過於擔憂。如果再加上適當的防衛力量,應該就足以在兩岸政經交往中保有充分的自我性。出口更依賴大陸,依我看是:不會怎樣!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濟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