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利用ECFA助馬政府穩定政局
│以經濟規模來說,中國遠大於台灣,給台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優惠」,對北京而言根本不是任何問題,但能助藍營穩定政權。
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在一場演講中表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中「早期收穫計畫」清單的比例計算方式,用稅則計算對台灣有利,用貿易總額對大陸有利,我方則希望按稅則來計算。
此項資訊相當重要,它顯示「兩岸經濟協議」中的利益分配方式涉及雙方「議價談判」的結果,而談判的結局,又是雙方依賴「議價籌碼」攻防折衝的結果。一般貿易理論認為在自由貿易之下參與者都能夠分享利得,但是分配的結果如何,卻是由彼此的議價能力來決定。因此,沒有人能夠事先肯定地預測諮商談判的結果。而這正好是檢視北京對台灣是否真正具有「善意」,讓兩岸關係朝向對雙方有利方向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我們呼籲北京當局,若要爭取台灣民心,支持兩岸關係的正面發展│也就是「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話,就必須把握機會、釋放善意,以免「口惠而實不至」、擴大雙方矛盾和政治裂痕﹗
所謂「早期收穫計畫」清單的比例,源自於世界貿易組織(WTO)貿易規範中的第二十四條對「區域貿易協定」的「自由貿易協定」規範。它允許會員們彼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作為世貿組織「非歧視原則」(或稱「最惠國待遇」)的一種例外,但必須將此協定涵蓋「顯著地所有貿易」(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也不能因此提高對其他會員的貿易障礙。條文中也允許可以提出一個「過渡性協議」,但整個自由貿易時程必須於十年內完成。
這個規範條文中的「過渡性協議」就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法理基礎,而且在東協和中國的貿易協議中已經使用。當時還及早提出了涵蓋「調和關稅」體系中的第一到第八章(農漁產品)、約百分之五的商品貿易內容作為「早期收穫計畫」提早自由貿易的內涵,來爭取雙方的國內支持。這次,海峽兩岸為了解決台灣石化、紡織、機械、汽車零組件等貨品,面對東協和中國貿易協議完成降稅所帶來的出口競爭壓力,找出了將其列入「架構協議」中的「早期收穫計畫」清單,可說是避免往後「商品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談判將曠日費時的巧門。
然而,雙方競爭力強、希望被列入「早期收穫計畫」清單的產業/產品,提早以免關稅待遇來搶佔對方市場的,當然不只上述那些項目,例如台灣許多服務業項目就希望一起列入,因此必須設定一個限度,以免項目過多、談判複雜而無法達成「早期」收穫。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範並未對此種細節加以規範,自然就成為雙方諮商的內容。
假設目前的貿易項目為一萬項,當設定涵蓋於「早收」的範圍為「項目」的百分之五時,就有五百項產品可以入列。由於台灣出口到對岸的產品相當集中,百分之五的項目可以涵蓋遠遠超過百分之五的「出口量」(或「貿易量」),這樣的免關稅對於台灣出口的促進效果自然會大於以「出口量」(或「貿易量」)來設定所造成的促進效果。反之,若以貿易量(或出口量)來設定範圍的話,對雙方就相當公平,台灣無法享有立即的「相對好處」。
然而,這種效果都是所謂的「靜態效果」或「短期效果」,只要時間一拉長,對誰比較有利,就要看雙方在那些被涵蓋於「早期收穫計畫」的產業/產品中,生產效率提升的相對速度,有能力較快提升競爭力者就能夠隨著時間勝出。
因此在短期內,「早期收穫計畫」範圍的計算方式或許有所謂的「比較利益」,但長期來看其意義不大,端看雙方彼此今後的表現。然而,作為談判結果的「業績」來對國人交代,當然會有其意義。而這種計算上的「比較利益」,與其提供國內較無簽署爭議的北京,當然是給爭議較大的台北,要來得好。而且以經濟規模來說,中國遠大於台灣,給台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優惠」,對北京而言根本不是任何問題,但對台灣的政治、經濟效果,卻可以是相當顯著﹗
如果中國政府明智,「早期收穫計畫」的範圍計算方式,乃至於未來的談判互動模式,正是表現出泱泱大國之風、爭取台灣民心的契機,如果連這麼一點小利小惠都要和台灣計較,想要爭取台灣未來認同「祖國」,豈僅是緣木求魚,恐怕會是癡人說夢、毫無可能!
我是個市井小民,沒學過經濟學,也不懂ECFA是什麼?
