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尋找大三通之下的訓練產業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9.6.29)

<經濟人語>尋找大三通之下的訓練產業(杜震華)


20090629蘋果日報


兩岸大三通之後,衍生出來的旅遊效益日益發酵,帶動一波又一波和旅遊有關的產業,如醫療或健檢旅遊等產業也在快速發展中。然而,一般國人尚未注意到的另一種潛力產業,是所謂的「訓練產業」(Training Industry),值得吾人加以重視。


訓練產業,可以廣泛到包括各級的教育事業、各種長短期補習、企業的在職訓練。亦即,只要是針對某種主題對學員加以訓練的活動,都屬於這個產業。可能由於範圍過於廣泛,筆者無法獲得相關數據來衡量這個產業的規模。但可以想見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許許多多的訓練課程都在進行「移地訓練」,以保持學員新鮮、好奇的心情,來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名校開課吸引學員


而如果提供訓練課程的國家或地區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都會或地方,例如巴黎、維也納、紐約等地,則這些地區對於學員的「磁吸效應」,就足以造就其成為訓練產業的中心。一般而言,亞洲訓練產業的中心是在香港和新加坡。只要翻開一些以亞洲為內容主體的雜誌,就經常可以發現一些針對企業家或年輕人為訴求的訓練課程,是在這兩個城市舉辦的。這些訓練課程經常時間短暫,如一到兩周,但卻相當昂貴,因為它們是以企業經理人為對象,可以由企業支付其學習費用,並且經常找到來頭不小的講座,使得慕名參加的學員不乏其人。
在新加坡和香港兩地分別和美國、中國的頂尖名校合作之後,這種以企業幹部為對象的短期訓練課程顯著地增加;有心學習的企業幹部不必像過去一樣,千里迢迢地跑到美國哈佛大學朝聖,類似的「分身」已經移樽就教地來到了亞洲!
如今,在兩岸大三通之下,台灣有了這樣的機會,來和香港、新加坡分食中國大陸的這塊大餅。台灣雖然還沒有和美國名校合作經營這些美國名校的「分身」,但是以台、成、清、交本身(或著名私校)的名望,加上大陸人士對台灣長期以來的嚮往,希望在有生之年「到此一遊」的盼望,就足以讓這樣的概念轉化為層層的「訓練商機」。而且,這種商機不限於學術層面,任何台灣相對上比較強的項目,都可以成為兩岸訓練產業的內涵,以大陸的企業為訴求對象,配合「寶島旅遊」的規劃,網羅一批又一批的大陸人士前來接受各種訓練課程,再飽覽寶島的美麗風光,滿足地回到原來的崗位!


創意衍生無限商機


然而,在這樣的機會之下,如何進行包裝和宣傳,透過27個兩岸直航的航點來加以落實,還是一個挑戰。台灣學界向來不習慣將學術商業化,但是在目前「自籌經費」的壓力之下,自然有此需要。只要經過適當的安排和包裝,甚至和星、港、美、日的學界合作,加上頒發誘人的證書,這樣的「產品」可以成為極吸引人的學習或充電選擇。
兩岸大三通,衍生出無限的商機。有智慧和創意的台灣人,當然不應該讓這些機會虛耗;但如何將機會轉化為事實,國人仍須努力!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赴中國投資 務必三思並戒慎恐懼 (台灣時報 社論 2009.6.18)

赴中國投資 務必三思並戒慎恐懼


 


    中國廣東省東莞的台商企業,又傳三人被殺,造成兩死一重傷的慘劇;消息傳回台灣,再次引發國人議論。每一位已經在中國投資,或是還沒過去但考慮過去投資的潛在台商,都必須深深引以為鑑,以免憾事一再發生,令人欷噓長嘆!


