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政府不能自滿於失業率無感下降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4.26)

                                        政府不能自滿於失業率無感下降

 在國內外景氣逐漸回溫之下,國內的失業率也跟著下滑;官方陸續公布了失業率下降的數據,意圖營造選前的有利環境,更期望企業加速招人來獲得「滾雪球」的良性效果。然而,觀察一些就業的現象,我們必須指出就業狀況的各種「失衡」狀態仍然十分嚴重,政府不應滿意於失業率數字的下降,輕忽了問題的嚴重性,別用「台北觀點」延宕了「庶民經濟」的正常化!

 政府的數據顯示,全國失業率已由前年中的百分之六點零七逐步下降到今年三月份的四點四八,下降了一點五九個百分點,大約是新增了十六萬人的就業機會。然而別說就業的內涵,就連這個數據也高於周邊競爭國家在今年初的表現:韓國百分之四點二、香港三點六、馬來西亞是三點二、新加坡二點二,泰國更是一,我們不能得意太早;尤其列於四小龍之末,令人難堪。

 當然,政府在各地努力辦理「就業博覽會」,企圖做好媒合工作來促進就業。各地就博會也都熱鬧非凡地順利舉辦,廠商使出渾身解數招攬新員工。然而,許多高科技廠商卻找不到合用人才,眾多求職者也經常抱怨看來不錯的工作卻「看得到、吃不到」,工作還是在那裡,但就是沒有適合的人才可以被「媒合」。

 兩個明顯的現象透露了就業市場的問題:一是高雄市日前招考公車駕駛,一百五十五個缺額卻來了一九四七人報考,每十二點五人才能錄取一人,不到百分之七。要考上這個職位談何容易?先要有難以獲得的大客車駕駛執照,再通過嚴苛的開車穩定度測試,為了就是穩定的收入和福利。另一則新聞是日昨中油、台電、台水聯合招考九二六人的職缺,卻來了五萬多人報名,實際到考的也有三萬一千人,錄取率約在百分之三。原因無他:這些公營企業的待遇較高而且穩定,一考上就是三萬六千元月薪,四年後調到四萬六千元,外加穩定的福利!

 換言之,目前就業市場的不平衡,在於求職者希望獲得一個稍微好的待遇,加上穩定的福利制度。這種條件公共部門可以提供,當然招來大量的求職者或轉職者,每次都造成新聞、引起轟動。然而,如果是可以提供類似條件的企業,其要求的求職者本身條件就相當嚴格,多數的求職者都無法具備。因此,在眾多就博會中釋出的工作機會多半是業務工作,就是要雇員辛苦地去推銷產品,而待遇和福利卻都不令人滿意,如何能媒合成功?

 要解決這種就業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在大環境的營造上,政府必須讓國內外企業願意在台灣投資,而投資環境就涉及了各種各樣的條件。由於外勞和本勞掛勾,許多企業認為台灣工資太高不願意在此投資,東南亞使用外勞卻可和本勞脫勾的,其「投資環境」自然被認為優於台灣。所以保障本地的外勞人權,當然就惡化了投資環境,台灣如果繼續堅持這種高標準,就必須付出代價。另外,十年來周邊國家都陸續地自由貿易,不必在出口時繳付關稅,台灣在出口還要交外國的關稅,使得出口相對困難,也影響各種投資,這當然也是投資環境惡化的因素之一。加上環保制度不健全,使得廠商即使通過環保標準,也不能保障未來的營運不受地方和民眾的干擾。這是政府過去環境影響評估貪圖「便宜行事」造成的後果,現在正在付出代價!

 在大環境能夠解決之前,內部就業環境的改善其實幫助有限。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教育,開放太多低品質的高教機構下,教育出來的大學畢業生沒有受過嚴格的要求。少子化之下又為了搶生源而不敢淘汰劣質學生,其結果是造成大量沒有品質的大學畢業生,當然無法符合企業的需要。這些過去不負責任的教育部高層,目前卻都在私校獲得高層主管職位的「回饋」,政府也無能為力,連監察院都不管!

 最後,各地的職訓機制其實能量太小,無法提供足額的訓練給需求者。政府必須大幅度地提高訓練能量、改善內涵,也許可以獲得部分的改善。總之,失業率仍然很高;而失業率就算有下降,有品質的就業仍然有限,政府可別陶醉在「失業率下降」的迷思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