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ECFA對總統大選的影響評估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12.1)

ECFA對總統大選的影響評估

簽署ECFA所產生的正面效應選民感覺不到,可是負面的效應卻感受良多,它對馬團隊的選情並無助益。

 去年(二)六月二九日,海峽兩岸在重慶市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開啟了兩岸制度化貿易的進程。依照執政黨的說法,ECFA對於台灣相當重要,可以帶來經濟的成長、就業的增加。因此,如果這項說法屬實,理論上會對於執政黨的總統候選人有選票的幫助才是。反過來,如果反對黨在總統大選前對ECFA反對的邏輯是正確的,也就是說ECFA將會讓台灣充斥著大陸產品、失業率大增的話,那麼ECFA實施一年多之後的總統大選,無疑地將會有助於反對黨的選情才是!

 然而,上述了兩種情況到底何者為真呢?或者是說,到底ECFA的簽署會對總統選情有何種影響呢?要評估ECFA對總統大選選情的影響,可以有兩種途徑:一是評估這個協議迄今對於各種產業造成的效益,再仔細評估各種產業的效益分別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再加以合併來評估其總效果。另一種途徑,是籠統地評估這個協議對於社會大眾對於執政黨的觀感造成何種影響,進一步研析這樣的影響對於選票會產生何種效果。

 然而不幸的是,不管是哪一個途徑,都是相當棘手的研析,因為在去年到今年的這段期間,台灣經濟遭逢了全球經濟由景氣的谷底快速回升,再遇到歐債和美債危機衝擊的嚴峻影響,大大混淆了ECFA成效的評估。這使得執政黨可以誇大宣稱任何的「早收清單」項目的出口增加,都是ECFA的成效;也可以讓在野黨宣稱,經濟表現不佳都反映了ECFA的成效不彰。而一個在學術上嚴謹的成效研究,一般需要耗費至少半年以上的投入,而在這個議題如此具有爭議性之下,大概也沒有真正客觀的學者專家願意投入研究,乃至於這個議題在途徑一的解答,其實有如登天之難。

 然而,即使是難如登天,依照政府的各種說法,受到ECFA早收清單正面效益影響較大的產業,似乎集中在利用「原產地證明」較多的石化、機械、金屬、紡織等幾個產業,特別是工具機、石斑、茶葉、甲殼蛋、虱目魚、文心蘭等幾種項目。受惠的地區應該是在大台中市、新北市、桃園縣、南投縣、彰化縣和大台南市等地。如果完全接受經濟部的評估,這幾個受惠較大的縣市可以「創造」的就業累加(台中一.三萬人、新北市一.三萬人、桃園一.萬人、南投.一萬人、台南.五萬人、彰化.五萬人),不過是四.七萬人。假設每個就業機會可以影響到兩張票,那麼將影響到大約十萬張選票。如果加上其他縣市,也不會超過十五萬張選票。

 但是上述的評估,即使對就業的效益是正確的,也會過於樂觀,因為許許多多就業的「創造」,受惠者的就業者自己並不會瞭解,而當老闆的也會認為是自己「打拼」的成果,不見得會認定是ECFA的功效。倒是在被列入進口「早收清單」的產業,因為大陸進口增加快速(其成長率的確高於台灣對大陸早收項目的出口成長)而感受到競爭壓力的,會清楚地認識到ECFA讓他們生意「變差」了。這方面的選票可能因此減少,進一步抵銷掉上述選票可能增加的部分!

 更不利於執政黨的,是目前ECFA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一般民眾對於ECFA效果的「感受」已經逐漸下降,也就是說它對選票的「邊際效用」已經遞減,使得總統大選可能受惠的程度會進一步縮減。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事件發生,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使得ECFA的選舉效果更加退縮,難以發揮顯著效果!

 因此,ECFA對於總統大選的效果,大概就限於對馬總統「兩岸政策」印象分數的一部份。部分民眾會認為:它對於改善兩岸關係會有加分效果,對於避免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上「可能」有所幫助。真正認為它對自己有好處並且會清楚化為選票的,很可能只有少數受惠產業的老闆。對於馬總統改善兩岸關係的努力能否化為選票,極可能又會到民眾的基本面:藍的選民繼續肯定他,綠的選民進一步質疑他在執行「終極統一」。至於中間選民呢,大概會更加著眼於他團隊的執政能力,包括近來頻頻出現的施政問題是否會繼續下去。馬政府揮汗如雨弄到的ECFA,對於大選的影響大概就是如此這般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