    這次慘案,據報源自於台商大陸籍員工因為工傷賠償談判未成,心生不滿而導致行兇。但事實上工傷賠償問題已經被兇嫌告上法院,台商被裁定賠償十八萬元人民幣,目前台商已經上訴,正在等候上訴結果。未料竟然會產生如此激烈的後果,凸顯了台商在中國投資的高度風險,值得吾人深入研究,並作為警惕。


    其實,人只要活著,都會有各種風險。但是,不熟悉的地方,風險就會增加,因為沒有足夠的瞭解,遇到許多事務難以做出適當的回應;這也是任何的海外投資者都必須瞭解的。然而,中國作為一個由「社會主義」轉型為「資本主義」的國家,由一個「公平」的社會主義轉變成一個「不公平」的資本主義,對於一般人民心理上的衝擊,或對其人民帶來的「相對被剝奪感」,顯然會超過一般習慣於資本主義經濟的國家。因此,在中國投資的風險,當然會超過許許多多的其他投資地區,這是每一個在中國投資者必須要瞭解的。


    其次,中國的發展相對落後,迄今仍然無法「按規律辦事」。就以目前發生的兩件事來看,就知道對岸的行事風格和我們是格格不入的:其一,兩岸間「第三次江陳會」簽署的航空協定,原定的生效時間是七月份,但僅僅因為對岸「未能即時完成航線分配」,就大辣辣地單方決定將生效時間延到八月以後,我方也僅能毫無招架之力地被動配合!其二,上海航空直飛台北的班機,可以一延延了一天多,然後隨便給個「天候因素」來加以搪塞,導致旅客霸機,還是沒有合理交代!這些嚴重「不按規律辦事」的情況,在台灣都是難以想像的案件,但是在中國就是會發生,而且還可以不當成一回事,可見中國不僅距離一個成熟的大國還遙不可及,連台灣三十年前的社會制約程度,也還無法做到。在這樣的社會中投資,難道風險不高?


    我們無意對所有已經,或可能去中國投資的台商潑冷水,但是依照海基會的統計,迄今為止已經有一百零二位的台商在對岸遭到殺害(包括這次的兩位);其他受到詐欺、誆騙、侵佔等等對待的更是難以計數。許多台商認為「同文同種」是一種「競爭優勢」,但其實正因為如此,反而降低了應有的警惕,處處身陷高度的風險而不自知;反倒是東南亞的不熟悉國度,因為處處謹慎反而風險較低。因此,對於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投資風險,有必要重新加以評估,以提供廠商更適當的評估基礎。


    這種投資風險的評估,最重要的當然是我們自己的政府。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應該天天想著「鬆綁」兩岸投資限制,「鼓勵」廠商到中國投資,卻不提供詳盡可靠的風險評估,讓資訊不足的台商身陷各種企業和人身安全的風險。其次,各種工商團體,如「電電公會」等,對於中國各地區的投資環境評估,顯然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將東南亞、中南美、南亞和非洲各地的投資環境一併列入的話,根本就是對中國「為淵驅魚」,讓羊入虎口!而在台灣本身的投資環境,已經因為許多工業區用地價格調降、租稅降低、工資下跌,兩岸又三通之下,變得更有投資吸引力,應該一併列入投資評比才對。


    有人說:「不要錢的最貴!」因為不要錢或便宜的東西往往潛伏了最高的風險。評估兩岸或其他地區的投資環境,絕不能只是簡單考慮勞工和土地成本。在金融海嘯肆虐,各國景氣低迷,導致治安不佳之下,在熟悉的母國投資逐漸顯現出另一種「競爭優勢」,可以「產業升級」的話,當然還是以母國為佳!