回覆刪除但是政府一再強調簽屬ECFA的好處,一副沒簽ECFA台灣就會被邊緣化,台灣就會垮的樣子,搞得我好擔心。但是網路上藍綠論戰,各說各話,我們也不曉得該聽誰的。今天剛好逛到教授的Blog,就把我心裡的疑惑提出來請教版大。
首先,簽合約當然是各取所需,雙方都能接受才簽。這就像做生意買賣一樣,我們到了菜市場,問清楚一斤菜多少錢、一斤肉多少錢,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我買到菜,他賺到錢,銀貨兩訖,各取所需。
而今天政府在媒體上宣傳EACF,一再強調早期收獲只挑對我們有利的才簽,我們不滿意就以喊停。如果像我們政府所說的這樣,肉塊、骨頭都任台灣挑,老共連湯都喝不到,他們幹嘛簽?他們又不是白痴。這感覺就像拿了菜不用給錢,哪有那麼好康?除非先賒帳,否則老共為什麼要簽?如果真的有賒帳,政府拿什麼抵押,以後怎麼還?我們的政府都不把這些講清楚,只說「簽了ECFA,台灣就會發」,莫非認為台灣民眾的智商都跟顏清標一樣。
回到剛才的問題「老共為什麼要簽」?二月底溫家寶還特別對媒體提出「讓利台灣」的說法,他們為什麼需要一再的「委曲求全」?他們圖的是什麼?一個人均GDP約3000出頭,排名世界近100名的國家,家裡頭還有13億張嘴嗷嗷待哺,如果沒什麼好處,他們為什麼要對台灣特價大放送?老共又何必如版大所說的「助馬政府穩定政局」?以上煩請教授釋疑。
坦白說,在台灣受了幾十年的反共教育,我實在沒辦法相信黃鼠狼會真心的給雞拜年。
[版主回覆03/14/2010 20:38:42]白頭老翁:
謝謝你的理性討論 我在這個部落格中有不少關於ECFA的文章 你可以看看 應該會對自由貿易區的概念有所幫助 兩岸之間走向和解 是台灣突破現狀的機會 我們不應該放棄 北京政府怕台灣進行法理獨立 所以願意以經濟讓利來拉住台灣 當然 我們也懷疑對方是不是<黃鼠狼> 因此 在版主的建議下 政府準備加上一個<退出條款>以做為制衡的籌碼 當然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中我們也必須在製造業中所有開放但農業暫時不會開放 我們一起來監督政府 如果真有對台灣明顯不利 我會和大家一起批判 反對 OK?
多 謝 教授的說明,我也拜讀了幾篇教授的大作,但心中仍有疑惑。這也是我覺得政府一直沒去說明清楚的。
回覆刪除區域貿易協定、兩岸和解等,這些議題我雖外行,但倒也不是我所擔心的問題之所在。真正擔心的,反倒是教授所提到「北京政府怕台灣進行法理獨立,所以願意以經濟讓利來拉住台灣」,也就是以經濟來拉政治,把經濟議題轉化為政治議題。雖然我們的政府口口聲聲說不會渉及政治議題,但教授點到了,大家也都看到了,我認為這也正是絕大部份的人所不能放心的。
「台灣要不要獨立?」我沒什麼太強烈的主張,但這不是誰說了算,可能再吵一百年也得不到共識。不過「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我想除了少數鐵桿范蘭欽之外,應該是大家都認同的。老共寧可讓13憶人民勒緊褲帶,放低姿態讓利,求的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也是我上一篇在問的「老共圖的是什麼」。所以ECFA到底是台灣經濟的強效威爾鋼,還是糖衣嗎啡,其實我的心中還是有很深的疑慮。
當然如教授深謀遠慮,建議政府加入「退出條款」,我們可以隨時翻臉不認帳。但這就像男生追女生,天天送花送禮物,女生也都毫不客氣地欣然接受,等到男生求婚時,女生卻說這可是你自己要送的,我可沒答應要嫁給你…。窮小子縮衣節食獻殷勤,富家女不但不肯下嫁還不肯歸還禮物,這鐵定會吵架,更慘的是,我認為我們可沒什麼本錢和老共吵架。我們現在可以不怕和老共吵架,是因為我們相信公理站在我們這一邊,等我們拿了人家一大堆禮物再跟人家吵架,公理就不會站在我們這一邊了。
另外,教授在另一篇文章提到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都和中國簽署白由貿易協定(FTA),台灣應該展現信心,迎向「兩岸經濟協議」。其實在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下,東協又開始要推10+1或10+3,台灣產業焦慮是在所難的。在區域整合的壓力下,台灣也試圖要和其他的主要貿易夥伴簽定FTA,而之所以簽不成最大的問題當然就是老共。教授提到台灣應該展現信心,迎向「兩岸經濟協議」,我想人民(至少我是)比較擔心的是ECFA不是FTA,如果兩個家平等互惠地簽署FTA,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問題就在對手是老共,他們又口口聲聲說台灣是他們的兄弟,是一家人。在這種親屬關係還沒界定清楚前,老共的各種說法都會讓人覺得他們是別有用心的。更有些政府的文宣提到希望透過和老共簽署ECFA後,他們會轉性,同意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FTA。不知道是我們的政府官員太天真,還是我太外行,我認為這根本就是天方夜談,老共要是肯同意早就同意了,不會低聲下氣,步步讓利地求台灣簽ECFA後才同意。
好啦,又打了一大堆,就是心中還有疑慮,我想老共要真的想展現泱泱大度,就不要處處踩台灣的後腳跟,否則講再多的好話,台灣人民還是會擔心他們不知道又懷的是什麼鬼胎。
[版主回覆03/17/2010 10:31:24]白頭老翁
謝謝你的再次題問 我的回答是:台灣沒有選擇不和北京簽署ECFA的「權力」但是可以運用智慧 讓兩岸的交往是符合台灣最大利益的方向去發展 北京雖然想「統一」但沒有像以前那麼急躁 未來有可能接受一種「統中有獨」「獨中又統」的安排 我們不必因為北京可能是「黃鼠狼」就不和他交往 未來雖然不知 但努力之下有可能是我們贏但目前不走ECFA則立刻受到損失 我也建議在簽署ECFA之後還要談更重要的貨物貿易協定和服務貿易協定 利用這個空檔去和日本新加坡快速談成 在和北京簽署下一個協定之前和日本和新加坡簽署 看北京給不給簽 我不相信北京會杯葛 因為如此一來 和台灣就完不下去 因此 不用怕對岸 用智慧解決問題 未來影響大陸民主化 自己維持和其他大國的關係和安全能力 未來中國說不定真的民主化了 將時間拉長 不要給北京藉口 我認為未來贏的一方可能是台灣而不是北京 可以擔心審慎 但無須害怕驚慌 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