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政策該重新檢討
國際貨幣基金(IMF)上週一宣布:今年全球平均油價估計為每桶一○七美元,明年則為一○八美元。由於石油市場需求強勁而供給無法跟上,IMF最新油價預測比先前提高了百分之二十。IMF認為價格如果持續在目前水平,對全球經濟成長只有「輕微影響」;但如果繼續出現意外的油價飆升,經濟會則有下滑的風險!
事實上,IMF去年秋天預測今年平均油價為每桶七十八美元。但受到北非和中東政治動盪的衝擊,今年一月油價已飆升到每桶八十九美元,並持續飆升到目前現貨價一一二美元。IMF預測若今年油價漲到二○○八年的每桶一四七美元高峰,但在明年回落,先進國家經濟成長率將下降百分之零點七五,而目前經濟成長率預測為百分之二點五,這將是三成的衰退。面對高油價的時代,再加上日本核災變、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的衝擊,我國未來的能源政策不宜「以不變應萬變」,必須前瞻地重新規劃發展方案,以免未來因為二氧化碳減量問題遭到國際社會的抵制,或是反過來因能源不足而影響經濟發展。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去年出版的「能源科技遠景」中預估:二○五○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比二○○七年成長百分之八十四;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為二○○七年的兩倍。IEA以最低成本和低碳能源技術為機制,規劃出二○五○年的全球節能減碳目標為:能源需求比二○○七年僅增加百分之三十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二○○五年「減少」百分之五十。由於歐盟對於環保的重視,未來對於出口到歐盟的產品要求「碳足跡」標籤,否則將會課徵「碳關稅」。如果我國對於二氧化碳排放的標準仍然維持目前的低標,未來可能會因調整不及而嚐到苦果。
事實上,國內石化、鋼鐵、水泥、造紙等四大產業的耗能比例不斷提高,平均每年都耗用全國能源消費量百分之三十左右,但這些產業占國內生產(GDP) 的比例長期都低於百分之四點五,二○○八年甚至只占GDP 的百分之三點八六。如果無法調整台灣的產業結構,持續以這些高耗能、低貢獻的產業來拖累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的耗用,則台灣未來在全球化之下的國際經濟處境將會極為悲觀。
原來,核能發電被視為二氧化碳減排的一劑良方妙藥,但是在日本核災變之下,已經變得無力承受這種責任矣。在石油價格上漲下必須抑制石油使用,但轉向使用還是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排的天然氣和煤礦之下,全球可能被迫要加速發展「碳捕捉封存」的技術,並加速風力、太陽能、潮汐、海浪、地熱、生質、鹽差、溫差等新能源的發展,甚至於海流、路壓發電都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來研究,以解決核能受阻所產生的問題。
台灣目前設定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是在二○一六到二○二○年間回到二○○八年的排放量,二○二五年回到二○○○年的排放量。這種減碳設定標準之低落,顯示和先進國家的距離相當遙遠,而新能源占發電的比例在我國原來設定為二○二○年達到發電總量的百分之三,但在看到先進國家都訂為百分之十到十五之後,才改為百分之十一;但是目前完全看不到如何達成這項目標,更別說和丹麥這個設定百分之五十為目標的國家相比較了!
鑑於我國是國際貨幣基金明列的「先進經濟體」,不太可能從節能減碳的國際要求中豁免。政府必須在目前的全球能源巨變中另起爐灶、早日規劃、調整產業結構、投入節能科技、新能源和碳相關科技的發展,否則未來將付出巨大代價。
在核能問題上,由於台灣處於太平洋地震火環帶上,中長期而言不應該冒著核災變的風險,必須以非核家園為目標來追求,因此設定各個核電廠的除役年限,加速解決無核或少核下的能源來源,以及節源生活模式的推展,都無法逃避。最後,由一家公營而沒有新能源企圖心的台電公司來承擔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責大任,可說是太過沈重也造成了績效不彰的後果。因此,能源供應的產業結構必須調整,並透過管制和誘因來處理長期能源問題,台灣才有希望解決能源問題!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能源政策該重新檢討 (台灣時報 社論 2011.4.18)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