    如果還是必須到海外投資,切記要戒慎恐懼;而堅持要到中國投資,更必須臨淵履薄,一刻不能鬆懈。我們祝福所有的台商,都能在平安獲利之後,儘快回到母親溫暖的懷抱!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台灣其實並不差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09.5.22的漏網文章)

台灣其實並不差


 


2009-05-22 中國時報 【杜震華】


 


     馬政府上台迄今週年,但遇上全球金融海嘯,讓「六三三」政見完全跳票;然而,在所有國家都面對全球經濟巨變之下,以主要競爭對手的經濟表現來進行比較,才是客觀評價台灣經濟表現的較佳方式。


     以國際貨幣基金會四月份「全球經濟展望」所評估九七年經濟成長率而言,全球為百分之三點二,先進國家為百分之零點九。身為國際貨幣基金會列為三十餘個富裕經濟體的台灣,成長率卻只有百分之零點一,顯然落後於先進國家,也不如韓國(二點二)、香港(二點五)和新加坡(一點一)。然而,九七年馬政府是在五月下旬上台,九八年的成長表現,才適合用來評價當前政府的經濟績效。


     同樣這份展望,評估九八年的成長率時,台灣雖然仍然難看,但負百分之七點五已經好過新加坡的負百分之十,雖然還比韓國的負四、香港的負四點五要差,也低於富裕國家平均的負三點八。但如果考量目前股市逐漸攀升,民眾信心逐漸恢復,加上三通、陸客、陸資陸續產生的動能,台灣九八年的經濟表現極可能不是那麼負面。


     而若以一般認為「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所構成的「痛苦指數」而言,台灣九七年的表現其實還不錯:百分之七點六(失業四點一、通膨三點五)微幅領先了香港的七點七(三點四、四點三)、韓國的七點九(三點二、四點七)和新加坡的八點八(二點三、六點五)。如果經濟成長的果實經常被富人享有的話,那麼對一般人而言,「痛苦指數」的重要性應該超過成長率。而以這個標準看來,九七年台灣的表現居然躍居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頗讓人有「受寵若驚」之感!


     台灣物價低廉,其實是此地人的極大幸福,筆者以相關資料計算,九七年平均物價新加坡超過台灣一成八,韓國超過台灣二成三,香港更超過台灣三成四。這是台灣過去謹慎使用貨幣政策,並大幅減少貿易保護的結果,得來不易。


     為了振興經濟,台灣投注的資金和減稅的總投入,雖然造成極大的財政壓力,但估計在四年內約為國內生產的百分之五點八,其實並未高於其他主要競爭者(韓國八點六、新加坡九點五、日本十四點九、美國十二點七、中國十三點四)。而這一波房價自高點下滑的幅度(一一%)其實也低於主要競爭國家(美國三一、英國一三、日本三五、香港三七、韓國二一),只有新加坡跌幅(八)稍低於台灣。


     雖然情況還未顯著好轉,但相信經濟的確會「漸漸好」。只是,國人關注的眼光,有必要由經濟成長或失業、物價等指標,轉移到人文素養的提昇、儉約豁達的人生觀、家庭關係的改善、社群和人際關係的經營、周圍環境的美化;而政府施政的重點,也應該更多元地促進這些可能提昇幸福生活,但卻不會耗用太多資源的幸福因素。(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版主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對陸資來台看法 (聯合早報網 2009.6.3)

China + Taiwan = Chaiwan 两岸构建经济联合战线


2009-06-03


沈泽玮 台北特派员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大幅回暖,经贸联系持续升温,也奏响了陆客、陆企、陆资赴台三部曲。大陆和台湾更密切的经贸合作,特别是资讯科技业的产业供应链,威胁到台湾的竞争对手韩国,韩国媒体为此创造了这个词:China + Taiwan = Chaiwan


  刊登在《朝鲜日报》的报道要传达的信息是:两岸构建经济联合战线,已经冲击韩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


  该报道说,韩国企业的液晶显示器(LCD)面板去年第一季在大陆市场上的占有率达46.2%,台湾35%排第二。但是因为大陆家电下乡的政策惠及台商,今年第一季韩国企业在大陆的面板市场就大幅下滑至29.7%,龙头宝座被台湾取代。


