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信心 迎向「兩岸經濟協議」
2010年02月08日蘋果日報
近日兩岸正式展開經濟協議諮商,國內媒體不僅全程緊密觀察報導,並進行各種深入剖析,但忐忑之情卻流露於字裡行間。
誠然,在過去兩岸關係緊張之下,受到對岸掣肘而無以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確讓台灣付出了相當的代價。然而,既然兩岸已經進入「和平發展」階段,而對岸也因對台灣有政治需求而可能在諮商中退讓,我方就應該利用這種難得的契機,找出台灣經濟的突破口,一舉趕上全球自由貿易趨勢!
經過一年半以來的朝野「碰撞」,政府目前在心態上已經調適到接近妥當,即將可以面對這種「試煉」矣。只要按部就班、步步為營地「按表操課」,台灣經濟的未來將會是光明在望,各種經濟指標重回四小龍之首的機會也不低。
身為國際貨幣基金會統計中的33個「先進經濟體」之一,在其他國家(不管是先進或開發中國家)都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情勢之下,部分國人對兩岸經濟協議的恐懼相當令人難以理解。有人說台灣規模太小、中國太大,也有人說台灣成本太高、中國太低;但是,經濟規模小於台灣的澳門、智利、紐西蘭、秘魯和東協十國都無懼地和中國簽署了協議,成本高於台灣的香港、新加坡也都和中國簽署;澳洲、冰島、挪威等成本更高的國家目前也都在和中國諮商談判,難不成這些國家都不懂利害得失,競相爭取「賣國」?
與中交手磨練拳腳
其實,許多恐懼和中國簽署協議者是認為和中國簽署之後,經濟更依賴中國將妨礙其政治主張。然而這種疑慮是多餘的──20年來和中國交往的結果,並沒有讓「統派」佔上風。
更多的經濟交往,其實反而可能讓中國更了解台灣,更尊重台灣的民主和自由。近半世紀全球也沒有因為自由貿易而統一的案例,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的出口都高達八成以上,迄今也自主地屹立不搖!
豈止是在野黨無謂地恐懼兩岸經濟協議,政府其實也對自由貿易過於畏縮──即使是開發程度遠不及台灣的中國,在迄今簽署的自貿協議中,排除在自由貿易外的項目極為有限:對東協2.0%、對新加坡2.9%、對紐西蘭2.8%、對智利3.0%、對秘魯5.4%;而各國對中國也盡量克制排除項目:新加坡0%、紐西蘭0%、智利3%、泰國7%,只有對巴基斯坦彼此都保留了10%。
而我們卻在還沒有談判前,就早已表明農產品830項不開放,立刻佔了貿易項目的8%;若加上工業產品的排除項目,要達到國際慣例控制在10%以內,可真是「阿婆生子」──拼得很呢!
問題是,何不利用和中國簽署協議的機會練好拳腳,以備日後和其他國家簽署時,有信心地面對更嚴厲的挑戰呢?政府目前規劃950億元協助弱勢產業和勞工,但同樣應該早日投資農業,提升其競爭力以面對未來其他貿易協定必然面臨的開放壓力!
只要深謀遠慮、規劃周詳,兩岸協議和未來的自貿協定都是轉機;國人應該懷抱信心、迎向挑戰!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顧問、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