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以全球化思維打造全新的教育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5.25)

以全球化思維打造全新的教育


-《新政府 新願景》系列之六


 


    在號稱重視教育與文化的馬總統上任之後,全民都在期待新政府在教育上能有一番新的作為,為深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台灣學生營造一個嶄新的教育環境。我們願在此關鍵時刻,為新政府釐清一些教育理念,據以擬定適切的教育目標和政策措施。


    首先要探討的是,我們的教育要培養何種的人才?在一個全球化加劇的時代,教育工作要培養的人才,當然要比過去更為國際化與多元化,讓青年學子能夠適應更多不同的國家和文化,才能適應各種需要。因此,教育目標的擬定當然要強化學生的外語能力、國際視野、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環境下的適應能力。這種能力和習慣的養成,不僅要在課程的設計上有所調整,也必須在教材的撰寫上融入更多的國際化素材。以芬蘭為例,在小學數學課本中,就具體呈現了包括台北一○一大樓等世界著名地標和該國的距離,引發學生對全球事物的興趣。若非自幼養成習慣觀察全球事物的話,成年後的國民難免對外界事物感到無知,難以應對多元的國際事務。


    其次要研究的是,我們要以何種教育體系來培養全球化社會對於多元人才的需求?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最好的人才必然來自最好的大學(如台大)、最好的中學(如建中、北一女)…,乃至於莘莘學子無不以這些學校為終極目標,塑造了百年不變的「升學主義」,這種升學壓力不可能讓學生們「快樂學習」!


    但是,在一個全球化的多元社會,過去被國家切割的小規模特色市場,已經因為全球化的市場整合,成為各種各樣具有規模的無疆界市場。因此,各種特色市場人才的競爭加劇,其成功者的機會和報酬都大為提高,失敗者則快速被競爭淘汰,不再有國家疆界的屏障保護。因此,教育的提供必須較過去更為多元,以培養更多的多元菁英,讓各種特色人才不會一股腦地湧向傳統上以智育為導向的教育機構。


    教育主管機關有責任以更多的資源和心力,於各種特色教育中營造高水準的教育機構,以不亞於傳統智育菁英學校的榮譽感來吸引更多的特色人才,發展其特色專業,蔚為國用或為周邊區域所需。例如,在餐飲、美容、工業設計、服裝設計、木工、鈑工等特殊技藝,若能以重大競賽和國際證照來打造著名的學府,即可能為各種特色人才打開全球或區域市場之需求,逐漸消弭升學主義。


    接著要釐清的是,我們需要的是全民教育還是菁英教育?在全球化的競爭下,M型社會正快速成形。擁有資源和機會的人快速擁有了資訊的掌控能力,並因此獲得所得和財富;缺乏資源和機會的人隨即失卻資訊能力,淪為全球化之下的祭品。要成為人人皆有競爭力、享受幸福快樂的均富社會,不可能讓社會存在著大批缺乏資訊應用能力,需要社會大量補貼的勞動者。因此,政府必須對所有國民提供良好的教育。這不僅需要對全國,特別是偏遠的鄉村地區,挹注更多的教育資源,更必須在普遍的教育心態上,存在著「不讓一個孩子落後」的心態!除了對有秉賦優異的學生提供「資優教育」以外,對於特別落後的學生更需要提出特殊的「輔導教育」,讓他們跟上普遍的程度,將來都有能力自立,不至於成為拖累社會的負擔!


    最後要提醒的是,教育政策和措施的任何變革,都事關重大、影響深遠,需要事先進行縝密而深入的研究;因而相關的教育研究工作極為重要,需要一個資源充裕、配置完整的全國教育研究機構來統合各種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必須受到高度重視,特別是在過去未受到充分重視的教育投資的成本、效益研究上。


    教育問題千頭萬緒,華人家庭又特別重視教育;每一個小環節都可以引發社會熱烈的討論,乃至於令教育部門主管「浪費」了太多的時間、精力於一些瑣碎的枝節問題上。我們不希望主管教育大計的主管們淪入「見樹不見林」的境界,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務必要「眼觀全球,耳聽多方」,提綱挈領地為教育工作樹立百年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