  韩国媒体把这个现象归咎于“Chaiwan的凶猛追击,因为大陆八大电视机制造商一致将韩国生产的面板换成奇美等台湾企业的产品,使得韩国遭受两岸“IT国共合作的直接冲击。


  其实,面对韩国企业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杀价手段,奇美电子总经理何昭阳3月时就表示,透过与大陆家电厂紧密合作,串连两岸的品牌与面板资源,才能突破韩国的强势竞争。


  而随着两岸的合作面向不断扩大 Chaiwan其实已不只局限于两岸IT业的分工合作,它还包括其他的货品往来、资金往来和人员往来。


陆客、陆企、陆资 赴台三部曲奏响


  中国总理温家宝说,爬都要爬去台湾,国台办主任王毅抛出八项利多方案。在高层做出政策性的宣示动作后,陆客、陆企、陆资赴台很快就动起来。这三面一体构成的镜子,所照出的就是:人、货、钱。


先是人来观光,接着人来买货,之后人来投资,多方面拉拔台湾经济。


  三部曲之一的陆客赴台,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媒体目前已把焦点放在三部曲之二的陆企买货。


  广西先遣部队一个多星期前浩浩荡荡赴台,达成了新台币约91亿元(4亿零520万新元)的采购金额后,正式掀起了陆企赴台采购的序幕。国台办已经宣布,到中秋之前,大陆将派出79个代表团到台湾采购。首发团是三天前抵达台湾的海贸会团(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46家电下乡资讯下乡的得标企业,在海贸会会长李水林的率领下赴台湾扫货。


  李水林还强调,考察团赴台采购上不封顶只要能从台湾买的就在台湾买,不会从其他地方买。根据台湾外贸协会的调查,这次大约会达成近20亿美元(近29亿新元)的订单。


  另外,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组成的采购团前天也抵台湾,预计将落实22亿美元采购计划。


  据中央社报道,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大陆面板业界的采购女王白为民还说,台湾能供应多少,大陆就能买多少,北京已政策决定优先向台湾采购面板,未来两岸面板产业将朝向策略联盟方向合作。


  大陆对面板的需求急剧增加,主要是受到家电下乡政策的刺激,台湾面板业者也从中受益。


  经建会主委陈添枝就表示,台湾4月的外销订单金额比3月回升,主要就是受大陆家电下乡、家电进城等政策影响,这让台湾的出口型态产生质变,从过去以美国、欧洲市场为主,变成部分以大陆内销为主。


  不过,据本报向一些台商了解,不管是大陆采购团或是家电下乡等政策,受惠的大多是大企业如奇美和友达,中小型企业几乎很难被看上。而且因为这些政策都由政府掌控,目前确实是看到曙光,但是太阳是不是每天都升起?


  至于三部曲之三的陆资赴台,台湾经济部研拟开放的投资项目已送行政院核定,共计101项,其中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和公共建设业,预定6月中下旬公告实施。


受访的政大国家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童振源表示,大陆的外汇存底太多,它迫切需要消化掉,这个相当正常,陆资赴台短期是正面的,不过,长期就看中国政府的目的是什么?


  台大国发所副教授杜震华则指出, 陆资赴台涉及的层面广,也比较复杂,但是陆资并不可怕。


  他受访时说:除非大陆把所有子弹都放在台湾,但事实上,大陆现在在海外投资都放在资源方面,比如石油、金属等等,我不认为会大量集中到台湾来。台湾要管控也很容易,可以没收它的资本,或者把公司国有化。


  放下导弹的威吓,发动银弹的攻势。受访学者都认为,短期内,大陆在经济上给的糖果,将有助于马英九政府说服选民,和大陆交往对台湾是有利的。长期而言,经济上的结合将会不经意地带动社会和文化上的统合。


《联合报》社论: 两岸仍有巨大差距


  不过,就像《联合报》的社论指出,Chaiwan一词出现,彷彿中台联军是一支具体存在的大军,但实际上台湾海峡还没有被填平,两岸间各方面的偌大差距依然存在。社论指出,接下来的问题是:两岸政府和人民将如何赋予Chaiwan以正确的意涵?


