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稅政策應審慎評估
│在不妨害國家利益前提下,政府本來就應該照顧全民,刪除「營運總部」租稅優惠仍須三思。
「產業創新條例草案」在行政院院會中做出決議,將刪除原來的第三十條。該條文提供全球五百大企業在台灣設立營運總部時,可以獲得百分之十五的營業所得稅優惠,低於一般企業的百分之二十。在遭到行政院決定刪除之後,受到衝擊的四大企業嚴厲抨擊,並且上電視談話節目爭取恢復,也引發社會不同議論。我們呼籲政院務必謹慎從事,以免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決策,扼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契機!
事實上,任何公共政策的決策基本原則,都應該要有「成本效益分析」做為決策的基礎。如果一個決策的「效益」顯著大於「成本」,而且沒有其他重大的政治或社會成本時,那麼這樣的決策就可以採行。依這種基本原則來看,我們很遺憾地發現,無論是支持或反對這項優惠措施的方面,都沒有提出足夠充分的基礎,來支持自己的論述。乃至於這項重大的決策淪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決策。如果號稱要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的台灣,還是以這種模式在進行重大決策,則國家未來的前途令人擔憂。
支持這個作法的大企業認為:提供比原來百分之二十的公司所得稅率要低個百分之五的優惠稅率,可以讓國際大企業將其營運總部放到台灣,可能帶來「數百億」的投資和其他效益。這明明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政府為何為了「公平」要犧牲掉這樣的「賺錢生意」?然而,沒有人提供具有說服力的資料或公信力的研究,來支持這種政府的措施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相反地,行政院目前的想法認為:既然只有四家國內大廠有機會享受這種優惠,而且其他國際大廠選擇在國內投資的評估標準並不只有租稅優惠一種,因此可以取消這項優惠。但為了平息幾大企業之「怒氣」,提醒他們可以利用產創條例中的「人培、研發」獎勵條文,其效果仍然可以讓總租稅率降低到百分之十五以內,這幾家大企業應該不會有損失。
誠如前述,我們相當遺憾這些論述都沒有相當具體的數據基礎來加以支持,乃至於政策辯論有淪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況,難以發現真相。但是,這種對營運總部獎勵的政策並不是台灣的獨創,新加坡的獎勵方案已經存在了二十年。以新加坡政府之精明,如果這是一項「虧本生意」,則新加坡政府不會讓它存在至今。只要參考人家的規範和作法,就可以快速產生我們自己的版本。但是,我國從十六年前推動「亞太營運中心」迄今,和其他國家比較之下所缺乏的兩大條件一是兩岸直航、二是租稅獎勵,如今完成了一大項,僅餘「租稅優惠」的情況下,似乎是在行政院近來鼓吹「庶民經濟」的「公平」氛圍下,將其率爾刪除,這讓多年來的「區域營運中心」或「營運總部」推動即將以這種方式嘎然而止,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對於質疑是否「公平」的回應其實很簡單,只要在條例的三十條中加一句話:「能夠為我國帶來顯著經濟效益者」,然後經由仔細評估,在施行細則中學習新加坡,由主管機關定下其在台灣支出和雇用人數的「適用門檻」,甚至在本文中規定「適用本條例者不得另外申請其他租稅優惠」就可以消除這種質疑,並提供廠商二者擇一使用的彈性。
易言之,重點不在企業是否為五百大,而是它在台灣有多少的支出和雇用貢獻。但是如果刪除這項條文,其他國際企業將會在各國租稅優惠競爭下,幾乎確定轉往其他國家發展。台灣原來逐步改善的投資環境,在搭配這項優惠之下就可以吸引到的國際企業的機會,將因為缺乏此項重大優惠而胎死腹中。即使經濟部宣稱還可以申請其他「人培、研發」的租稅優惠,但由於企業總部型態不同,不見得可以適用,加上許多支出需要由政府認定,增加許多不確定性和政府可能不夠清廉而產生的「額外成本」,大型跨國企業(包括本國企業)其實不會偏好這種優惠。
因此,台灣發展「營運總部」的努力極可能在這項決策之下前功盡棄、付諸流水。政府在短暫的「庶民經濟」氛圍下所做出的決定,可能對台灣經濟的長遠前途產生重大不利的影響。本文並不偏向大企業,但認為可以在更完善的規劃之下,讓國內外大企業絡繹前來,並且確定對台灣經濟有顯著的淨貢獻,仍盼政府對此項措施三思而後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