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不能過度依賴中國
-《新政府新願景》系列之四
馬英九和蕭萬長先生已經就任正、副總統,劉兆玄先生的新內閣團隊也開始就位,各方都對這個團隊寄予厚望。然而,台灣經濟在過去八年以來,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的表現可說是「差強人意」- 年成長率平均百分之三點八四、失業率平均百分之四點四五。如今想「馬上,就會好」,可說是面臨了極為嚴峻的挑戰。我們願意在新政府上台的時刻,分析台灣面對的內外經濟環境,提醒新政府謹慎面對問題;並提供若干建議,鞭策新政府以「大格局、全方位」的策略,為台灣經濟打造新局,開創幸福快樂的新社會!
在全球的趨勢上,人口壽命延長,消費和需求習慣正在改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數位應用、替代能源、綠色產品、創意行銷在在影響著產業的發展;石油價格飆漲,能源危機隱隱浮現;全球各地區經濟整合加速,帶來了全球市場的新機會與競爭壓力;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持續升高,同樣為台灣帶來了機會與壓力;東亞經濟整合加速,對台灣造成了更大的邊緣化壓力;全球暖化的議題持續發熱,台灣面臨著溫室氣體減量的壓力和貿易的風險;全球原材料的爭奪加劇,台灣面臨了國際分工上更高的風險。這些全球性的經濟趨勢,已經造成台灣經濟發展上更大的困難,新政府的壓力將會甚於以往!
在國內經濟環境方面,台灣的「政府治理」也面對了若干困難,包括財政赤字巨大,已達四兆三千億元台幣,平均每戶負債七十萬元,六個縣市政府舉債已達法定上限;公共建設緩慢、機場、港口和部分公路之落後已經影響國家競爭力;對上市公司之市場規範不足、內線交易頻繁,已經影響資本市場之正常運作;在成本快速上升、兩岸關係不明之下,民間投資趨緩;所得成長緩慢,消費成長遲滯,讓內需產業疲軟不振;農業無法快速轉型,不僅成為財政負荷,也讓自給率快速下降;製造產業過度集中於半導體相關產業,其他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升級緩慢;服務業投資不足、輔導無力、競爭力不足,難以進行國際競爭。加上經濟發展造成的少子化和高齡化,人口問題已經形成越來越大的負擔;M型社會發展快速、所得差距擴大,社會問題加劇。
然而,台灣經濟在此時此刻也面臨了正面發展的機會。首先,是馬總統的就職演說強調了兩岸「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意圖,應該會在獲得中國大陸的善意回應下,展開展開兩岸的協商會談,這種和解的氣氛對國內投資和消費都有極大之助益。然而,對於蕭萬長先生所主張的「兩岸共同市場」,能否在兩岸氣氛和緩的情況下,談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案,讓台灣廠商可以擴大中國市場,為活絡台灣經濟注入新血,扭轉被東亞整合而邊緣化的逆境,仍有待觀察。
誠如馬總統就職演說所言:政府必須「引導企業立足台灣、連結亞太、佈局全球。」換言之,僅僅依賴中國大陸是不夠的,在策略上必須同時擴大台灣本身的市場、更積極地開拓全球市場,三管齊下地全速發展,才能減少風險、穩定成長。這種策略,必須要在全球的佈局上更積極地參與世界貿易組織、促進其貿易自由化的進展;更積極地洽簽各種型態的「自由貿易協定」,以擴展國際市場、突破被邊緣化的可能;以台灣本身的經貿全面自由化,來創造更多元的投資和貿易機會;以解除管制、搭配更透明化的資訊公開,保護智慧財產,來打造更優良的投資環境;以更積極地吸引外來投資和外資合作,快速提升服務業的競爭效能;以提供誘因、推動能源多元化,來確保能源的安全無虞;以建立更好的硬體和軟體環境、吸引更多的海內外人才流入,來營造研發、製造、物流、金融等各種中心,並提高生產和服務的附加價值。
我們一再呼籲,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在「成長」和「分配」上取得平衡;也就是要特別注意所得分配要趨於公平。這是一個幸福社會不能缺少的要件,也是西元兩千年時台灣政黨輪替的主因之一。因此,我們要特別提醒新政府,切莫忘記了弱勢族群和弱勢產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