  陆资赴台的长远效应,或许就会赋予Chaiwan在生产线以外的另一层意涵。


  杜震华就指出:陆资来了,中国人就会来这里工作,通婚的情况会更多,因为他免不了和台湾人交往,会生小孩。那第二代产生了,他会有投票权,主张分离主义的人就会减少。两岸经济越整合,它会带动社会更加整合,会让台湾难以脱离中国。陆资不是洪水猛兽,但是它会有长远的效果。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尋找大三通之下的營運總部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9.6.1)

尋找大三通之下的營運總部


杜震華


 


    1995年初,行政院通過了「推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大規模地鬆綁法規並改善基礎設施,企圖吸引跨國企業前來設立區域營運總部。然而在19969月,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宣布了「戒急用忍」政策,明白昭告世人不會開放兩岸三通直航,為「亞太營運中心」敲響了喪鐘。


    2008年秋,在第二次江陳會中,兩岸簽署海空運協定,正式展開大三通。今春,第三次江陳會將包機改為定期航班,航點擴大到27個,航班提昇到每週270班。雖然距離理想還有一段距離,然而,14年前的「夢想」在兩岸新環境下還有實現的機會嗎?這該是許多國人心中仍然存在的疑問。


    2007年中,香港擁有8千多家外商,其中1,250家左右是區域總部,2,650家左右是區域辦事處。新加坡也有約6千家外商,其中850家左右具有區域總部功能;正式由新國獲頒區域總部地位,享有租稅優惠的有220家。同年,上海也擁有500家外商總部,其中150家為區域總部,150家為投資總部,200家為研發總部。有趣的是,台灣在「亞太中心計畫」失敗後,別出心裁地推動台灣成為「台商」的營運總部,在「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中享有租稅優惠,並以1千家為目標。


   要成為跨國企業的區域總部,是希望藉由先進企業的投資,帶來最好的管理、生產技術、研發、資金,產生擴散效果,嘉惠本國經濟。但這需要一些條件配合,包括豐富的人才、充裕的資金、快速的資訊、便捷的交通運輸、近距離的市場、地主國的租稅誘因、穩定的政治和社會、快速成長的本地經濟、適當的居住環境、企業本身在該地區有總部之需求等。


往事並不如煙,1993年筆者訪問惠而浦(Whirpool)東南亞總部時,該公司副總裁表示:如果台灣和大陸之間擁有空運和海運直航,他們將毫不思索地搬遷到台灣,並預期新、港的製造業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他進一步表示,台灣不見得各種條件都足夠好,但製造技術的優異、後勤支援之完整和地理位置的適中,足以構成對製造業總部「致命的吸引力」。


    如今,16個年頭過去,兩岸之間情勢大變,確實展開了大三通;然而,16年前還在披荊斬棘的上海已非吳下阿蒙,一步步朝向金融中心和海運中心前進。脫胎換骨的台灣,還有機會和上海、香港及新加坡一較長短嗎?快速成長的東亞,容得下另一個營運中心嗎?


    其實,台灣有幾項重要優勢是超越其他三地的。首先,台灣物價低廉,無論是辦公室、住宅或飲食價格,都不是這三個地方可以比擬的。其次,台北的方便性、友善民風和文化氣質,早已遠近馳名。其三,大陸七萬家台商的商業網絡和兩岸和解氛圍所創造的競爭優勢,已經讓台灣蛻變為大中華市場的結盟首選。因此,以資訊產業為主的製造業,台灣沒有理由不成為跨國企業的區域營運中心!


    只是,我們不知台灣政府是否還有足夠的雄心壯志和愈挫愈勇的鬥志,來繼續推動這項計畫,這恐怕才是台灣目前面對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